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重要意義。她預示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的季節又要開始。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充滿喜悅,用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來迎接這個節日的到來,那麼在春節期間都有哪些民間習俗?不同的習俗又有哪些特點呢?
春節的習俗千千萬,但是隨著這一百年來的社會進步,有些習俗很明顯的已經與我們廣大的觀眾朋友們拜拜了,越來越遠了。留下來的習俗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什麼,很有意思的,而且沒有什麼迷信因素。
春節習俗一:放炮仗
開門一定要放炮仗。中國人放炮仗有多少年歷史了? 那多了去了,好幾千年了。王安石的《元日》中說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就描繪了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家家戶戶怎麼樣,都得放炮仗。
春節習俗二:貼畫雞
中國古代正月初一是雞日,不是人日,正月初七才能輪到您人呢。為什麼要把正月初一送給了雞呀?這雞有五德,雞被稱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裡就說到「」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頭上有冠」。冠,冠是什麼啊?考試考上來的,那人家讀過書的,明白吧。所以是為「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 「敵在前敢拼」,是為勇德。有食物從來不擅自自己吃,只要街上哪怕有一粒米,趕緊「咕咕咕咕」,趕緊招呼同類都過來,就一粒米,我沒吃,對不對。這是什麼?這是仁德。即使這樣,守業不失時,天明報曉,你們都睡著了,人家給您打著更呢,這是為信德。為什麼把第一天叫雞呀,咱們說「吉慶有餘」,為什麼要把這諧音放在第一位?是因為雞有五德。
春節習俗三:貼門神
中國人貼門神那有悠久的歷史,兩千多年前貼的是神荼、鬱壘,神荼、鬱壘;但是等到了兩漢的時候就改成貼「成慶」了;等到了唐朝以後,那貼的有假人、有真人,假人是鍾馗,專門管捉鬼的。要是貼真人,那就貼的都是咱山東人秦瓊秦叔寶,外帶尉遲敬德,給您站崗、放哨、查路條啊,替您打更,您踏實睡覺,這是一定要貼門神。
現在我看了,每年春節我一看各家貼的門神,挺可樂。有的貼得對,有的貼得呀,就不敢恭維了。門神有三種:一是什麼,大門門神。大門的門神得左右式各一張,您要大門就一個門的,那就只能貼鍾馗,一定要很大。第二種是街門門神。這街門門神有的地兒貼一張飛、貼一李逵,也有貼關公和張飛的,無所謂。第三類是屋門門神。屋門門神要貼麒麟送子。說我們家裡就兩個老人,八十多歲了,那也得貼麒麟送子,這不論年齡。所以您貼門神,您要請門神的時候,知道吧,您得會請,不能瞎請。
春節習俗四:貼春聯
然後第四個習俗是貼春聯。以前是貼桃木符,拿一塊桃木一貼,嚇唬鬼的。直到了宋朝新年,那餘慶佳節,這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春聯。現在,應該說春聯發展的已經非常非常得紅火了,春聯其實也有很多,可分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等。
春節習俗五:貼「福」字
第五個,不適宜貼春聯的地兒,那就得貼「福」字。在屋門、影壁、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一般來講,其實都是正著貼的。後來呢就有倒著貼的了,典型的呢,就是那年春晚,那個「福」字拿倒了,說你這「福」怎麼倒了?就是「福到了」嘛。
春節習俗六:貼窗花
還有一種是什麼呢,那就是貼窗花了。窗花,就是我們講的剪紙藝術。剛才咱們講的那都是貼木頭上的。窗戶上得貼窗花。把窗戶、玻璃貼「福」字,外頭亮兒都看不見了,所以這玻璃上一定要貼窗花。
春節習俗七:貼年畫
還有呢,牆上呢,你不能到處貼滿了這個「福」字。一面牆只能貼一個「福」字。其他的地兒就得貼年畫,就得貼年畫,中國的年畫之鄉有好幾個,咱們山東也有,像天津的楊柳青啊,都是很有名的。
春節習俗八: 墜掛千
其實這個貼掛千原來不是叫「掛千」,寫的掛千,一定要寫上「掛、千」,你沒聽說過哪個天津人講貼「掛千(一聲)」,一定要叫「掛千(四聲)」。原來就是掛的錢。就是圓形方孔銅錢。一串叫一貫,一千個銅錢。一貫,意思(是)自己家裡很有錢。後來就改成在紅紙上寫一些個吉祥語,一尺來長,然後在那燈籠下面,在燈下面掛一串。所以一定要叫「掛千」,掛千有小掛千,有大掛千,過去其實就是真的錢。這貼掛千肯定是天津衛的習俗,天津衛現在還是比較流行。
還有,家裡一定要準備什麼,一定要準備一盆「二米飯」。二米飯一定要有白米飯、一定要有小米,做一盆飯,不許吃。可以吃,不許吃完了,不許吃乾淨了。 我今年吃的什麼呀?還前年的糧食呢, 用一盆飯往那兒一擱,這叫有金有銀,金銀滿盆。年年有富餘,正月初一吃的是頭一年的糧食,別反過來,寅吃卯糧,。
春節習俗九: 吃隔年飯
沒吃完呢。意思是很富餘、很興旺、很發達。這都是春節的習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