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歆
泰和縣老營盤鎮利用地處山區、自然條件較好的優勢,充分發揚蜜蜂養殖的傳統,通過廣泛吸收群眾加入、擴大蜜蜂養殖規模、打造蜂蜜特色品牌、拓寬蜂蜜銷售渠道,帶動當地集體收入增加、群眾脫貧致富。8月14日,記者走進老營盤鎮小莊村,探究這一產業如何成為當地群眾的「甜蜜」之源。
42歲的謝春平是老營盤鎮竹山村村民,從廣東務工回鄉的他一直賦閒在家。隔壁小莊村的鑫峰蜜蜂專業合作社了解到他的情況後,邀請他加入蜜蜂專業合作社,表示將提供養殖方法和技術指導。謝春平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養殖蜜蜂,經過幾年的養殖,他的養殖基地越做越大,收入也逐年增加。
「因為從沒養過蜜蜂,剛開始我抱著懷疑的態度,不太敢投入。後來,鑫峰蜜蜂合作社的負責同志好幾次熱情地邀請我去參觀他們的養殖基地,還手把手地教給我技術,我才慢慢有了信心。」謝春平說,「現在,每當豐收時,附近十裡八鄉都有人開車前來基地購買蜂蜜,我的收入也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真是要感謝他們!」
深居群山之間的老營盤鎮,也曾困於產業發展無門。原有的蜜蜂養殖戶雖多,但分散於各處,不成規模。2019年,該鎮向上級部門申請了扶貧產業項目資金30萬元,投入到本鎮有養殖基礎且發展勢頭較好的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由這些創業致富能人作為帶頭人,吸納分散的養殖戶,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開啟了養蜂產業抱團發展之路。
在曾經的貧困村小莊村,村支書劉唐祝帶頭創辦了鑫峰蜜蜂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8名黨員為核心,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吸收包括9名貧困人員在內的30名村民共同加入,逐年擴大蜜蜂養殖規模。為走好市場化道路,他們註冊了「營盤雪蜂」商標,以純天然、無汙染、品質優良的蜂蜜,在當地打響了特色品牌。
像謝春平這樣受帶動而從事養蜂產業的當地居民,在老營盤鎮不在少數。各村的合作社不僅帶動本村村民,也同時發展周邊有意投身養蜂產業的群眾加入。合作社教會了他們養殖技術,並時刻密切關注社員的養殖動態。今年疫情期間,謝春平家的基地裡出現了蜜蜂的剋星——爛仔病,劉唐祝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刻來到他的基地提供技術支持,指導他對蜜蜂巢脾進行消毒,成功地遏制了爛仔病的進一步蔓延。
「2010年至今,我們已經發展了4個養殖基地,共計有4000多箱蜜蜂,年產值達到150萬元。」劉唐祝自豪地說,「忙的時候,我們會請村裡的貧困人員來幫我們割蜜、洗蜂箱。閒暇時,我們就會組織技術人員帶領他們學習養殖蜜蜂技術。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離開老營盤鎮前,記者特地去瞻仰了鎮內的老營盤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蒼松翠柏間,紀念碑默然肅立,記錄著當年黨和紅軍在群眾支持下打敗頑敵的英雄壯舉。如今,在滿山的花叢、飛舞的蜂群中浮現出的群眾的笑臉,正映照著新時代共產黨人帶領群眾走上致富「甜蜜」路的拳拳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