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專家:中國應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兩大區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

2020-12-22 騰訊網

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

海權

航母編隊

【大軍事消息】今年,持續發布美國軍機動態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在軍迷圈聲名鵲起,該平臺的主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一書的作者胡波,在2020年第6期《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發表文章《全球海上多極格局與中國海軍的崛起》。該文很有啟發。

文章說,二戰之後,飛彈、信息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使得海上行動的突然性越來越小,艦隊很難不為人知地集中並採取突襲行動,大型水面艦艇在大洋上很容易被陸基平臺偵知和攻擊。在海上特別是毗鄰大國的近海區域,海權必須與陸權分享權力,而核威懾基本杜絕了大國間大規模的戰爭「洗牌」,海上格局的轉換將非常緩慢,但「一家獨大」的局面註定要走向終結,海上多極格局正在形成。在可預見的將來,憑藉陸權的支持和輻射效應,中國在西太平洋、印度在北部印度洋、俄羅斯在北極附近海域,都擁有改變權力格局的潛力。

文章提及,中國海軍的大規模現代化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就綜合發展潛力來看,如今的中國海軍已經是美國海軍之外的世界其他力量「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它的興起正在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繼蘇聯紅海軍之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

文章說,中國的絕大多數核心和重大海洋利益都集中在近海,東亞近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官方已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以下訴求:確保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敵對中國的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

文章指出,隨著東風-21D等型飛彈、靜音潛艇以及大規模現代化水面艦艇和海上打擊飛機的列裝,美軍在西太平洋將越來越面臨多維度的「最後1000海裡」的力量投送障礙。特別是在飛彈攻擊與飛彈防禦的平衡方面,技術上先天對攻擊方有利,美國及其盟友已部署的攔截裝置(陸基愛國者及海基標準系列)在應對中國先進飛彈系統的攻擊方面,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因造價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於是,在特定區域內,大陸強權相對於海上強權形成了一定的天然戰略優勢。

但「反介入與區域拒止」並不是萬能的,在總體和平時期最多能發揮些威懾作用,很難實際使用,雖然中國近海長期處於中國彈道飛彈的射程之內,但卻不能阻止日本、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的海上侵權活動。這種被動的局面一直到中國海上力量強大之後,才有較大改觀。2009年以來,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圍繞海洋爭端博弈的過程中,既遏制了周邊國家的侵權勢頭,也較好地控制住了衝突的烈度。

文章指出,近海空間內,中國可以有所作為的兩個點:強化南海島礁的支點作用和祖國統一。2013年底以來,通過島礁擴建,中國已經部分改變了在南海的地緣不利,未來臺灣與大陸統一之後,中國近海海洋地理條件將得到更進一步的改善。

在第一島鏈以外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中國追求的應該是「有效存在」。所謂「有效存在」,是指中國需要建立一支不能忽視且難以被輕易擊敗的力量,包括一定數目海外基地的支撐和兩到三支航母打擊群組成的遠洋艦隊。其目的主要是威懾、牽制和防範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或集團從外線對中國事務進行介入與幹預,或危害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考慮到美國正在針對中國如火如荼地推動其「印太戰略」,中國尋求外線存在的迫切性也變得前所未有。考慮到海洋防禦沒有前後方之分,是動態的,加上中國近海的地緣不利環境,中國海軍必須有必要的外線,否則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文章提及,劉華清時代確定的積極防禦,實際上就是對此前中國傳統海防思維的糾偏。所謂「潛艇派」和「航母派」的論戰,持續到2011 年第一艘航母下水才稍微停息。到了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略》終於明確提出了「遠海護衛」的概念。

但按照目前印太的戰略態勢,只要美、印不犯大的戰略錯誤,國力不出現嚴重衰退,中國就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北部印度洋地區追求優勢海權。未來30年內,中國有望與美國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間形成新的戰略平衡,但在整個西太,中國海軍仍不足以挑戰美國海軍及其盟友體系,而在北部印度洋,中國將面臨美國在西太或東亞海域的類似「反介入」困境和距離劣勢。因此,在這片環形水域,相對於美印特別是美國,中國所能追求的只能是一種「弱勢海權」,或者說「存在艦隊」。

未來,中國可努力在這兩大區域各保持一支左右的航母戰鬥編隊和若干保障偵察及預警陣地,以切實實現有效力量存在。西太地區的外線支點是臺灣及南海島礁,在統一臺灣之前,中國需要大力發揮南海島礁對遠洋海軍的支持和策應作用。印度洋地區,對於中國而言,有價值的支點主要集中在北部印度洋區域,繼吉布地之後,中國應重點探討與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國和印尼等國進行類似合作的可能性。只有在北部印度洋沿岸再獲得2-3個保障基地後,才有可能在地區形成較強的體系化能力。中國可以利用與東南亞國家、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維護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一線的海上通道安全,甚至可以藉助部分國家的支持,在印度洋實現長期軍事存在。

文章指出,在全球格局層面,中國只能算是個正在興起的潛在超級大國,與美國依然相距甚遠。未來的世界格局很可能將從「一超多強」(1+X)走向「一超+中國+多強」(1+1+X),即美國仍然長期保持著全球超級大國地位,中國則是崛起的潛在超級大國。海上態勢亦然。而中國的利益和責任的發展,迫切需要維護海外經濟利益和公民權益的有力手段,在世界範圍內保持軍事影響,這也是履行國際責任和大國義務的要求,中國海軍將在國際救援、公海自由和國際維和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考慮到全球第一的平臺數量和全球第二的總排水量,中國海軍必然會在全球海洋安全秩序的塑造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作品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劃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四大洋的分界線在哪裡?
    太平洋和其他三大洋都有相連,太平洋北部幾乎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所包圍,但是還是通過白令海峽和北冰洋相連,白令海峽最窄處僅為37千米。我們可以以亞歐大陸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大陸最西點的威爾斯王子角之間為界劃分,以北是北冰洋,以南是太平洋。
  • 對美國來說,北印度洋是一個需要爭奪控制權、但優先級靠後的海域
    從範圍上來說,阿拉伯海僅僅是印度洋的一個邊緣海,其面積和西太平洋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僅從這一點就決定了兩者的本質性差異。而且,印度洋距離美國很遠,雖然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很大,但是印度洋對於美國的整體重要性還是不能和太平洋相比。
  • 【中國科學報】西太平洋觀測: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說:「截至目前,在對西北太平洋觀測研究中,中國的貢獻達到了一半左右。在國際高端論文的發表成果方面也是成績斐然,尤其是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的結構和變異課題研究上,我們取得的成果比國際水平領先一個層次。」  中國科學家發起國際合作計劃  西太平洋向來是國際合作調查研究的熱點海域之一。
  • 港媒:中國「西進」印度洋面臨障礙
    文章稱,事實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如此集中地匯集了美國、印度、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的根本關切,這種匯集使印度洋對於西太平洋的均勢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尤其在於,西印度洋成為中國變身世界強國宏偉工程的一個重要構件,並且已經在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和大陸強國的過程中扮演了獨特角色。
  • 美上將渲染中國航母將進印度洋 專家:為圍堵中國找藉口
    原標題:美上將渲染中國航母將進印度洋 專家:為圍堵中國找藉口 據《印度斯坦時報》、新德裡電視臺等印度媒體30日報導,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約翰·阿奎利諾上將在訪問印度時,公開炒作中國軍力擴張威脅,宣稱中國勢必將把航母部署到印度洋,以此鼓動印方加強美印海上軍事合作。
  • 坐擁25760公里海岸線,澳大利亞專家建議:應制定印度洋戰略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印度和大平洋安全專家的一份新報告鼓吹指出,澳大利亞不能再把自己視為以太平洋為主的國家,必須開始制定印度洋安全措施。2019年3月,澳大利亞這位安全專家大衛·布魯斯特為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撰寫了一篇題為《澳大利亞的第二大海洋:面對印度洋的多極未來》的報告。
  • 除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外,原來還有個「南冰洋」
    關於地表的海陸分布,我們一般都知道分為「七大洲和四大洋」,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總面積達到了1.81億平方千米,約佔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平均深度為3957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不過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 我國河流數量眾多,除了太平洋水系外,還有印度洋和北冰洋水系
    我們根據河流最終有沒有匯入海洋,可以把河流劃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大類。中國水系流域圖我國的外流河,根據最終河流匯入的海洋不同,又可以劃分為三大水系,分別是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和北冰洋水系。我國的大江大河大多數都是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由於地勢西高東低,所以自西向東流動的河流數量最多,這些河流大多注入太平洋,形成「太平洋水系」,包括長江、黃河、珠江、淮河、黑龍江、湄公河、遼河、閩江、海河等河流,佔了我國外流河的大部分。
  • 在太平洋上的海權爭霸,日本為何先勝後敗?
    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地方並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南海、印度洋和東非等已經為人所知的地區,中國人並未給當地居民留下深刻印象,而當國內的政治局勢變得不利於海洋探索時,大洋上便看不到中國艦隊的影子了。儘管中國東臨浩瀚的太平洋,但太平洋帶給中國人的地緣政治想像並不比帶給日本人(以及太平洋地區的其他文化系統)的多。
  • 田士臣:美國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將對中國國家安全產生哪些影響?
    這項總計7631條長達1119頁的文件將在哪些方面重塑美軍的結構和能力,從戰略、戰術角度將對全球和平安全穩定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中國應如何應對美國軍事力量結構和能力調整帶來的安全挑戰,值得關注。 更進一步深度分析,尤其從對中國國家安全角度,無論從近期還是長遠看,有兩點突出變化應引起中國軍方的高度重視:一是美方通過政策調整正逐步將印太戰略細化分解落到實處,在各個層面加大對華遏制;二是通過結構和力量調整深度進軍太空、網絡、極地等新疆域,搶佔新型作戰領域主導權和技術制高點。這些調整變化必將從戰略、戰術各個層面對中國國家安全產生重要影響。
  • 太平洋還是印度洋?
    美國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寫的《中國之地理基礎》云:「中國本部山脈之中,最大者為崑崙東支,中國總名之曰秦嶺上,自西藏而東,幾及太平洋岸。此山脈分中國為二大地理區域,氣候、農業與人類活動,均有顯著之差異」。 即地理條件的不同造成「人類活動」的顯著差異。再說「水」,「水土」,水先於土。
  •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新冠疫苗數量有限 高風險人群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青雲】「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西太平洋區域,但迄今為止,該地區僅記錄了全球1%的新冠確診病例。」12月17日上午,有關西太區新冠疫情的虛擬新聞發布會在線上舉行,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博士在會上介紹了西太平洋區域的新冠疫情情況,他表示,美洲和歐洲的新冠疫情形勢仍極具挑戰,相對而言西太平洋區域比較幸運。「儘管每個國家都不同程度上經歷疫情,但總體而言新冠病毒對西太平洋區域的影響沒有其他地方那麼嚴重。」
  • 地理答啦: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對於這個問題,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大西洋,在西方語言中被稱為「阿特蘭他洋」。這個名字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英雄阿特拉斯的名字。在古代希臘神話故事中阿特拉斯是普羅米修斯的兄弟。
  • 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省,降水主要是來自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呢?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太平洋,雖然我國只瀕臨四大洋中的一個大洋,但是我國的降水卻不僅僅只得到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實際上,我國可以得到來自所有四大洋的水汽,由於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從而使得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季風氣候」,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水汽。
  • 我們如何判斷世界大洋中,不同區域洋流的流動方向和性質?
    洋流運動的巨大能量,最終是來源於太陽,太陽輻射使得地球各緯度之間產生溫度差異,從而形成了全球性大氣環流,最終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分布。因此,在南北緯10°至20°之間的海域,由於常年受到低緯信風帶控制,從而形成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它們的流向都為自東向西流動。此外,在赤道附近還存在著自西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
  • 地震專家:中國處在兩大地震帶的交匯處導致地震頻發
    新華網消息 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地震專家何永年5月26日下午走進新華網演播室,就地震的預報有關話題現網民進行了在線交流。何永年在訪談中介紹說,最近西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印尼支帶比較活躍,而我國所以地震頻發是因為我們處在西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兩大地震帶的交匯部分。以下是答問實錄。
  • 中華海權:廢墟之中崛起
    對於中國而言,這些屈辱的記憶都是歷史留下的教訓,中華之崛起,不能沒有海洋和海權,中華之崛起,更不能沒有海軍之崛起,世界海洋之上更不能沒有漢船艨艟,遠涉重洋的身影。自晚清國門洞開至今,中華海權歷經無數興廢,最終艱難走過170餘年的崢嶸歲月,廢墟之上重新崛起。
  • 美海軍上將渲染中國航母將部署印度洋 專家:居心不良
    央廣網11月5日消息(記者胡鋮鋮)據印度媒體報導,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約翰·阿奎利諾日前在訪問印度時,公開渲染中國軍力威脅論調,宣稱中國勢必將把航母部署到印度洋,以此鼓動印方加強美印海上軍事合作。我們國家的航母編隊出第一島鏈,或是到西太平洋、南太平洋,是去航行,去訓練,這和美國人所炒作的「部署」,可不是一個概念。什麼叫「部署」?一國海軍要在海外進行海上部署,首先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海外基地,而這個海外基地不是一般用來例行停靠的基地,而是在這個海域有常態化的部署基地。
  • 「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
    由於近代以來中國北方的陸權強國沙俄和西方的海權強國英、法、美等國向遠東擴張對中國形成的南北擠壓,導致中國版圖南北出現收縮性鬆動,最終演變成南北扁東西長的形狀;而在這之前,中國版圖(如不算當時的「藩屬國」)則呈飽滿的大三角形狀。這就是說,近代以來中國版圖受到損失的原因主要是海陸強國南北兩向的擠壓而不主要來自它們的東西擠壓。
  • 從大陸走向大洋:末代海洋霸主美國,海權與海軍的崛起
    但是美國對於海權及海上戰略的發展,卻不是一開始就有的。19世紀前期,美國沒有遠洋作戰的需求,主要是在陸地進行擴張,通過侵略、「買地」等方式,逐步擴大領土,在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的低價在俄國手裡購買到阿里斯加後,領土擴張基本完成。隨後美國內戰解決了陸地上的資本主義發展矛盾,並掀起了西部大開發運動,打通了太平洋沿岸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