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正式出爐,原211高校鄭州大學入圍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併入圍3個一流學科(自定),成為此輪雙一流工程的最大贏家。2020年,河南省公布了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的預算,鄭州大學的經費達到了破紀錄的63億,超過深圳大學,雄踞地方高校之首,更是超過了多所985高校。如今的鄭州大學,正在向著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頂尖大學昂首前進。
鄭州大學
但不為眾人熟知的是,其實早在鄭州大學建校之前,河南就有曾有機會擁有一所中國的頂尖大學——山東大學。
1954年,時高教部(即今教育部)為改進我國的高等教育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決定將一批沿海省市的高校內遷中西部省市。這些高校包括交通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和山東大學等高水平大學,最初的考慮是將山東大學遷往河南鄭州。
鄭州
而當時的大背景也較為複雜,這也導致了山東大學最終未能成行。在1954年,河南省省會正式從開封遷往鄭州的決定。省會作為一省的決策中心,通常要承擔起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的作用。因此,在鄭州打造幾所高水平大學就成為鄭州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任務。山東大學遷往鄭州也是出於此種考慮。
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內遷西安,開啟了沿海高校內遷的新篇章(西安交通大學起源)。但此時高教部在考慮山東和河南兩省實際後,經審慎研究,又做出了山東大學不再遷往鄭州的決定。而是由山東大學派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赴河南籌建一所新的大學(始稱河南大學,後改稱鄭州大學)。至於為何山東大學沒有能遷至鄭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山東大學
首先,山東的高等教育水平不足以支撐山東大學完全遷至鄭州。在1955年,中國石油大學還未遷至東營,海洋大學也未從山東大學中分出,而被譽為「北燕京南齊魯」的齊魯大學則早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被拆分至南京大學等高校。因此,1955年的山東在高等教育上並不強勢,將旗艦高校山東大學全部遷至河南,對於山東是難以接受的。因此,山東大學完全遷鄭州對山東是很大的損失,山東方面肯定有所反對。
其次,對山東大學師生來說,故土難離,尤其是從青島搬遷到當時剛剛被確定為省會的鄭州。學校搬遷,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搬遷,後邊涉及到的是數千個家庭和數萬名教師和家屬的具體生活。即使是絕大部分院系遷往西安的交通大學也有部分院系和師生留在上海,即上海交通大學。更何況,當時絕大多數人對鄭州的印象還是鐵路城市,對於能否承載山東大學的進一步發展還存在疑慮。
上海交通大學
最後,山東方面的積極爭取讓山東大學最終未能成行。在山東大學最初的規劃中,就有意在濟南和青島兩地辦學,以促進山東大學更好的發展。因此,在成功將山東大學留在山東後,山東大學中文、歷史等6系遷往濟南,海洋和水產等4系留在青島(今中國海洋大學)。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經高教部審慎考慮,做出了山東大學不再遷鄭的決定,但鄭州大學仍由山東大學建設,並派管理骨幹和教學骨幹支援。在高教部做出山東大學遷往河南的決定後,山東大學派出了總務長劉椽教授(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等26人先期前往鄭州選定新校址,並籌建新校舍。並成立了河南大學建校辦事處,由劉椽教授出任辦事處主任。由著名化學家盧嘉錫撰寫的回憶文章可知:
劉老師…二話沒說,丟下妻小老母,擱下手頭的科研項目,以籌建處主任身份奔赴鄭州。從動員農民賣地搬遷,到設計校園,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盧嘉錫院士
而在高教部做出山大不再遷往鄭州的決議後,仍由山東大學負責籌建河南大學(後教育部改稱鄭州大學),組成了籌委會。第一次籌委會在山東大學召開,劉椽教授任籌委會委員。
1956年8月,鄭州大學正式開始招生,由山東大學等校負責籌建的數理化三系正式招生。劉椽教授任鄭州大學校長助理兼化學系主任。鄭州大學也開啟了創建一流大學的徵程……
河南大學
而化學學科仍然是鄭州大學的王牌學科,這其中自然有山東大學和劉椽教授打下的根基。只是當年鄭大草創時的數學系和理學系在如今的鄭大已被邊緣化,在全國範圍內也談不上有影響力,成為較為可惜的事。
更為可惜的是,負責鄭州大學籌建的劉椽教授後來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被撤銷一切職務,後來在河南含冤逝世。而在如今的鄭州大學官網上,也很難找到當年山東大學等校援建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科學網-史海鉤沉——劉椽與山東大學內遷河南.
[2] 《山東大學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