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問題的核心,都想簡單了
有言在先
捷克著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一句話:「在懸置道德的前提下,討論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他說這句話雖然形容的是「小說」,但是在對未來做預判時,也需要豐富的想像力。
昆德拉那句話裡最搶眼的應該是「懸置道德」。任何「道德」都是「地方性社會行為規範」它具有時效性。時過境遷,曾經的「道德」就會被替代。
今天的話題是「生孩子」,這件事足以影響遙遠的未來。如果用今天的道德觀審視,將充滿局限,所以我在表述問題時,會相應昆德拉,先將「道德懸置起來」。
如果哪位看官心中有不可動搖的「道德觀」,現在請離開。
開放三胎,山雨欲來?
聽說有專家開始「呼籲開放三胎」。趕緊搜了一下,嘲諷的帖子居多,大部分表示養不起,不生。有一個把我看樂了,那個網友說:趕緊生出個專家來,教育他長大了別胡噴。
支持方多是學者,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是「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衡」等社會性問題。
反對方當然全是「生育適齡」階層,理由就不用贅述了,大家都懂。可能只有那些思維方式停留在農耕文明,骨子裡依然追求「多子多福」、「重男輕女」、「兒女雙全」的老人會為之振奮,堅決支持。
一來是科技發達了,「馬爾薩斯人口論」已經失效;二來「上面」也已經發現推進實施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恰恰是「80前」(1982年實行「一胎化政策」)。
從第一批「生在新中國的娃娃們」開始退休,朝廷裡開始對於生育制度逐步放開,從「雙獨生子女二胎」到「單獨生子女二胎」再到「全面開放二胎」,現在開始討論「三胎」。
有人覺得三什麼三,乾脆直接取消「一胎化」不就得了?好像禁令一取消,生育潮就到來。
筆者的「一盆冷水」來了。你以為我會說「房價、壓力」?想簡單了,那樣我不就成了「噴子」。我的「冷水」是:一切手段都是「頭痛醫頭」的暫時方案,副作用會很大。
開放生育、鼓勵生育、接收移民,這些增加勞動力數量的辦法都只能暫時有用,而其造成的外部性,在未來勢必更大麻煩。
而且窮盡現有人類智慧,也找不到:既能解決「民族國家」人口銳減問題,同時又保住「民族國家」的手段。
這才是「人口」問題的關鍵點。
「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藥
如果說單純控制生育率強制手段,能管住的只有「老實人」,即使是管制最嚴格的時候,只要通過「某種協調手段」,依舊可以「合法超生」(尤其是農村)。
還拿單純控制生育率來說,目前根據全球經驗證明「城市化」的效果最好。
有人將這句話膚淺地理解為「高房價、壓力大、生不起」。之所以說這種想法「膚淺」,是因為這樣看問題本身沒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核心要素:可能性。
我們可以看到在西南一些山溝溝裡的村莊「童婚」現象嚴重,女孩14-16歲就生孩子。在那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結婚證」就是一張紙而已,有沒有都不重要。「長輩」說得好:有皇上那年頭,還不是這歲數就生孩子了?20歲都生好幾個了。
據說當地從婦聯到教育機構N種治理,收效幾乎沒有。
這就不是「宣傳教育」的事。說到底,還是因為那裡缺乏「可能性」。一個人從出生、長大、種地、生娃、種地、等死。千百年來一代一代不外如是,像年輪一樣一圈圈複製擴散。
即使住在大城市,只要生活缺乏「可能性」,都是生二胎、三胎的中堅力量。區別無非就是:農村的孩子長到5-6歲幫忙餵雞,10來歲下地幹活;城裡的到歲數上學,大學畢業家長幫忙安排工作。然後無限循環。
只有先城市化,然後當更多人成為「城市人」在「可能性」面前人們自然選擇「不生或只生一個」。
要是問我:這個「可能性」具體指什麼。
我只能說,你先問自己:如果徹底開放生育制度,你是否願意生5個。如果答案是「不」,你的原因就是「可能性」。
史前時代之所以農耕文明部族人口多於遊牧部族,就是因為遊牧部族需要不斷遷移,需要經常面對新的生活場景。新的地方有可能提供好的生活,有可能根本無法提供,那就要繼續走。
從總體上看,中等發達以上國家的經驗證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的生育率會逐漸下降。
歐洲國家的生育率在20世紀70和80年代就已經陷入了低水平陷阱。亞洲國家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之後,生育率的下降更加迅猛。德國、日本希臘和西班牙都屬於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中國也不例外。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也就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大概在2.2和2.8之間,也就是說,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2.2到2.8個孩子。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到了201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8。其中上海戶籍人口的生育率只有0.7,即每對夫婦只生0.7個小孩,為全球最低水平。
到了2015年,根據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
經濟學家做過估算,即使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的生育率也會降到1.5左右。
如果我們現在的政策更大膽一些,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所有中國家庭想生幾個孩子就能生幾個孩子,人口是否真的會增長?
根據「生育調查」顯示:從1980年以來,中國夫妻的理想子女數呈下降趨勢,2000年以後平均理想子女數基本穩定在1.6~1.8之間。2013年全國生育意願調查顯示,城鄉居民的理想子女數為1.93。
要注意的是,想生不代表著能生,實際上的生育率會比意願生育子女數更低。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即使解除對三胎、四胎的限制,中國的低生育率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中國的人口規模會在21世紀的某個時點達到峰值,然後就會下降。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報告,若保持生育水平不足1.5的情況,100年後中國的人口將降至5億,15歲以下人口比例將不足10%,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
還有更為悲觀的預測。攜程創始人梁建章與學者李建新、黃文政在他們合著的《中國人可以多生》裡認為:到2030年,中國的生育率會降到1.2以下,與日本和韓國同等發展程度時的生育水平相當。
而他們最悲觀的預測是,按照70%的城市化率和0.7的城市家庭生育率以及1.8的農村家庭生育率來估算,中國未來的生育率最壞可能只有1.03。
請注意上面說的0.7和1.8的差別。農村生育率是1.8,意味著下代人會比前一代減少14%;
城市生育率是0.7,意味著城市人口下代人會比前一代減少66%。
「人口素質的失衡」才是開放生育政策的關鍵點。
人口基數下降的同時,低素質人口比例上升
這裡強調一下:我要說的「高素質、低素質」不代表「褒義、貶義」。「素質」是:理解規則,接受規則的能力。
「高素質」指的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陌生人社會,行為規範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隨地吐痰甚至隨地便溺是一件「正常的公序良俗」,就是說你這樣做了沒有人覺得不妥,更不會有人阻止。然而你在北京、上海地鐵裡試試。
十年前看過一個新聞,說的是:上海某個很高檔的小區,物業大發慈悲的將幾間屬於物業的空房子免費提供給農民工,做他們孩子的幼兒園。
大好事吧,然而卻招來了業主的強烈反對。
當時的報導止於此處,正義感爆棚的網友發出一片聲討,譴責這些有錢業主的冷血。「農民工為城市做了多少貢獻,物業出於良心免費提供照看農民工孩子的地方,你們還反對,可見有錢人不是好人。」
各位看官,說到這你們是不是也開始鄙夷那些有錢業主的冷血行為?當時媒體也是。不少媒體去做後續報導,你猜得到的結果是什麼?
業主表示:自從那個農民工幼兒園開業後,自家幾十萬買的車位上,小區道路上經常停滿接送孩子的三輪車;
自己幾十、幾百萬的汽車經常被劃傷,而「作案者」無論是不是有意的,都賠不起;
最重要的是那些農民工及其孩子直接在小區花壇裡大小便,甚至不隱蔽一下。
時至夏日,農民工上幼兒園的孩子放學後在小區裡玩,個別的竟然以「天體」方式奔跑嬉鬧,甚至在景觀河裡遊泳。物業工作人員也曾制止,但效果並不理想。
這讓自己家孩子看見怎麼解釋,如果孩子學他們怎麼辦?如果我制止自己孩子學,孩子問我「為什麼他們就可以,而我卻不可以」,怎麼回答?怎麼回答都難免出現「歧視性表達」。
曾有業主上前制止那些隨地便溺的農民工,或者要求他們給孩子穿上衣服時,大概率會得到一句:就你們城裡人事多,在俺們村裡從小到大都是這樣。
這就是我所說的「低素質」。
不是說隨地大小便不對,而是:在附近人員不能接受隨地大小便的地方隨地大小便,那就是是低素質。
筆者本人不太喜歡「大嗓門說話」,曾經勸阻過高聲叫喊喧譁的人,被回懟:我吃得飽,底氣足,我理直氣壯。
是不是覺得筆者多事?如果我告訴你這個場景發生在圖書館閱讀區呢。
現今社會取消了「糧食配給制度」,這的確促進了人口流動不假。但是人口「素質升級」卻被嚴重忽略,素質升級是個「打怪升級」的節奏,是一步一步來的事,不像遊戲裡只要充值就有好裝備。
而人口流動往往是從農村向城市流動。最穩妥的做法應該是先從農村「移民」到三線或以下城市,首先要適應「城市生活規範」。然後二線、一線這樣升級上去。
因為越發達的城市越是一種「從身份到契約的陌生人社會」。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從經濟落後地區來到一線城市的人,他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混得很好。而大部分人總覺自己與生活的大城市格格不入。
大部分人之所以混不好,是因為他們在用農村思維理解城市思維。而混得好的恰恰是發現這一點,然後改變了思維方式。最牛X的極少數人會將兩種思維方式自由切換:在城市做城市人,回農村做農村人。
我知道已經有人開始準備罵人了,覺得我歧視農民。再次聲明沒有那個意思。
其實所有歧視農村人的人,他們歧視的是:用農村思維理解城市生活的人。
咱舉個例子,「鳳凰男」這個詞都知道吧,現在這個詞幾乎就是個貶義詞。這些「鳳凰男」其實只不過是自己考上好大學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農村孩子,他們有什麼錯惹得全網唾罵?
必須承認,在農耕文明裡男性的勞動力價值高於女性,沒辦法啊體力勞動嘛。那麼一家如果有8個兒子,就是比4個閨女的家庭富裕,更比無兒無女的富裕。
那麼農村重男輕女就是天經地義沒毛病。
而對於城市人來說你家100畝地,8個兒子。我家只一個女兒,從耶魯拿了個金融學博士,在摩根史坦利工作5年回國,現在紅杉資本做副總。
這時候再把這個女孩單純看作「不如男人的女性」是不是有失偏頗。
而「男人是天,女人只能服從」的思想裡,並不包括「經濟價值」這一項。「我是無業游民,我老婆是副總,她也必須絕對服從我」這種思想就是「農耕文明思維」。
在城市「婚戀市場」這麼想問題就是低素質。
這就是鳳凰男問題的核心:他們沒有經過幾代人從小城市逐漸到大城市的過程,憑自己的高考分數一步進入一線城市,然後在價值觀裡忽略了思維方式的差異。
即使意識到思維差異,也會覺得:什麼「男尊女卑」的,那不是事。我都能考進這麼好的大學,證明思維方式沒問題。
這樣說夠清楚了吧。
這種由思維方式產生的認知差異造成的隔閡,甚至衝突,基本上是不可調和的。還真別以為這是「中國特色」,咱們遇到的問題,全世界都在經歷著,誰也跑不了。
已被移民佔領的歐洲,會不會是我們的未來
「血統的混雜,以及以血統為依據種族標準的沉淪,是一切民族消失的根本原因。」
這句話多念幾遍就通順了,你猜這句話是誰說的。(後面我會公布)
洋人早就意識到出生率低會造成嚴重後果,人家想得開:反正立刻生孩子來不及,那就直接引進成年人吧。
正好中東那邊不太平,都來我家,勞動力缺乏問題不就靠移民解決了嗎。
對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四個主要的傳統白人國家來說,移民問題最熱的話題已經是:穆斯林的高生育率。
白人佔比今天都已經降到了60%左右。如果維持現有的移民政策不變,只需再過30年,白人在這四個國家中都將成為少數族裔。
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下,白人非常擔心自己會成為少數族裔。這種擔心不能簡單地罵一句種族歧視就完了。
比方說英國,現在英國國內,外來的穆斯林的人數已經是本土基督教衛斯理教派人數的五倍。萬一再來幾百萬個極端主張的穆斯林移民,一人一票,決定在英國實施沙裡亞法*,那可怎麼辦呢?
*沙裡亞法:伊斯蘭宗教法,意為「宗教的規定的一切"。其概念源自《古蘭經》。核心主張是:「我(安拉)給你規定了事情的法規(沙裡亞),你應當遵守之。
穆斯林允許一個男人娶四個老婆。這在伊斯蘭文明的土地上這就是「公序良俗,天經地義」,在柏林、巴黎、倫敦呢。
既然到了基督教文明世界,那裡就是硬性規定「一夫一妻」,是不是中東移民不能以「傳統習慣」為理由要求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接受自己?
如果歐洲人就是不能接受,中東移民是不是覺得「我不能融入這個城市,你們歧視我」。有沒有感覺到和中國城市人歧視農村人一樣。
歡迎移民,但同時希望移民能夠入鄉隨俗,接受原住民本來就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這個要求不能說過分。我家打開門歡迎你來,不能說我必須按照你的生活方式來過日子。
外來移民問題在國內其實也存在。咱們一直只關注居民遷徙中的「城鄉矛盾」,而忽略了的歐洲人遇到的同樣問題。
僅在廣州市就有20萬黑人居住,你會在菜市場,商店,學校門口等等地區都能看到這些黑人,黑人簡直已經成為了廣州一張獨特的名片了。
第一批合法黑人移民落地後,你可以認為他們是「外人」。可是咱們「中華文明」有一個和洋人的血統論截然不同的「兼收並蓄」傳統,稱為「夷狄近中華則中華之」。
那麼這些黑人和中國人結婚生子之後,那個孩子從小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念「趙錢孫李」,這個孩子還是外國人嗎。
本小節開頭那段話「血統的混雜,以及以血統為依據種族標準的沉淪,是一切民族消失的根本原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父母分數兩個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他們的孩子就不會單一的繼承某一種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人是50%甚至更少的儒家文明思維,當這樣的人群基數成為主流,「漢人」勢必會成為少數族裔。日後會不會和美國印第安人一樣居住在「保留區」內,搞一些傳統文化表演(就像祭孔大典之類的)賺取門票呢。
你說不可能,歷史上從沒有過,所有統治中華大地的外族都被同化了。
這話沒毛病,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那時候「華夏」佔絕大多數,可以稀釋掉少數族裔的原有文明。而且那時候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在創造「經濟價值」上自然優於遊牧、漁獵文明。
現在一來咱都不積極生孩子啦,二來各文明之間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也是伯仲。一句「民族自信」將略顯蒼白。
「血統的混雜」那句話來自希特勒,咱們可以唾棄他的手段下作,但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其他和平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歐洲人已經給我們答案了,就是本文第一小節最後那段說的:
窮盡現有人類智慧,也找不到:既能解決「民族國家」人口銳減問題,同時又保住「民族國家」的手段。
那就生啊,開放三胎啊,保持人口基數優勢啊。
問題又回到前文提到的「人口素質」悖論了:民族內部高素質人口不會增長,最終結果將導致「文明膚淺化」。
文明膚淺化
發達地區生活成本高,孩子作為一個「消費品」生活成本越高的地區孩子的成本越高。
現有教育不能滿足貧困地區人口適應發達地區的要求。因為現今世界人最需要掌握的能力已經從農業文明的「聽話」、工業文明的「學習能力」轉進到「提出問題」「信息搜索」「結果篩選」「可行性分析」然而這些能力需要海量信息來「餵養」
人口增長的目的不是「增長」,而是「有用之人」的增長。
本星球有個現成的例子:印度。
印度人口倒是十分接近中國,但是印度精英階層依然認為印度出生率低。低的是「高素質階層」,這並不是單純的歧視低種姓階層,而是低種姓階層主動「自外於現代國家體系」,
印度大部分宗教及支派都主張苦修,以耆那教天衣派和印度教苦行者為例,耆那教天衣派主張教徒一生不著寸縷修行,印度教苦行者更是要在身上塗抹骨灰(圖片自己去搜吧,挺好找的。為防止不能過審,就不上圖了)
十七世紀的人物,概率論奠基人帕斯卡提出這樣一種理論:
1,如果你信上帝,那麼如果上帝存在你會獲得無限的收益(上天堂)。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只會有有限的損失(浪費時間)
2,如果你不信上帝,那麼上如果帝存在,你會有無限的損失(上不了天堂)。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只會有有限的收益(節約時間)所以,理智的人應該選擇信上帝。
……
這段完美論證害苦了一心苦修的印度人。為了所謂的修行,這些信徒一不為社會作貢獻,二不佔用社會資源,用一句網絡語言,說難聽了他們「就是來人間湊數的」。
好在這些教派都是「禁慾」的不然就算他們不消耗社會資源,至少他們還吃糧食。而以新德裡為代表的印度大城市的精英階層,依然出生率不足。
出於「人人平等」的思想,低素質人口的話語權被普遍尊重。官方的方式是「選票」,民間的方式是「網絡」。
低素質人口只能看到眼下利益,即使思考一下未來,也是基於淺薄的「路徑依賴」。他們對於任何需要思考的東西,天然排斥,只能看懂最表面的現象。
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膚淺化」
然而他們佔絕大多數,悲劇性結果就是:任何基於未來社會不確定性的政策,將不會出臺。
解決方案倒是有,但沒有可操作性
任何國家想保持經濟增長,都必須先保證人口結構。
人口管制無法保證人口結構,最終導致出生率過低老齡化嚴重,經濟衰退。
然而鼓勵移民的結果,是自己的主流文明將被稀釋甚至替代。
鼓勵生育的結果只能是低素質人口基數大增,精英基層將被稀釋甚至替代,進而造成「文化膚淺」。
除非恢復40年前計劃經濟時代的「氏族性大集體」,以絕對社會福利方式為三胎、四胎、N胎做保障。託兒所、保健站、住房、介紹對象,皆由單位免費提供。
那就必須恢復所有巨型國有企業,單位成為「氏族」的替代。這就等於全盤廢除改革開放的所有成效。
另外還要免費提供高素質人群對於孩子所有期望的周邊培訓,比如芭蕾舞、馬術、高爾夫、皮划艇等。
顯然,這個「解決辦法」連考慮的必要都沒有。
因此,在「低素質」人口思維進化前,引進移民也好,貿然徹底開放生育政策也罷,都只能使眼前帳面上好看而已。
最多40年時間,弊端就會爆發。
最後再強調一遍,我說的「高素質」指的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陌生人社會,行為規範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限於篇幅,今天文章很多知識點沒有展開。主要是筆者不知道在各位看官眼裡,哪些點屬於被摺疊部分。可以留言,我來回答,如果同一個問題很多人留言,筆者會考慮再寫一篇文章來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