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資源豐富。隨著雨季的到來,一大波野生蘑菇開始冒出來,有吃貨就抵不住「舌尖上的誘惑」去採蘑菇了。
不少「採蘑菇的老司機」,普遍有種觀念,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無毒蘑菇顏色「樸素」,這種說法到底科不科學、靠不靠譜呢?對此,濟南市疾控中心專家詳解大多數人易走入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不能僅靠顏色與形狀辨別蘑菇是否有毒。雞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紅菌等顏色鮮豔,美味可食;而灰花紋鵝膏菌、致命鵝膏菌屬劇毒蘑菇,顏色則為灰色或白色。
誤區二:長在潮溼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大部分蘑菇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一些蘑菇生長在糞便之上,如盔孢傘和花褶傘屬有毒種類,但是生長在松林中的蘑菇也並非都可食用,像鵝膏菌、口蘑、紅菇中一些有毒種類也是毒蘑菇。
誤區三:蘑菇跟銀器、生薑、大米、生蔥一起煮,液體變黑有毒,沒變顏色就沒有毒。其實,蘑菇毒素並不是一定會與銀器發生反應,如毒蘑菇中最毒的鵝膏菌毒素就不會出現這些顏色反應現象。
誤區四:有分泌物或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實際上,一些多汁蘑菇受傷後顏色會發生變化,它們不僅沒有毒,而且還是美味食用菌。
誤區五:生蛆、生蟲的蘑菇沒毒。許多劇毒的鵝膏菌成熟後同樣會生蛆、生蟲。
濟南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
一、野蘑菇種類繁多,辨別是否有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即使專業人員也很難正確辨別,而且野蘑菇中毒很難救治,死亡率高。
二、市民在野外遊玩,不要隨意採吃野生蘑菇,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不要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
三、自救常識:1.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儘快催吐。可用手指摳咽部或用器俱壓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嘔吐。可反覆多次,儘量把胃內食物嘔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2.立即就醫:中毒後立刻到正規醫院救治,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以備鑑定蘑菇的種類,確定有效的治療措施和判斷預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蒙 通訊員 呂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