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
海權
航母編隊
【大軍事消息】今年,持續發布美國軍機動態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在軍迷圈聲名鵲起,該平臺的主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一書的作者胡波,在2020年第6期《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發表文章《全球海上多極格局與中國海軍的崛起》。該文很有啟發。
文章說,二戰之後,飛彈、信息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海上行動的突然性越來越小,艦隊很難不為人知地集中並採取突襲行動,大型水面艦艇在大洋上很容易被陸基平臺偵知和攻擊。在海上特別是毗鄰大國的近海區域,海權必須與陸權分享權力,而核威懾基本杜絕了大國間大規模的戰爭「洗牌」,海上格局的轉換將非常緩慢,但「一家獨大」的局面註定要走向終結,海上多極格局正在形成。在可預見的將來,憑藉陸權的支持和輻射效應,中國在西太平洋、印度在北部印度洋、俄羅斯在北極附近海域,都擁有改變權力格局的潛力。
文章提及,中國海軍的大規模現代化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就綜合發展潛力來看,如今的中國海軍已經是美國海軍之外的世界其他力量「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它的興起正在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繼蘇聯紅海軍之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
文章說,中國的絕大多數核心和重大海洋利益都集中在近海,東亞近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官方已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以下訴求:確保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敵對中國的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
文章指出,隨著東風-21D等型飛彈、靜音潛艇以及大規模現代化水面艦艇和海上打擊飛機的列裝,美軍在西太平洋將越來越面臨多維度的「最後1000海裡」的力量投送障礙。特別是在飛彈攻擊與飛彈防禦的平衡方面,技術上先天對攻擊方有利,美國及其盟友已部署的攔截裝置(陸基愛國者及海基標準系列)在應對中國先進飛彈系統的攻擊方面,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因造價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於是,在特定區域內,大陸強權相對於海上強權形成了一定的天然戰略優勢。
但「反介入與區域拒止」並不是萬能的,在總體和平時期最多能發揮些威懾作用,很難實際使用,雖然中國近海長期處於中國彈道飛彈的射程之內,但卻不能阻止日本、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的海上侵權活動。這種被動的局面一直到中國海上力量強大之後,才有較大改觀。2009年以來,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圍繞海洋爭端博弈的過程中,既遏制了周邊國家的侵權勢頭,也較好地控制住了衝突的烈度。
文章指出,近海空間內,中國可以有所作為的兩個點:強化南海島礁的支點作用和祖國統一。2013年底以來,通過島礁擴建,中國已經部分改變了在南海的地緣不利,未來臺灣與大陸統一之後,中國近海海洋地理條件將得到更進一步的改善。
在第一島鏈以外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中國追求的應該是「有效存在」。所謂「有效存在」,是指中國需要建立一支不能忽視且難以被輕易擊敗的力量,包括一定數目海外基地的支撐和兩到三支航母打擊群組成的遠洋艦隊。其目的主要是威懾、牽制和防範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或集團從外線對中國事務進行介入與幹預,或危害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考慮到美國正在針對中國如火如荼地推動其「印太戰略」,中國尋求外線存在的迫切性也變得前所未有。考慮到海洋防禦沒有前後方之分,是動態的,加上中國近海的地緣不利環境,中國海軍必須有必要的外線,否則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文章提及,劉華清時代確定的積極防禦,實際上就是對此前中國傳統海防思維的糾偏。所謂「潛艇派」和「航母派」的論戰,持續到2011 年第一艘航母下水才稍微停息。到了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略》終於明確提出了「遠海護衛」的概念。
但按照目前印太的戰略態勢,只要美、印不犯大的戰略錯誤,國力不出現嚴重衰退,中國就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地區追求優勢海權。未來30年內,中國有望與美國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間形成新的戰略平衡,但在整個西太,中國海軍仍不足以挑戰美國海軍及其盟友體系,而在北部印度洋,中國將面臨美國在西太或東亞海域的類似「反介入」困境和距離劣勢。因此,在這片環形水域,相對於美印特別是美國,中國所能追求的只能是一種「弱勢海權」,或者說「存在艦隊」。
未來,中國可努力在這兩大區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航母戰鬥編隊和若干保障偵察及預警陣地,以切實實現有效力量存在。西太地區的外線支點是臺灣及南海島礁,在統一臺灣之前,中國需要大力發揮南海島礁對遠洋海軍的支持和策應作用。印度洋地區,對於中國而言,有價值的支點主要集中在北部印度洋區域,繼吉布地之後,中國應重點探討與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國和印尼等國進行類似合作的可能性。只有在北部印度洋沿岸再獲得2-3個保障基地後,才有可能在地區形成較強的體系化能力。中國可以利用與東南亞國家、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維護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一線的海上通道安全,甚至可以藉助部分國家的支持,在印度洋實現長期軍事存在。
文章指出,在全球格局層面,中國只能算是個正在興起的潛在超級大國,與美國依然相距甚遠。未來的世界格局很可能將從「一超多強」(1+X)走向「一超+中國+多強」(1+1+X),即美國仍然長期保持著全球超級大國地位,中國則是崛起的潛在超級大國。海上態勢亦然。而中國的利益和責任的發展,迫切需要維護海外經濟利益和公民權益的有力手段,在世界範圍內保持軍事影響,這也是履行國際責任和大國義務的要求,中國海軍將在國際救援、公海自由和國際維和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考慮到全球第一的平臺數量和全球第二的總排水量,中國海軍必然會在全球海洋安全秩序的塑造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作品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