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詩人筆下的三峽,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的險阻之地,又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絕美風光之地。無數人從那裡經過,沉醉於流水愁深,感慨於山高路險,感傷於猿聲之哀。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腹地,西起重慶,東至宜昌,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自古以來便是重要的地帶,如今更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熱門的旅遊景點。中國的三峽工程更是規模空前的水利工程,也是舉世矚目的壯舉。多年前,我國曾計劃建立一個三峽省,但最終沒有建立,這是為何?
關於三峽工程
先來聊聊三峽工程。三峽建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向世界展現其智慧的一張名片。
有關三峽水利工程的設想,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便提出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也一直在籌備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並沒有建成。
新中國成立後,三峽的建設也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國家各級領導人先後視察三峽地帶,認為三峽水電站這個水利樞紐若能建起來,必定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大大改善交通,造福人民,還能充分利用長江的水資源。國家於是開會表決是否建設三峽工程,最終投票表決通過。之後,國家便成立相關研究小組,開始制定各種方案。
這不是一項小工程,當中要考慮水電站的選址、地質條件、對氣候和地質的影響、地區移民等問題,技術上的難題更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關卡。從開始考察選址,再到制定初步計劃,調節各方的問題,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然而移民才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
計劃籌備三峽省
三峽工程從開始籌備之初,便備受爭議,爭議之一便是當地的移民問題。三峽地區自然條件宜人,人口並不少。工程開始之後,水位會大幅度上漲,淹沒許多耕地、房屋以及大大小小的城鎮。如何妥善安置這些地區大概130多萬的人民,成了重中之重。
當時在1984年7月的會議上,為了加快建設三峽工程,妥善解決移民問題,會議初步決定建立三峽特區,四川和湖北兩個省份凡有要遷移的民眾,都歸三峽特區管轄。
但是我國初步進行改革開放,建立了好幾個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和人才,三峽處於腹地,難以像廈門、深圳等沿海經濟特區一樣,引進外資發展經濟。並且設立三峽特區的目的是為了安置移民,與其他經濟特區的性質有根本上的不同,容易混淆。
於是籌備三峽特區變成了籌備三峽省。1985年,三峽省籌備小組成立,計劃用一年的時間籌備三峽省。
按照當時的計劃,三峽省的管轄範圍包括一個市和三十個縣,省會定在湖北宜昌。三十個縣包括四川涪陵地區和萬縣地區的南川縣、豐都縣、武隆縣、秀山縣、酉陽縣、黔江縣、開縣、梁平縣等,湖北宜昌地區的宜昌縣、宜都縣、枝江縣、遠安縣、興山縣、長陽縣、巴東縣等。
然而這樣的劃分遭到一些人的反對,要實行起來也困難重重。首先,四川和湖北兩個地方雖然距離不遠,但文化、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的差異還是比較大,如果把兩個地區劃到一起,人民則較難融合到一起。
其次,湖北的西部地帶會被劃入三峽省,而湖北西部恰好是較富庶較發達的地區,這樣一來,湖北的經濟必定大受打擊。
最後,便是經濟實力的問題。划進三峽省管轄的三十個縣,湖北西部富庶地區的實際上佔少數,有不少的縣是貧困縣。人口大約有1700多萬,而農村人口多達1600萬,其中500萬屬於貧困人口,需要政府的幫扶。
而作為一個省級地區,如果沒有幾個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帶動,是很難發展下去的。三峽省只有宜昌一個城市作為省會,而宜昌的發展水平顯然不如附近的成都、武漢等。這樣看來,三峽省建立後如何發展經濟,是一個超級大的難題。
還有重要的一點便是三峽工程的計劃。計劃不可能永恆不變,總要隨著各種情況來調整。最初三峽蓄水位為150米,但實際情況證明,以這樣的水位,大型輪船無法通過,這便會大大降低通航性能。因此,重慶市建議把水位提高到180米。這樣需要遷移的民眾就多了70幾萬,這對於像個搖籃裡的嬰兒的三峽省來說,壓力是很大的。
隨著計劃的調整,有些原先打算遷移的地區,可能不用遷移了。結合種種問題來看,三峽省是否能夠建立,存在許多問號。
最終,1986年,國家決定撤銷建立三峽省的計劃,政府將應當遷移的民眾安排到了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湖北庫區外、四川庫區外等地區生活。
建立重慶直轄市
國家最終沒有建立三峽省,但是選定了重慶作為直轄市,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四川省的人口達到一億,管轄的面積很大,有221個縣屬於四川省管轄範圍內,再加上地形複雜,管理的難度很大。有人便提議把四川劃為兩個省,一個以成都這個省會城市為核心,另一個以重慶這個發展不錯的大城市為核心。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提議並沒有被採納。
最終決定,提升重慶市為直轄市,脫離四川省的管理。
重慶市本就是四川的第二大城市,被提升為直轄市之後,在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下,發展迅速,更是帶動整個西南地區的發展,對三峽地區的發展更是功不可沒。重慶市漸漸地成為了成渝城市群的核心,發展的速度和前景不亞於深圳。
如果在八十年代真的建立了三峽省,那麼可能就不會有九十年代的重慶市了,長江三峽地帶的發展可能也不會那麼好。
「碧雲朝卷四山景,流水夜傳三峽聲。」巫山雲雨,暮雲深處,三峽還是那個三峽,無數詩人在字句間留下三峽的清麗景色,如今還是刻在流水山巒處。而後人的建設,為三峽地區撞上了一個發動機,讓它乘著時代的高鐵,不斷向前飛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