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6個月的寶寶,在情緒發展上,正好處在感官情緒發展階段,小寶寶從生理情緒(生理性哭鬧)階段,逐漸發展出因為認知需求而出現的「著急」「緊張」「憤怒」等新的感官情緒表現。
小寶寶因為探索需求,他們希望通過「自己來」「親自動手」來獲得鍛鍊和練習,但是,因為還沒有養成正確的秩序感,所以就會出現「搶」「急於參與」等行為表現。
同時,因為沒有仔細觀察,所以,寶貝在自己動手練習的時候,並沒有按照遊戲規則去操作,只是憑著自己本能的行為動力,去扔、去砸。這種行為並不是孩子故意搗蛋,而是孩子自身的行為探索產生的本能的表現。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給予制止或者幹預,就會讓孩子產生因為探索行為被打斷而出現「著急」「焦慮」等情緒,繼而出現哭鬧等表現。
在這個案例當中,幼兒的行為和情緒發展分成兩個階段: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也要分成兩個步驟進行情緒管理的訓練:
1、當孩子搶玩具的時候,我們要拿開玩具,並告訴孩子:請等待。
讓幼兒學會在等待中,通過等待,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才可以把玩具給到孩子,通過這種延遲等待滿足,讓孩子學會克制,從而達到情緒管理的練習。
在這個過程中,成人的態度要堅決,但是語氣要溫和。
2、當孩子拿到玩具之後,沒有按照正確的遊戲規則進行操作時,不要強制孩子一定要按照所謂正確的遊戲規則進行。
玩具或者遊戲,在孩子眼裡,其實沒有絕對正確的玩法。
幼兒有自己學習或者探索的方法,我們只需要觀察及配合就好。
當孩子開始扔玩具或者砸玩具的時候,我們可以相對進行遊戲規則的調整,來配合幼兒進行有效的探索學習。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說:寶貝,你想玩扔東西的遊戲,是不是,來,我們一起玩,看誰扔的更遠。
然後不動聲色的拿兩個毛絨玩具,換下孩子手中的易損壞玩具,和孩子一起扔毛毛熊。
創造正確的氛圍,滿足孩子探索的需求,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情緒體驗。
幼兒情緒的背後隱藏著成長的密碼
急躁、發脾氣,是孩子對自己行為受挫時的情緒發洩。
如果,總是處在這種行為無力的挫折感中,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焦慮而緊張。
遇到這種情況,也要分成兩個步驟,幫助孩子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的鍛鍊:
1、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及時進行情緒的疏導
寶貝是不是因為這個東西放不進去著急了?(幫孩子把情緒節點說出來)
如果下次再放不進去,寶貝可以慢一點,或者好好說:媽媽,請你幫忙。小嘴巴不僅僅可以吃東西,也可以說話求助哦。知道嗎?(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進行正確的情緒引導)
2、幫孩子降低操作困難,給予他正確的幫助。
在降低困難的過程中,成人要特別注意的是調整後的困難程度是可以滿足孩子操作能力的,同時,又不會太簡單。
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同時,讓孩子的行為練習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信心、循序漸進的鍛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不會因為太過困難出現受挫感,從而引起情緒的焦慮和緊張。
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才能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
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有兩種:
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無法自我消化情緒的波動,變得脆弱、玻璃心以及缺乏自信和內在驅動力。
遇到這種情況,需要在生活中,循序漸進的給予正確的引導,尤其是成人在陪伴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溝通的方法。
1、減少過多的鼓勵
當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色的時候,適當的給予認可,認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空洞的說一句:你真棒。
比如:孩子自己玩拼圖,把一副拼圖完整的拼好,跑過來和媽媽炫耀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告訴他:我發現你今天拼圖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很多,是不是你今天有特別認真啊?不錯哦,繼續努力
2、用建議代替批評
當孩子在數數的時候,老是數錯,很生氣,就不想繼續數了,媽媽批評他。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說:
沒關係,數錯了我們可以重新再數一遍,不著急?(先接納情緒)
寶寶是不是覺得這個太多了,數不清啊?(建立同理心)
這樣吧,我們現在拿走一半,先少數幾個。(給予正確的建議,協助孩子控制情緒,重新開始)
3、溫柔而堅定的原則堅持
當孩子真的做錯事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語氣要溫柔,但是態度要堅定。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不肯回家,很多家長會直接吼:走啦,回去啦!說好的,你又不聽話。
吼了半天,孩子還是不肯回去,家長就妥協了:行吧,行吧,再玩一會啊!
這個叫做「暴躁的語言,沒原則的態度」
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我們應該溫和的和孩子說:剛剛出門的時候,媽媽和你約定好的,到了時間就要回去,每個人都要遵守承諾。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回去了。
然後,抱著孩子直接回家。
這才是真正的溫柔而堅定。
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更加需要原則的約束。
在原則問題上,我們要給予孩子正確的行為約束,但是在情緒引導上,我們需要用溫和的語氣,讓孩子感受到情緒的被接納。
同時,平時的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源自自身內心的自信,而不是依賴他人的鼓勵獲得的成就感。
傾聽孩子情緒背後的心聲
幼兒的情緒管理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需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理解幼兒的情緒發展受自身行為能力發展的限制
二、尊重幼兒情緒發展具有個性化特色
三、即使和孩子說話,也要注意表達的藝術
孩子只有在更多良好的情緒體驗中,才能逐漸獲得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
一個總是被要求、總是被強迫、總是被否定的孩子,情緒肯定是壓抑而焦慮的。
因此,給予孩子更多的情緒引導,允許孩子在規則範圍內,用正確的方法發洩情緒,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發洩情緒的權利,但是我們也可以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