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三胎,可能麻煩大於收益

2020-12-17 心遠得安

人口問題的核心,都想簡單了

有言在先

捷克著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一句話:「在懸置道德的前提下,討論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他說這句話雖然形容的是「小說」,但是在對未來做預判時,也需要豐富的想像力。

昆德拉那句話裡最搶眼的應該是「懸置道德」。任何「道德」都是「地方性社會行為規範」它具有時效性。時過境遷,曾經的「道德」就會被替代。

今天的話題是「生孩子」,這件事足以影響遙遠的未來。如果用今天的道德觀審視,將充滿局限,所以我在表述問題時,會相應昆德拉,先將「道德懸置起來」。

如果哪位看官心中有不可動搖的「道德觀」,現在請離開。

開放三胎,山雨欲來?

聽說有專家開始「呼籲開放三胎」。趕緊搜了一下,嘲諷的帖子居多,大部分表示養不起,不生。有一個把我看樂了,那個網友說:趕緊生出個專家來,教育他長大了別胡噴。

支持方多是學者,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是「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衡」等社會性問題。

反對方當然全是「生育適齡」階層,理由就不用贅述了,大家都懂。可能只有那些思維方式停留在農耕文明,骨子裡依然追求「多子多福」、「重男輕女」、「兒女雙全」的老人會為之振奮,堅決支持。

一來是科技發達了,「馬爾薩斯人口論」已經失效;二來「上面」也已經發現推進實施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恰恰是「80前」(1982年實行「一胎化政策」)。

從第一批「生在新中國的娃娃們」開始退休,朝廷裡開始對於生育制度逐步放開,從「雙獨生子女二胎」到「單獨生子女二胎」再到「全面開放二胎」,現在開始討論「三胎」。

有人覺得三什麼三,乾脆直接取消「一胎化」不就得了?好像禁令一取消,生育潮就到來。

筆者的「一盆冷水」來了。你以為我會說「房價、壓力」?想簡單了,那樣我不就成了「噴子」。我的「冷水」是:一切手段都是「頭痛醫頭」的暫時方案,副作用會很大。

開放生育、鼓勵生育、接收移民,這些增加勞動力數量的辦法都只能暫時有用,而其造成的外部性,在未來勢必更大麻煩。

而且窮盡現有人類智慧,也找不到:既能解決「民族國家」人口銳減問題,同時又保住「民族國家」的手段。

這才是「人口」問題的關鍵點。

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藥

如果說單純控制生育率強制手段,能管住的只有「老實人」,即使是管制最嚴格的時候,只要通過「某種協調手段」,依舊可以「合法超生」(尤其是農村)。

還拿單純控制生育率來說,目前根據全球經驗證明「城市化」的效果最好。

有人將這句話膚淺地理解為「高房價、壓力大、生不起」。之所以說這種想法「膚淺」,是因為這樣看問題本身沒錯。但是忽略了一個核心要素:可能性。

我們可以看到在西南一些山溝溝裡的村莊「童婚」現象嚴重,女孩14-16歲就生孩子。在那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結婚證」就是一張紙而已,有沒有都不重要。「長輩」說得好:有皇上那年頭,還不是這歲數就生孩子了?20歲都生好幾個了。

據說當地從婦聯到教育機構N種治理,收效幾乎沒有。

這就不是「宣傳教育」的事。說到底,還是因為那裡缺乏「可能性」。一個人從出生、長大、種地、生娃、種地、等死。千百年來一代一代不外如是,像年輪一樣一圈圈複製擴散。

即使住在大城市,只要生活缺乏「可能性」,都是生二胎、三胎的中堅力量。區別無非就是:農村的孩子長到5-6歲幫忙餵雞,10來歲下地幹活;城裡的到歲數上學,大學畢業家長幫忙安排工作。然後無限循環。

只有先城市化,然後當更多人成為「城市人」在「可能性」面前人們自然選擇「不生或只生一個」。

要是問我:這個「可能性」具體指什麼。

我只能說,你先問自己:如果徹底開放生育制度,你是否願意生5個。如果答案是「不」,你的原因就是「可能性」。

史前時代之所以農耕文明部族人口多於遊牧部族,就是因為遊牧部族需要不斷遷移,需要經常面對新的生活場景。新的地方有可能提供好的生活,有可能根本無法提供,那就要繼續走。

從總體上看,中等發達以上國家的經驗證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的生育率會逐漸下降。

歐洲國家的生育率在20世紀70和80年代就已經陷入了低水平陷阱。亞洲國家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之後,生育率的下降更加迅猛。德國、日本希臘和西班牙都屬於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中國也不例外。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也就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大概在2.2和2.8之間,也就是說,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2.2到2.8個孩子。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到了201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8。其中上海戶籍人口的生育率只有0.7,即每對夫婦只生0.7個小孩,為全球最低水平。

到了2015年,根據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

經濟學家做過估算,即使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的生育率也會降到1.5左右。

如果我們現在的政策更大膽一些,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所有中國家庭想生幾個孩子就能生幾個孩子,人口是否真的會增長?

根據「生育調查」顯示:從1980年以來,中國夫妻的理想子女數呈下降趨勢,2000年以後平均理想子女數基本穩定在1.6~1.8之間。2013年全國生育意願調查顯示,城鄉居民的理想子女數為1.93。

要注意的是,想生不代表著能生,實際上的生育率會比意願生育子女數更低。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即使解除對三胎、四胎的限制,中國的低生育率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中國的人口規模會在21世紀的某個時點達到峰值,然後就會下降。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報告,若保持生育水平不足1.5的情況,100年後中國的人口將降至5億,15歲以下人口比例將不足10%,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

還有更為悲觀的預測。攜程創始人梁建章與學者李建新、黃文政在他們合著的《中國人可以多生》裡認為:到2030年,中國的生育率會降到1.2以下,與日本和韓國同等發展程度時的生育水平相當。

而他們最悲觀的預測是,按照70%的城市化率和0.7的城市家庭生育率以及1.8的農村家庭生育率來估算,中國未來的生育率最壞可能只有1.03。

請注意上面說的0.7和1.8的差別。農村生育率是1.8,意味著下代人會比前一代減少14%;

城市生育率是0.7,意味著城市人口下代人會比前一代減少66%。

「人口素質的失衡」才是開放生育政策的關鍵點。

人口基數下降的同時,低素質人口比例上升

這裡強調一下:我要說的「高素質、低素質」不代表「褒義、貶義」。「素質」是:理解規則,接受規則的能力。

「高素質」指的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陌生人社會,行為規範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隨地吐痰甚至隨地便溺是一件「正常的公序良俗」,就是說你這樣做了沒有人覺得不妥,更不會有人阻止。然而你在北京、上海地鐵裡試試。

十年前看過一個新聞,說的是:上海某個很高檔的小區,物業大發慈悲的將幾間屬於物業的空房子免費提供給農民工,做他們孩子的幼兒園。

大好事吧,然而卻招來了業主的強烈反對。

當時的報導止於此處,正義感爆棚的網友發出一片聲討,譴責這些有錢業主的冷血。「農民工為城市做了多少貢獻,物業出於良心免費提供照看農民工孩子的地方,你們還反對,可見有錢人不是好人。」

各位看官,說到這你們是不是也開始鄙夷那些有錢業主的冷血行為?當時媒體也是。不少媒體去做後續報導,你猜得到的結果是什麼?

業主表示:自從那個農民工幼兒園開業後,自家幾十萬買的車位上,小區道路上經常停滿接送孩子的三輪車;

自己幾十、幾百萬的汽車經常被劃傷,而「作案者」無論是不是有意的,都賠不起;

最重要的是那些農民工及其孩子直接在小區花壇裡大小便,甚至不隱蔽一下。

時至夏日,農民工上幼兒園的孩子放學後在小區裡玩,個別的竟然以「天體」方式奔跑嬉鬧,甚至在景觀河裡遊泳。物業工作人員也曾制止,但效果並不理想。

這讓自己家孩子看見怎麼解釋,如果孩子學他們怎麼辦?如果我制止自己孩子學,孩子問我「為什麼他們就可以,而我卻不可以」,怎麼回答?怎麼回答都難免出現「歧視性表達」。

曾有業主上前制止那些隨地便溺的農民工,或者要求他們給孩子穿上衣服時,大概率會得到一句:就你們城裡人事多,在俺們村裡從小到大都是這樣。

這就是我所說的「低素質」。

不是說隨地大小便不對,而是:在附近人員不能接受隨地大小便的地方隨地大小便,那就是是低素質。

筆者本人不太喜歡「大嗓門說話」,曾經勸阻過高聲叫喊喧譁的人,被回懟:我吃得飽,底氣足,我理直氣壯。

是不是覺得筆者多事?如果我告訴你這個場景發生在圖書館閱讀區呢。

現今社會取消了「糧食配給制度」,這的確促進了人口流動不假。但是人口「素質升級」卻被嚴重忽略,素質升級是個「打怪升級」的節奏,是一步一步來的事,不像遊戲裡只要充值就有好裝備。

而人口流動往往是從農村向城市流動。最穩妥的做法應該是先從農村「移民」到三線或以下城市,首先要適應「城市生活規範」。然後二線、一線這樣升級上去。

因為越發達的城市越是一種「從身份到契約的陌生人社會」。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從經濟落後地區來到一線城市的人,他們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混得很好。而大部分人總覺自己與生活的大城市格格不入。

大部分人之所以混不好,是因為他們在用農村思維理解城市思維。而混得好的恰恰是發現這一點,然後改變了思維方式。最牛X的極少數人會將兩種思維方式自由切換:在城市做城市人,回農村做農村人。

我知道已經有人開始準備罵人了,覺得我歧視農民。再次聲明沒有那個意思。

其實所有歧視農村人的人,他們歧視的是:用農村思維理解城市生活的人。

咱舉個例子,「鳳凰男」這個詞都知道吧,現在這個詞幾乎就是個貶義詞。這些「鳳凰男」其實只不過是自己考上好大學後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農村孩子,他們有什麼錯惹得全網唾罵?

必須承認,在農耕文明裡男性的勞動力價值高於女性,沒辦法啊體力勞動嘛。那麼一家如果有8個兒子,就是比4個閨女的家庭富裕,更比無兒無女的富裕。

那麼農村重男輕女就是天經地義沒毛病。

而對於城市人來說你家100畝地,8個兒子。我家只一個女兒,從耶魯拿了個金融學博士,在摩根史坦利工作5年回國,現在紅杉資本做副總。

這時候再把這個女孩單純看作「不如男人的女性」是不是有失偏頗。

而「男人是天,女人只能服從」的思想裡,並不包括「經濟價值」這一項。「我是無業游民,我老婆是副總,她也必須絕對服從我」這種思想就是「農耕文明思維」。

在城市「婚戀市場」這麼想問題就是低素質。

這就是鳳凰男問題的核心:他們沒有經過幾代人從小城市逐漸到大城市的過程,憑自己的高考分數一步進入一線城市,然後在價值觀裡忽略了思維方式的差異。

即使意識到思維差異,也會覺得:什麼「男尊女卑」的,那不是事。我都能考進這麼好的大學,證明思維方式沒問題。

這樣說夠清楚了吧。

這種由思維方式產生的認知差異造成的隔閡,甚至衝突,基本上是不可調和的。還真別以為這是「中國特色」,咱們遇到的問題,全世界都在經歷著,誰也跑不了。

已被移民佔領的歐洲,會不會是我們的未來

「血統的混雜,以及以血統為依據種族標準的沉淪,是一切民族消失的根本原因。」

這句話多念幾遍就通順了,你猜這句話是誰說的。(後面我會公布)

洋人早就意識到出生率低會造成嚴重後果,人家想得開:反正立刻生孩子來不及,那就直接引進成年人吧。

正好中東那邊不太平,都來我家,勞動力缺乏問題不就靠移民解決了嗎。

對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四個主要的傳統白人國家來說,移民問題最熱的話題已經是:穆斯林的高生育率。

白人佔比今天都已經降到了60%左右。如果維持現有的移民政策不變,只需再過30年,白人在這四個國家中都將成為少數族裔。

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下,白人非常擔心自己會成為少數族裔。這種擔心不能簡單地罵一句種族歧視就完了。

比方說英國,現在英國國內,外來的穆斯林的人數已經是本土基督教衛斯理教派人數的五倍。萬一再來幾百萬個極端主張的穆斯林移民,一人一票,決定在英國實施沙裡亞法*,那可怎麼辦呢?

*沙裡亞法:伊斯蘭宗教法,意為「宗教的規定的一切"。其概念源自《古蘭經》。核心主張是:「我(安拉)給你規定了事情的法規(沙裡亞),你應當遵守之。

△沙裡亞法執行現場:女性與非親屬男性同行,亂石砸X

穆斯林允許一個男人娶四個老婆。這在伊斯蘭文明的土地上這就是「公序良俗,天經地義」,在柏林、巴黎、倫敦呢。

既然到了基督教文明世界,那裡就是硬性規定「一夫一妻」,是不是中東移民不能以「傳統習慣」為理由要求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接受自己?

如果歐洲人就是不能接受,中東移民是不是覺得「我不能融入這個城市,你們歧視我」。有沒有感覺到和中國城市人歧視農村人一樣。

歡迎移民,但同時希望移民能夠入鄉隨俗,接受原住民本來就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這個要求不能說過分。我家打開門歡迎你來,不能說我必須按照你的生活方式來過日子。

△這麼做,在沙漠裡沒毛病,這是巴黎路中間啊。

外來移民問題在國內其實也存在。咱們一直只關注居民遷徙中的「城鄉矛盾」,而忽略了的歐洲人遇到的同樣問題。

僅在廣州市就有20萬黑人居住,你會在菜市場,商店,學校門口等等地區都能看到這些黑人,黑人簡直已經成為了廣州一張獨特的名片了。

第一批合法黑人移民落地後,你可以認為他們是「外人」。可是咱們「中華文明」有一個和洋人的血統論截然不同的「兼收並蓄」傳統,稱為「夷狄近中華則中華之」。

那麼這些黑人和中國人結婚生子之後,那個孩子從小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念「趙錢孫李」,這個孩子還是外國人嗎。

本小節開頭那段話「血統的混雜,以及以血統為依據種族標準的沉淪,是一切民族消失的根本原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父母分數兩個思維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他們的孩子就不會單一的繼承某一種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人是50%甚至更少的儒家文明思維,當這樣的人群基數成為主流,「漢人」勢必會成為少數族裔。日後會不會和美國印第安人一樣居住在「保留區」內,搞一些傳統文化表演(就像祭孔大典之類的)賺取門票呢。

你說不可能,歷史上從沒有過,所有統治中華大地的外族都被同化了。

這話沒毛病,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那時候「華夏」佔絕大多數,可以稀釋掉少數族裔的原有文明。而且那時候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在創造「經濟價值」上自然優於遊牧、漁獵文明。

△這些強大的外族都已被「溶解」於華夏文明

現在一來咱都不積極生孩子啦,二來各文明之間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也是伯仲。一句「民族自信」將略顯蒼白。

「血統的混雜」那句話來自希特勒,咱們可以唾棄他的手段下作,但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下其他和平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歐洲人已經給我們答案了,就是本文第一小節最後那段說的:

窮盡現有人類智慧,也找不到:既能解決「民族國家」人口銳減問題,同時又保住「民族國家」的手段。

那就生啊,開放三胎啊,保持人口基數優勢啊。

問題又回到前文提到的「人口素質」悖論了:民族內部高素質人口不會增長,最終結果將導致「文明膚淺化」。

文明膚淺化

發達地區生活成本高,孩子作為一個「消費品」生活成本越高的地區孩子的成本越高。

現有教育不能滿足貧困地區人口適應發達地區的要求。因為現今世界人最需要掌握的能力已經從農業文明的「聽話」、工業文明的「學習能力」轉進到「提出問題」「信息搜索」「結果篩選」「可行性分析」然而這些能力需要海量信息來「餵養」

人口增長的目的不是「增長」,而是「有用之人」的增長。

本星球有個現成的例子:印度。

印度人口倒是十分接近中國,但是印度精英階層依然認為印度出生率低。低的是「高素質階層」,這並不是單純的歧視低種姓階層,而是低種姓階層主動「自外於現代國家體系」,

印度大部分宗教及支派都主張苦修,以耆那教天衣派和印度教苦行者為例,耆那教天衣派主張教徒一生不著寸縷修行,印度教苦行者更是要在身上塗抹骨灰(圖片自己去搜吧,挺好找的。為防止不能過審,就不上圖了)

十七世紀的人物,概率論奠基人帕斯卡提出這樣一種理論:

1,如果你信上帝,那麼如果上帝存在你會獲得無限的收益(上天堂)。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只會有有限的損失(浪費時間)

2,如果你不信上帝,那麼上如果帝存在,你會有無限的損失(上不了天堂)。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只會有有限的收益(節約時間)所以,理智的人應該選擇信上帝。

……

這段完美論證害苦了一心苦修的印度人。為了所謂的修行,這些信徒一不為社會作貢獻,二不佔用社會資源,用一句網絡語言,說難聽了他們「就是來人間湊數的」。

△她們不是無法改變生活,而是「過好日子」不符合她們的信仰

好在這些教派都是「禁慾」的不然就算他們不消耗社會資源,至少他們還吃糧食。而以新德裡為代表的印度大城市的精英階層,依然出生率不足。

出於「人人平等」的思想,低素質人口的話語權被普遍尊重。官方的方式是「選票」,民間的方式是「網絡」。

低素質人口只能看到眼下利益,即使思考一下未來,也是基於淺薄的「路徑依賴」。他們對於任何需要思考的東西,天然排斥,只能看懂最表面的現象。

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膚淺化」

然而他們佔絕大多數,悲劇性結果就是:任何基於未來社會不確定性的政策,將不會出臺。

△食品漲價之後的印度

解決方案倒是有,但沒有可操作性

任何國家想保持經濟增長,都必須先保證人口結構。

人口管制無法保證人口結構,最終導致出生率過低老齡化嚴重,經濟衰退。

然而鼓勵移民的結果,是自己的主流文明將被稀釋甚至替代。

鼓勵生育的結果只能是低素質人口基數大增,精英基層將被稀釋甚至替代,進而造成「文化膚淺」。

除非恢復40年前計劃經濟時代的「氏族性大集體」,以絕對社會福利方式為三胎、四胎、N胎做保障。託兒所、保健站、住房、介紹對象,皆由單位免費提供。

△圖中文字:國棉十九廠第二託兒站1957年6月1日

那就必須恢復所有巨型國有企業,單位成為「氏族」的替代。這就等於全盤廢除改革開放的所有成效。

另外還要免費提供高素質人群對於孩子所有期望的周邊培訓,比如芭蕾舞、馬術、高爾夫、皮划艇等。

顯然,這個「解決辦法」連考慮的必要都沒有。

因此,在「低素質」人口思維進化前,引進移民也好,貿然徹底開放生育政策也罷,都只能使眼前帳面上好看而已。

最多40年時間,弊端就會爆發。

最後再強調一遍,我說的「高素質」指的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陌生人社會,行為規範的「理解和適應」能力。

限於篇幅,今天文章很多知識點沒有展開。主要是筆者不知道在各位看官眼裡,哪些點屬於被摺疊部分。可以留言,我來回答,如果同一個問題很多人留言,筆者會考慮再寫一篇文章來論述。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打算追生三胎的人有哪些?可能是這三種
    距離二胎開放的時間這才過去剛剛5年,最近,恆大研究院的專家任澤平就發表了自己對於人口的意見。他認為在二胎政策開放之後,我國的人口出生率並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國內的少子化以及老齡化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改善,於是,他認為在十四五期間,應該全面開放三胎。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我可能又要被催生了」
    熱門微博截圖「我可能又要被催生了。」同事今天上班的第一句話,就充滿了無奈和挫敗。「我這才剛生完二胎回到工作崗位沒多久,這麼快就要開放三胎了嗎?我真的不想生了。」「我真的不想生三胎。」有一胎才有二胎,有二胎才能生三胎。但是生完二胎的媽媽們,真的不想再生了。
  • 專家建議國家開放三胎,如果三胎真的開放,你會繼續生孩子嗎?
    可是隨之而來的是人口出生率一直下降,到了2015年人口出生率已經持續下滑了很多年,而且此時國家老齡化也在逐步嚴重,為此國家做出了開放二胎的決定,可是誰知這個政策並沒有改善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反而出生率下滑得更嚴重,為此有專家建議國家開放三胎來應對少子情況。
  • 2021三胎政策已經來了是真的嗎?三胎最遲什麼時候開放?
    一、2021三胎政策已經來了是真的嗎?最近一段時間有關三胎的呼聲這麼大,主要是有不少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因此網上也就出現了2021年開放三胎的消息。其實,小編覺得就算開放三胎,新增人口增長比例也不是很大,因為中國小康家庭人口太多,培養一個小孩就需要花費好幾十萬,另外現在的80後和90後身上都背負著房貸、車貸的壓力,因此很多家庭指願意生一個小孩。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90後不接招,喊話「先把房價打下來再說」
    作者:網慧驗房最近「三胎全面開放」的消息傳遍圈內,與此同時,經濟學家任澤平也建議放開三胎政策,為此眾多人表示:二胎政策都未達到預期效果,又連滾帶爬的往三胎進軍。雖說現在官方並沒發出具體通知,但已經統計並上報了雙女戶的數據,如今新生率逐年降低,人口紅利退減,全面開放三胎勢必是迫在眉睫。但即便開放三胎,90後作為生育主力群,會接招嗎?據採訪數據統計,僅有20.5%的人有生育二胎的意願,而明確表示不會生育二胎的人則高達53.3%。
  • 剖腹產可以生三胎麼?需要注意什麼?
    然而剖腹產對於身體的傷害程度卻是遠遠大於順產的,如果想要再次生孩子也比順產麻煩。 那麼如果是已經剖腹產過了兩次的,到底還可以繼續生三胎麼?在懷孕的期間我們又需要注意些什麼?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網友問拿什麼養三胎?
    從下面高贊的回答來看,網友們以為「專家建議放開三胎」是強制國民生三胎,事實上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專家建議放開三胎」是讓那些想生三胎的人能夠實現理想,因為如今每個家庭只允許生兩胎,並不是強制每個家庭必須生三個。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月薪3000的老公鼓勵我再接再厲…
    可能所謂的「專家」跟「寶媽們」的想法還是存在很大的出入。希望早點實現,因為開放三胎政策並不是說強迫你生,而是那些有經濟條件的可以自由自願選擇,沒什麼不好的,你面臨的困擾有錢人根本不在乎。@老黃:即使全面放開生育,也沒幾個願意生。
  • 二胎開放,卻沒多少人生,專家建言開放三胎,網友:不限制都沒用
    而如今二胎政策開放,並沒有解決原本的問題,因此,專家的新建議又來了,專家提出了開放「三胎」的建議。開放三胎意義大不大因此,很多人雖然有著二胎、三胎的想法,但是可能看看自己的存款,立即就如一盆冷水澆頭,瞬間清醒了。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你得這樣理解才能看明白
    有專家建議開放三胎,提高生育率。聽起來可能莫名其妙,但還是有邏輯的。因為這個建議針對的是另一個群體。生育率下降,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生活壓力大、房價高、孩子教育成本高。但開放三胎,就是給他們準備的。如果三胎限制開放了。
  • 開放三胎,你敢生嗎?
    目前,生育一胎的俄羅斯婦女津貼高達34萬盧布(約合2.9萬元人民幣),如多次生育,每胎津貼則接近45萬盧布(約合3.9萬元人民幣)。另外,與其他國家相比,俄羅斯婦女帶薪產假最長,為3年時間。不僅如此,俄國家杜馬還建議將其延長至4.5年。而在俄羅斯婦女休產假的前一年半時間裡,國家還會給孩子發放生活費,金額為俄羅斯近兩年平均工資的40%。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抱歉,我一胎都不想生
    可是,開放三胎就真的有用嗎?當我問他願不願意生三胎時,他笑著擺了擺手:「沒必要。三個太多了,照顧不過來。」 他說,三個孩子生得了,養不起。 今時不同往日,過去人們都說「人多力量大」,大家都很窮,窮有窮的養法,多一個人無非多一張嘴。只要撐到孩子成年,那麼多個人就多一分勞動力,家庭經濟情況就會好轉。 「人多是非多。
  • 說好的年底「嬰兒潮」,結果爽約了,專家建議儘快開放三胎
    導語:說好的年底「嬰兒潮」,結果失約了,專家建議儘快開放三胎。網友:我連婚都不敢結,何來三胎。這不,專家又建議開放三胎了。婆婆每天打電話催著小麗生二胎,還專門問她是不是身體有問題呀!還提醒說:如果是身體有問題,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小麗到希望身體真有問題,斷了婆婆的念頭。
  • 專家建議儘快開放「三胎」,網友炸了:那是不可能的,結婚都夠嗆
    專家建議儘快開放「三胎政策」,引發網友熱議北京的另一位朋友至今單身,無房無車無存款,養活自己綽綽有餘,但是想要養活一個孩子,根本不可能。,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可從儘快開放三孩開始,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也有比較平靜的網友說:生孩子是不可能的,結婚都夠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有網友評價說:生三胎還沒有鼓勵年輕人生一胎靠譜!專家可別禍害人了。為什麼「政策」不香了?
  • 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生三胎有補貼?
    自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後,三胎的消息又上了熱搜,但更多的人表示不接受,表示已經生不起了,那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聽說生三胎有補貼是真的嗎?一、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只是專家建議,官方並未發布相關通知。1.儘管目前開放三胎是不現實的,但隨後開放三胎的確是指日可待。畢竟,計劃生育已在今年的兩屆會議上被除名。此外,有關人士透露,許多地方正在收集有關雙胞胎子女的信息。並不是沒有考慮到第三胎。
  • 二胎政策開放後,生「三胎」還會被罰款嗎?聽一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二胎政策開放後,生「三胎」還會被罰款嗎?聽一聽專家是怎麼說的一提到對於生育政策,我國可以說是全世界變化最大的了。在經歷了40年的時間裡面,針對生育已經有了很多不同的走向,以前推行著計劃生育少生優生,而現在則開始開放二胎,鼓勵群眾們生育二胎。
  • 二胎開放後生育率下降,專家現呼籲開放三胎,網友:想生但養不起
    專家現呼籲開放三胎很多人還在糾結要不要生二胎,可是專家已經開始呼籲開放政策三胎政策,給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權。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在報告中表示,二胎政策開放之後,生育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生育率反而下降,現在如果開放三胎政策,十分符合民意。
  • 一位三胎媽媽的忠告:如果不能滿足兩要素,一定不要生二胎、三胎
    那麼生三胎的家庭呢?媽媽是如何下定決心的?身邊的小燁姐,已經是三胎媽媽了,對於生二胎、三胎的苦和甜,比別人有更多的切身體會,不過她的三胎生活甜遠大於苦。小燁姐的原話是:每當看見哥哥和姐姐搶著跟妹妹親近時,吃過所有的苦受過所有的累都煙消雲散了。「現在三寶已經六個月了,已經會熟練地翻身,會開心地看著你,咿咿呀呀地和你交流。
  •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引熱議!HR更擔心這個…
    開放三胎? 這幾天,一個話題引爆全網 1980年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獨生子女政策,2016年逐步放開二孩,如今專家又發聲建議先開放三孩。
  • 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 生三胎有補貼是真的嗎?
    自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後,三胎的消息又上了熱搜,但更多的人表示不接受,表示已經生不起了,那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聽說生三胎有補貼是真的嗎?一、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是怎樣的?2021年生三胎最新政策只是專家建議,官方並未發布相關通知。1.儘管目前開放三胎是不現實的,但隨後開放三胎的確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