來源:南方日報
一個生源賣6萬元,專向農村學生開刀?湖南省一名教育部門工作人員透露,比對近3年當地中職學籍和初中學籍的大數據發現,一批初中學校生源流向明顯異常。近期,湖南對一些中職違規招生行為徹查嚴處,通報了8起違規違紀典型案例,涉及部分中職學校、初中生源學校和社會中介招生販子相互勾連的問題,並取消了相關學校跨市州招生計劃。
所謂中職違規招生,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虛假宣傳。一些中職學校聘請「招生販子」,蹲在學校門口,甚至發起線上攻勢,給學生「畫大餅」「繪藍圖」;二是預收學費。有中職學校委託組織「招生面試」,收取面試費、學位預定金,營造出「學校火爆」的態勢;三是直接買賣「人頭」。有的招生販子和個別老師合謀,向老師支付「介紹費」「人頭費」。甚至,還有一些老師不讓成績差的學生參加中考,直接「分流」到中職學校。
中職和普高,是中考後考生選擇繼續教育的兩大途徑。其中,中職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旨在培養大量技能型人才與高素質勞動者。坦白說,對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而言,中職學校提供了另外一條路徑。學一門手藝,提升技能含量,有利於提高就業質量。《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適度擴大中職招生規模」。但是,鼓勵招生,不是鼓勵「搶人」,更不是鼓勵「買賣生源」。
針對長久以來的中職招生亂象,教育部專門規定:「嚴禁在招生過程中進行生源封鎖和地方保護;嚴禁初中學校教師幹預或代替學生填報志願;嚴禁初中學校或教師在招生過程中向中職學校索要、收受任何名義的經費或實物;嚴禁虛假宣傳、欺騙招生。」這是因為,中職「搶生源」會干擾正常的考試升學秩序,侵犯學生家長的自主選擇權。特別是一些農村學生,改變命運的路子本來就不多,一旦被忽悠到名不副實的學校,往往叫苦不迭。
「一個生源賣6萬元」的背後,暴露出違規招生成本低、招生信息不透明等問題,但或許,更深層原因在於中職生存發展之困。近年來,中職教育處於「進口受阻」「出口不暢」的艱難境地——社會上「學歷崇拜、輕視技能」的心態固然存在,但一些中職學校辦學質量不高也是客觀事實。如果不把心思放在辦學上,著急花錢「搶人」,那麼人才培養就得不到社會認可,還會直接反映在招生環節,陷入「招生難」「買生源」的惡性循環。
「資助以訓穩崗,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職業教育的論述,說明職業教育仍然有廣闊空間。希望民辦中職學校轉變觀念、端正態度,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踏踏實實辦學,用實力贏得口碑,而不是陷入「搶生源」的伎倆中不能自拔。(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