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違法成文物安全首要風險,大量問題被衛星遙感發現

2021-01-11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據國家文物局消息,近日,國家文物局向各省級政府通報了「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2016-2018年)」情況。目前,法人違法已成影響文物安全的首要風險。

內蒙古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周邊違法建設拆除前。國家文物局督查司/供圖

元上都遺址周邊違法建設拆除後。國家文物局督查司/供圖

國家文物局督察督辦案件中法人違法佔76%

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是指由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的文物違法犯罪案件。

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陳培軍介紹,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屢禁不止、盜竊盜掘等文物犯罪活動猖獗、文物消防安全隱患突出成為影響文物安全的三大主要風險,其中法人違法是首要風險。

國家文物局督察督辦的文物違法案件中,法人違法佔比高達76%。例如,河南安陽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周邊違法建設問題突出,湖北紅安國保單位七裡坪革命舊址、河南商城省保單位南街民居一條街、黑龍江哈爾濱劉亞樓舊居等7處不可移動文物遭拆除,一些反映中國革命歷程、承載民族精神的重要史跡遭嚴重破壞。

為時3年的「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專項整治行動」中,全國共查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673起,24個省份開展督察約談工作,行政處罰349起,責令改正408起,行政追責314人次,刑事追責74人次。

較為受關注的案件,包括哈爾濱市雙城區劉亞樓舊居等7處不可移動文物遭拆除案,啟動兩次問責,行政追責34人次,刑事追責7人。紅安縣七裡坪革命舊址遭破壞案,違法建築被拆除,行政追責8人,刑事追責3人。

遙感發現的違建問題佔重點督辦案件半數

文物法人違法案件屢禁不止,原因何在?

陳培軍表示,一是因為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還亟待加強,部分省份尚未將文物安全工作完全納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尚未依法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同時,文物行政部門和執法機構監管責任也亟待加強,暴露出安全監管和執法巡查缺位或流於形式,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問題仍然突出。

如今,文物主管部門還採用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提升文物執法督察能力。遙感發現的違法建設問題,已佔到國家文物局每年重點督辦案件的一半左右。

國家文物局利用遙感衛星技術,對部分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以及部分長城段落保護情況實施監測。2017年抽樣調查的7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新發現佔地11萬平方米的違法問題,依法立案調查19起,責令整改56起。

文物執法將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科技

陳培軍稱,當前文物行政執法督察工作任務多、責任重、人員少,基層文物部門力量更為薄弱,新技術手段不僅能大大提升文物監管能力,有效彌補監管力量不足等問題,而且發現問題客觀準確、說服力強。

據他介紹,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加強新技術在執法督察工作中的應用,探索和推進「網際網路+執法」,依託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提升文物行政執法監控預警能力和科學辦案水平。

據悉,國家文物局未來將強化省級文物部門督察職責,落實市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文物行政執法責任,推動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同時,推動將文物行政執法工作經費和能力建設經費列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保障文物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職所需的執法裝備、經費。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於音 校對 郭利琴

相關焦點

  •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近尾聲 統計結果令人擔憂
    新發現所佔比重超七成  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國各級文物普查機構共投入人員4.7萬餘人;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累計已投入文物普查經費10.43億元,其中2009年已到位3.36億元。如今,距離上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結束已經20多年,期間伴隨著城鄉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腳步,大量不可移動文物被發現,也有許多文物由於種種原因遭到損毀甚至消失,現有的調查統計結果已經不能說明當下的實際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
  • 法媒:中國遙感三十號衛星對臺北24小時覆蓋
    中國戰略支援部隊管理使用軍用衛星關注中國軍事問題的法國網站《東方鐘擺》於11月23日發表文章稱,隨著近期中國遙感三十號系列衛星最新一顆入軌,這個星座系統,實現了對其覆蓋範圍內指定地點24小時不間斷跟蹤的能力,這意味著這個對中國國防安全有重要意義的星座系統正式完成。
  • 衛星遙感影像處理軟體進口將受限 業界呼籲全面啟動國產替代
    1月6日,一位衛星遙感領域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國外遙感軟體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仍然佔據國內主流市場,廣大用戶形成了使用習慣,不少政府部門為兼容已有系統,還在繼續採購甚至指定採購國外軟體,所以我國還有大量關鍵系統仍然使用國外遙感處理基礎軟體。
  • 衛星遙感影像處理軟體進口將受限,業界呼籲全面啟動國產替代
    1月6日,一位衛星遙感領域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國外遙感軟體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仍然佔據國內主流市場,廣大用戶形成了使用習慣,不少政府部門為兼容已有系統,還在繼續採購甚至指定採購國外軟體,所以我國還有大量關鍵系統仍然使用國外遙感處理基礎軟體。
  • 中國首次通過衛星高光譜遙感數據捕捉稀土分布情況
    1月26日,武警黃金部隊遙感地質研究室主任陳勇敢博士告訴記者,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通過衛星高光譜遙感數據捕捉獲取到大地上的稀土礦藏分布情況。這一成果在我國遙感地質找礦領域尚屬首次,也標誌著我軍在未知領域尋找稀土礦產資源的技術水平邁上新臺階。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工業製造和武器製造中應用廣泛。武警黃金部隊長期擔負勘測區域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任務。
  • 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全國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
    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積極協調會同消防救援機構,認真研判、分析評估本行政區域內文物火災風險,安排部署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組織開展文物消防安全檢查,督察督辦文物火災事故,督導整改文物火災隱患。加強消防安全能力建設,強化文物安全隊伍管理,推動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組織做好文物消防設施建設,切實提升文物消防安全總體水平。
  • 中國高分衛星接連升空,與印度遙感衛星差距有多大?仍落後3倍
    該衛星上配備的大氣同步校正儀還能在霧霾天拍出高清圖像,其觀察數據量是傳統衛星的4-6倍,這顆遙感衛星的實際最高解析度不會超過0.65米。 此前,中國高解析度衛星數據大多要依靠進口,現在國產高分系統數據市場佔比已經達到了80%,正在結束遙感數據「進口」歷史。經過7年的建設,中國高分專項工程的7顆主要衛星讓中國低軌遙感衛星的解析度從2.1米提高到了0.65米,靜止軌道遙感衛星的解析度從千米級飆升到了50米,已經突破了技術瓶頸。
  •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日前已成功接收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截至7月6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總計完成高分多模衛星數據接收任務12條軌道,接收數據量1012GB,所有接收數據均處理正常。
  • 運城市舉辦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研討會
    為加快衛星遙感大數據技術應用,助推全市數字經濟快速發展,12月5日,我市舉辦衛星遙感技術應用研討會。副市長崔元斌出席,並與省地質勘查局總工程師王潤福共同為市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揭牌。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運城衛星遙感大數據應用中心已具備數據獲取、加工處理、變化檢測、平臺開發、應急救援等能力,可以每半年提供一次全市域1.4萬平方公裡、2米地面解析度的遙感正射影像數據,每年提供一次1米地面解析度的遙感正射影像數據,可在生態環境、水利水務、智慧城市、交通運輸、開發區建設及精準扶貧等領域開展工作。
  • 港中大(深圳)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大賽重磅來襲!
    來源:陸家嘴雜誌港中大(深圳)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大賽CUHKSZ Remote Sensing Data Processing Contest為了增強我校學生對衛星遙感數據產業的了解和興趣,培養衛星遙感數據人才,助力衛星遙感數據的應用與發展
  • 「巴遙一號」團隊故事: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星相機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趙竹青)9日11時56分,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上天並進入預定軌道。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是巴基斯坦的首顆低地球軌道地球觀測衛星,將為巴基斯坦農業、林業、城市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災害監測管理、國家安全等方面貢獻巨大力量。「巴遙一號」星上搭載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的2臺1m/3m全色多光譜相機。
  • 國家文物局:2019年我國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人民網北京4月3日電 (韋衍行)近日,國家文物局通報2019年度全國文物行政執法和安全監管工作情況。通報指出,2019年我國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案件事故呈下降趨勢,但全國文物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 世界主流商業光學遙感衛星介紹以及參數匯總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其他使用較為頻繁的主流商業光學遙感衛星。所謂「光學遙感」,通常是指從距離地面100公裡以上的高空,利用光學系統來收集地面物體反射到太空中的輻射,從而獲取地物的空間、時間和光譜信息,並進行探測。可以把光學遙感衛星的終端想像成《葫蘆兄弟》中的擁有「千裡眼」能力的二娃,無論對方離自己多遠,無論他與目標之間有沒有遮擋,想要看的都盡收眼底。
  • 探訪中星北鬥衛星遙感產業園:10多顆「儀徵衛星」將升空組成星座
    記者來到中星北鬥衛星遙感產業園時,這裡的項目負責人畢建濤正指導員工處理衛星遙感數據。「2019年12月20日11時22分,由中星空間遙感(江蘇)衛星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投資、研發的『儀徵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 「天氣預報之父」曾慶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遙感衛星行業迎突破
    時至今日,較準確的定量數值天氣預報能及時預測氣象災害,對於防災、減災、救災,保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在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持下,已經實現了多個登陸我國颱風的零死亡,極大地保護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如此,曾慶存院士在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層」和反演方法,也被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所採用,服務於實時天氣預警和短期天氣預報。
  • 「高質量發展中的上市公司」航天宏圖的遙感夢:讓遙感走進生活
    王宇翔:第一,我覺得上市以前,我們更多地是解決生存的問題。那個時候我們是1100人,工資是一個很大頭的開銷。上市以後融資了,至少發工資的流動資金不是問題了,我們就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發展。第二,股權激勵方面,上市後就可以很正規地搞股權激勵,明碼標價了。沒有拿到股份的員工也看到了希望,更加有凝聚力了。
  • 遙感技術介紹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日趨廣泛。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遙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未來的遙感技術將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 生態環境部適應疫情防控需要力推「遙感執法」
    據生態環境部透露,通過「遙感執法」對長江經濟帶11省(市)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專項執法,並對掛牌督察的違法行為進行「雲解掛」。生態環境部表示,這是「遙感執法」在固體廢物領域的首次嘗試。據生態環境部介紹,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長江等違法犯罪行為,根據《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126個城市以及3個省直管縣級市全面啟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簡稱「清廢行動2019」)。
  • 中法衛星成果登上遙感頂級期刊
    中法海洋衛星科學組團隊近日接連收到捷報,在中法兩方首席科學家的帶領下,中法星旋轉扇形波束微波散射計首批結果與中法星海浪波譜儀儀器驗證與海洋波浪譜測量評估相繼被遙感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TGRS)雜誌錄用。
  • 第八屆陸表衛星遙感數據反演理論與方法暑期學校通知
    背景和目標  過去幾十年裡,遙感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遙感數據產品的科學應用潛力。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改進在全球到區域不同尺度上的模型預測能力,輔助各類決策支持系統的決策制定,大量衛星數據需要進一步轉化為高級產品。通過數據中心發布更多的高級產品而非簡單的初級衛星影像已經成為了一種總體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