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金融分析師有用嗎?
最近的很多人諮詢我,考金融分析師(CFA)到底有沒有用?其實這個問題,在每年的考金融分析師(CFA)考試過後,都要解釋很多遍。
隨著現在考金融分析師(CFA)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想了解考金融分析師(CFA)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所以這個解釋估計還會是個持久性的「戰爭」(我也很無奈呀),但今天改高頓CFA老師決定換個方式,先從那些「考金融分析師無用的言論」說起。
一、考金融分析師(CFA)無用論的三種理由:證書徹底無用、證書是雞肋、證書是騙錢
提起CFA的無用論,經過高頓CFA老師總結,在網上大概分為三大主流說法,一是證書徹底無用、二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三是協會騙錢陰謀。
CFA作為一個國際證書,在國內的知名度一開始並不是那麼高,這個與國內的經濟發展有關,因此關於CFA無用論最開始的理由就是,CFA是個假證書、是個騙錢的陰謀;然後隨著經濟的發展,CFA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后,雞肋證書、CFA無用論又開始充斥在網絡。
二、鼓吹考金融分析師(CFA)無用的三種人:無證書主義者、考證失敗者、不了解CFA的人
提起CFA證書無用論,最大的支持者就是無證書主義者了,在他們的眼中,任何的證書都是多餘的,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成功需要的必備條件是家庭背景、人脈資源、以及高學歷,而證書誰在乎呢?
而證書是雞肋的言論,多半是出自考證失敗者們的自我安慰(沒說過的千萬不要對號入座呀),就像分析君有個小夥伴,CFA裸考,失敗後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說「我一個朋友CFA考試也失敗了,但是現在也當上基金經理了呀,所以CFA比較雞肋,考不考一樣的」。
最後一種,說CFA是騙錢的陰謀,一是在CFA剛進入到國內的時候,還有一種就是對CFA完全不了解的人在信口開河,他們可能連CFA每年幾月考試,考什麼內容都不知道。
三、考金融分析師(CFA)到底有沒有用?我們用事實說話
一本證書到底有沒有用,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個人說的都不算,畢竟最具信服力的還是得靠市場,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證書的含金量,以及企業招聘的條件和給證書持證人的薪資。
關於證書的含金量,到目前為止,CFA已經在全球被超過170多個國家認可,單次報考人數也達到227000餘人,而在2006年更是被《金融時報》將其稱之為投資專才的黃金標準,在國內也被《人民日報》列為未來十大高薪證書之一,所以很多企業已經直接把「有CFA證書者優先」寫在了招聘要求裡。
在企業招聘上,國際上僱傭CFA持證人工作的多是美國銀行、瑞士聯合銀行、摩根史丹利、JP摩根等世界著名的金融機構;而在國內也是中國銀行、普華永道、中國國際金融、中信證券等。
而關於CFA持證人的薪資,雖然和工作經驗等其他因素有關,但有數據表明,全球CFA持證人的平均薪資已經達到了17.8萬美元,而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CFA持證人的薪資更是非常可觀。
如果CFA證書的含金量、全球的認可度、知名企業們的招聘優先、CFA持證人的薪資,還無法證明CFA的有用,那不妨去看看在國內各大城市對CFA人才的急需。
以前,考證書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個充分不必要條件,但現在當一本證書,本身可以提高自身知識積累、企業還願意給出高薪、國內各大城市又「爭相搶奪」、在國際也享有超高聲譽,那情況是不是就要另外對待了呢?
而且考證這事,不怕你不考,最怕的是你的同事、競爭對手他們考了,畢竟有時在職場裡,也不需要跑贏所有人,只要跑贏那些不願意進步的人,就是勝利!
文章來源:高頓,更多CFA資訊【請關注高頓CFA官網】若需引用或轉載請保留此處信息,未加入此版權資訊,盜版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