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愛僑心溫暖僑鄉溫州
「溫州好,別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較遠,不寒不燠氣恆溫。」溫州因氣候溫潤得名,但溫潤的又不止是氣候。
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溫州籍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大洲。身雖遠,但他們用赤子之心、公益之舉溫暖桑梓。日前,本報記者走進溫州市龍灣區,目之所及:學校、道路、愛心驛站、公益圖書館……到處都有僑胞捐贈的身影。僑胞們用愛心匯成暖意,為這座溫潤千年的歷史名城構築了一道亮麗的新時代風景線。
馬振忠——老驥伏櫪興辦公益書屋
過了一座小橋,車子在溫州市龍灣區永昌街道的一個院落旁停了下來。隨行的朋友提醒:「老馬的農家圖書館到了!」
「一放學,很多孩子來這兒自習。這裡有2萬多冊書,辦一張免費的閱讀證就可以借書。」「古堡農家書屋」的創辦者老馬帶記者走進書屋。
書屋由祠堂改建而成,8根紅色高大的殿柱撐起了榫卯結構的房梁。各種字體的匾額高懸房梁之上。四周的牆上掛滿了書法作品。一排排擺滿書籍的書架,就在紅色高大的殿柱之間。大殿正中央的牆上,是現代化的投影儀和講臺。講臺下面,擺放著十幾排桌椅。「既方便人們看書、練字,也為辦講座、辦活動提供活動空間。」老馬介紹。
老馬名叫馬振忠,是義大利歸僑,今年84歲。他滿頭銀髮,但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古堡農家書屋」是他10多年來創辦的公益圖書館之一。
「辦公益圖書館是我多年的心願。我這輩子吃了太多沒文化的苦,就想讓人們多讀點書。」 老馬感喟不置。
1990年,創業小有成就的老馬,萌生了在村內辦圖書館的想法。但由於當時土地審批和規劃等客觀原因,他的想法暫時擱淺。同年,他帶子女遠赴義大利米蘭創辦服裝廠。在米蘭16年間,他曾多次專門回國籌備公益圖書館創辦事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永興街道康一村規劃建文體休閒中心,計劃在馬氏宗祠舊址上創辦圖書館。遠在義大利的老馬得知消息後,激動不已,立即放下手頭的生意,飛回家鄉。
資金不足,他帶頭捐款;圖書不夠,他跑市、區圖書館求助;配置電腦,他自掏腰包一擲萬金;督促工期,他多次推遲回義大利的時間……2009年3月,吉夫圖書館正式建成投用,老馬心裡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以前,附近外來務工子女學校的學生,放學後經常在街上嬉戲打鬧。還有孩子經常溜到河裡遊泳,很不安全。有了這個圖書館,他們可以到這裡看書、上網。這裡的大門一直為他們敞開。」老馬笑言,「一聽到孩子們叫『馬爺爺』,我就感到很幸福。」
「老驥伏櫪,我這匹老馬就想把晚年的精力奉獻在辦圖書館上。」老馬說,「我想90歲退休前,給村民們留下一個『不走』的文庫。」
馮定獻——慷慨解囊帶頭扶危濟困
「脫貧攻堅愛心之旅也許路途遙遠、山路難走,但看到孩子們的快樂笑容,校長和老師們為貧困山區教育工作付出的努力,看到當地政府對每個扶貧項目的重視,團員們的內心都特別感動和溫暖。」2019年10月10日,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考察完扶貧項目後,德國華商馮定獻在朋友圈記錄下了當時激動的心情。
「2019年,麻慄坡縣全縣脫貧摘帽!」馮定獻的開心源自幾年來的深度參與。
作為德國華僑華人愛心協會的一員,在外交部的組織帶領下,他和二十幾位華僑華人一起,連續5年隨團赴雲南麻慄坡縣考察和參與扶貧項目。每年他都帶頭捐助。2019年,他又為當地學校捐贈了30萬元人民幣。
馮定獻一直熱心捐資助學。2003年,通過浙江省委統戰部,馮定獻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在浙江大學設立了「獻華獎學金」,資助100名家庭貧困而成績優良的學生。87封受助學生的來信他珍藏至今。十幾年來,他在助學方面的捐贈不勝枚舉。
「我出生在農村,年少時很想讀書但沒有條件,現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我希望幫更多有需要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馮定獻的想法很樸素。
這與他少小離鄉和在海外打拼的經歷密不可分。17歲時,馮定獻離開了家鄉,成為浩浩蕩蕩溫州「十萬供銷大軍」中的一員。他隻身闖蕩東北,又輾轉德國。在德國站穩腳跟後,他又轉回中國,成為「溫商回歸」大潮中的一員。兜兜轉轉,他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矢志不渝。
回饋桑梓、扶危濟困,馮定獻不僅自己熱心公益,還帶動海外華僑華人一起為家鄉捐贈。2019年8月,因溫州市永嘉縣受颱風「利奇馬」影響發生特大洪災,他積極號召海外僑胞捐款救災;2014年4月,他牽頭號召在外的溫籍僑胞、僑團向溫州市慈善總會僑愛分會共捐資200萬元,設立了「五水共治」獎勵基金。
自2003年至今,馮定獻有記錄的捐助金額已經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但他始終謙遜內斂。「沒想到我小小的捐贈竟讓大家念念不忘。在國內,每次回鄉,鄉親們的熱情都令我非常感動;在海外,很多國家的浙江籍華僑華人都認識我,因為公益,大家都信任我、尊重我。」馮定獻感嘆,「一個人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才能一路行走得踏實快樂。」
李聲福——燕子銜泥築巢愛心驛站
2019年11月19日上午,在溫州市龍灣區狀元街道狀元亭,記者看到了一幅熱火朝天的場景。
門外,狀元亭的領餐窗口處,百餘人自覺有序地排起了長隊,隊伍裡有老人、清潔工人和建築工人等;門內熱火朝天,3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帶著十幾位志願者蒸紅糖饅頭、煮米飯、做麵條、炒菜、分碟。11時,這裡將正式開飯。
狀元亭是做什麼的?狀元亭是由溫州籍的3位老人張憲定、吳南華、梅雪良於2012年3月自發組成的施粥攤。2017年,這裡成為全國首家擁有營業執照的施粥點。
「當初選狀元亭這個地方,主要是因為這裡空間大,過路人比較多,外來務工人員也比較多,還可以為老人和殘疾人提供方便。我們退休了也沒什麼事兒做,想做點好事兒。」3位老人樸實的善意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剛開始,這裡只是個施粥和提供早餐的地方。隨著社會捐贈不斷增加,這裡逐漸變成日常供應早餐和午餐的地方。」吳南華介紹說。
「今天買蔬菜、肉、麵粉、豆腐乾、鹹菜等一共花了800多塊錢。每天的帳我都記得很清楚。」吳南華的帳本上還有一筆帳。那是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情況,其中,海外僑胞和歸僑的捐贈引人注目。
「義大利溫州狀元同鄉會50500元,法國溫州狀元同鄉會20000元,義大利華僑李聲福10000元,德國華僑周國榮1000元,僑眷石金國500元……」吳南華介紹,8年來,華僑華人的捐贈從未間斷過。
「在海外,我們被3位老人的慈善公益精神深深感染,也為家鄉的愛心善舉深感自豪,大家都踴躍捐資捐物,希望把這份善舉傳遞下去。」義大利溫州狀元同鄉會會長李聲福表示,很多僑胞回鄉後,也會到狀元亭愛心驛站看看,感受家鄉的溫暖。
離開狀元亭時,臨近飯點,狀元亭的老人和志願者們還在忙碌著,門外領餐的隊伍更長了。陽光下,每個人臉上都舒展著溫暖幸福的微笑。
「在溫州,狀元亭已經成為慈善地標。」李聲福表示,這裡不僅是施粥贈餐的地方,也是中華文化博愛大善的象徵和聯繫海外狀元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記者 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