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丨季衛東:今後30年是法學家的時代

2021-12-24 中國民商法律網

「上海法治聲音」專訪了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在季衛東看來,過去30年是經濟學家的時代,而今後30年或將是法學家的時代,是法律家與民眾共同構建一個能夠確保經濟改革成果的公正秩序的時代。

上海法治聲音:在剛剛出版的《東方法學》雜誌上,有一篇您的文章,能談談其中的觀點嗎?

季衛東:文章主要是探討了中國目前司法體制改革中的幾個核心問題,其中包括司改意義及最主要的切入點。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在推進司法改革。新一輪的司法改革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這樣一個背景下提出來的。當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了確保公正嚴明,就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審判機構,對相關的權利義務關係進行調整,對於相關的糾紛進行處理。在這個意義上,獨立的司法權是保障市場競爭機制非常重要的因素。

改革是一個全面深化的過程,也涉及到體制的方方面面,因此,改革的切入點非常重要,涉及到權利結構的複雜性。中國社會存在著很多悖論。例如,權利看似集中,但實際卻又很分散。不同地區不同部門或許都奉行不同的規則,也因此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俗語。再如,權利看似強大,但有時候在處理一切具體問題的時候又顯得十分軟弱。

這就是中國權力結構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由中國社會人際網絡非常強大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轉型期,我們要推動一個全面的改革,即對整個社會結構,對整個經濟運行機制都要進行改革。因此會受到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會受到社會傳統習慣的阻礙。

既要限制權力,又要加強權力,這樣的悖論如何解決?司法改革應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法治秩序構建的最佳切入點。

上海法治聲音:9月5日,本市首批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出爐,引起廣泛關注,接下來就是法官精英化的過程。員額制一直被認為是司法改革的關鍵。作為一名法學家,您認為員額制接下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

季衛東:人事改革在所有改革中最為困難和複雜。要讓法官能夠獨立地審理案件,就必須幫其排除各種顧慮,使其享受良好待遇及終身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會有人提出,要提高法官待遇,甚至確立一種終身待遇的條件。但就目前而言,我國財政負擔有限。

此外,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有2/3的法官原本並不辦理案件,主要是處理司法行政及其他方面的工作,這是由中國審判方式的特殊性決定。實際上,真正在第一線審理案件的法官只有1/3。為了確保審判機構的權威性,要減少法官規模,以確保其專業化、精英化,這也就是33%出爐的背景。

遴選的過程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現有基礎上要減少2/3的法官。必須下定決心「壯士斷腕」,否則其他的改革就很難推進。我們希望這個過程是平和的,更多地考慮需求和實際情況,儘可能波瀾不驚地分流,使每一個人都能在新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以最終平穩過渡。

上海法治聲音:此次司法改革中有一條尤為引人注目,就是優秀的法官今後可以從優秀的律師和法學工作者中遴選。您認為,學界對於這樣的政策持怎樣的態度?

季衛東: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有一些法學家轉到法官隊伍中,有很多都成果突出。在歐洲大陸法系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要對整個法律系統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法律推理技術對於確保司法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學者擔任法官有利於提高我國司法隊伍的學術水平。

此外,律師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又經歷過社會化評估的過程,由優秀的、成功的、得到社會高度評價的律師來擔任法官,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現狀卻是,由於法官待遇偏低、工作偏重、責任過大,導致成功的律師不願意轉為法官,而優秀的法官卻更願意轉作律師。

在員額制的改革過程中,尤其有可能受到衝擊的是年輕法官。名額有限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或許看不到職業前景,就有可能轉入律師隊伍。律師與法官之間保持必要的流動,這才能使得如今轉入律師隊伍的法官,將來積累了相當的資歷後,還有可能回流到法官隊伍中來。這樣一種循環機制形成後,對於律師和法官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上海法治聲音:社會各界對於司法改革也都非常關注,了解的途徑或許就是影視作品。近期有兩部律政劇也是非常紅火,引發各方熱議。您認為,對於司法的反映,影視作品和真實現狀有著怎樣的距離?

季衛東:通過文藝形式表現司法的情況,也是中國社會的一種進步。司法曾經非常邊緣化,但如今,媒體和影視界都越來越關注,說明法律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上海法治聲音: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把依法治國作為主題。而前不久,在交大的講壇上,您也做了一個「中國法治之路」的專題講座。您是如何看待我們現在的法治環境和發展進程?

季衛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會專門討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問題,作為執政黨的指導思想,作為今後的治國綱領並付諸實施,這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第一次,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路已經開始變得非常清晰,而且,在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初步共識。因此,法治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四中全會把法治提到這樣一個高度,首先是對我國社會結構變遷過程的判斷。改革開放進行了三十餘年,市場已經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時候,法治必然會成為市場經濟良好運行的基礎。

第二,如果說前三十年的改革,目的是為了做大餡餅,使人民生活好起來,今後三十年的改革,是要把這一塊已經做大的餡餅分好、分勻,這涉及到分配的正義。分配者必須保持中立,而法治所強調的就是中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強調對於權力的限制,防止權力和利益相結合。

這一切都表明,在未來30年中國社會的變遷中,在中國政治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法治將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果說過去30年是經濟學家的時代,那麼我希望,今後30年是法學家的時代,是法律家與民眾共同構建一個能夠確保經濟改革成果的公正秩序的時代。

出處:上海法治聲音 圖片來源:法制網

相關焦點

  • 兩著名法學家受聘吉林大學訪問講座教授
    在副校長吳振武宣讀聘書後,校長李元元親自將吉林大學訪問講座教授聘書頒發給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研究員劉作翔,並為其戴上吉林大學校徽。至此,兩位著名法學家正式加盟「2011計劃」吉林大學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 季衛東:人工智慧時代呼喚法律的範式革命
    7月8日,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召開前夕,上海交大文科資深教授、人工智慧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季衛東做客第148期文匯講堂《AI的權利和義務,人類說了算?》,上海交大電信學院長聘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總工程師金耀輝擔任對話嘉賓。 (攝影:王少君 製圖:袁琭璐)  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人工智慧對現代法律體系的挑戰及其影響」。
  • 30人當選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
    30人當選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 2020-12-17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金耀輝/季衛東:AI數據給人「貼標籤」,利還是弊?
    歷史上,「人工智慧」一詞首次出現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九年後,獲得圖靈獎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工智慧先驅,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Herbert Simon預言,20年後人工智慧就可以取代人類做任何事。可是直到1985年,人們還都不了解人工智慧。並且從技術角度看,目前的人工智慧其實遠未達到科幻電影中描述的「天網」等先進程度。那麼,我們現在為何要未雨綢繆地討論對人工智慧的限制問題呢?
  • 茶座丨何柏生:天才遠離法學
    三十年前是如此,現在也變化不大。要說有變化的話,就是現在法律專業的錄分線比文史哲專業的高一點,儘管如此,法律專業錄取的學生就天賦來說依然是二流。不信,請看如下事例:2004年,十三歲的鮑宇陽因在全國數學聯賽中獲湖北賽區一等獎,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錄取。鮑宇陽只接受過8年正規教育,小學讀了四年,初中讀了一年,之後直接進入華中師大一附中理科實驗班讀高一。
  • CSSCI|《法學家》投稿指南
    《法學家》的前身,是創辦於1986年的《學員之家》(法律版),出版5期後更名為《法律學習與研究》雜誌,它曾經擁有數以十萬計的讀者,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和自身的鮮明特色。1992年起該刊改由國家教育委員會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編輯;經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批准,自1993年第1期起改名為《法學家》。
  • 北大教授茶座·第84期回顧——孫玉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2020年10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舉行第84期教授茶座,中國語言文學系孫玉文教授蒞臨茶座現場,就「使用《詩經》典故之道」這一主題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分享。茶座現場孫玉文認為,對於《詩經》典故的理解因時代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以《衛風·河廣》為例,《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的句子即引自「誰謂河廣?
  • 2013十大法治圖書座談會在京召開 共話法學出場的時代
    2014年1月12日下午,法制日報社《法治周末》在北京遠望樓賓館召開2013年十大法治圖書座談會,以期秉持法學出場時代的一種關懷意識,在今天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刻,以書為媒,在法學圖書這塊園地共話桑麻,梳理思想和故事,
  • ...丨安倍要求日本今後兩周取消舉辦大型文體活動;東莞調整公積金...
    2丨東莞調整公積金貸款政策:最長可貸30年26日,東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網站發布關於實施《東莞市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的通知。《貸款辦法》將於2020年3月1日起實施。《貸款辦法》主要變化包括,將公積金貸款最長貸款年限統一規定為30年;可商貸轉組合貸;進一步放寬貸款申請人條件,壓縮審批時限,對裝配式建築等三類情形給予上浮可調貸款,最高上浮20%。增加一個貸款限制條件,即計算還款能力的時候把家庭總債務同時考慮在內。
  • 連平舉行「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暨南粵法治報告會
    12月30日,連平以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的形式舉行「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暨南粵法治報告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高廣大幹部的法治意識和基層社會治理法治能力。
  • 向「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致敬,法學界泰鬥級人物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是中國法學界非常重量級的獎項。獲評「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的專家學者,是值得尊敬的泰鬥級人物。他們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構建和法治中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營造出法學優秀人才輩出的良好氛圍,在全國法學界有較高聲譽和重大影響。
  • 茶座丨王利明:判例法與成文法的關係
    這些雖然都是通過確立依法治理的框架來回應社會治理的需要,但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今天,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也在推行指導性案例制度,在嘗試借鑑判例法經驗。這也需要我們準確認識成文法和判例法的關係。
  • 致敬李步雲:從戰場上走下來的法學家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馬賢興2019年9月10日,我國第35個教師節。但對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檢察院來說,其意義更非尋常。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弘揚新時代尊師風尚。這一天,我們雨花區檢察院邀請我國著名法學家、「依法治國和人權保障」首倡者、86歲高齡的辯證法學家李步雲教授,來到雨花區檢察院主講《人權保障的理論與實踐》。
  • 「紅色法學家」何思敬
    原標題:「紅色法學家」何思敬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何思敬到上海參加「文化界抗日會」,負責宣傳工作,後又主持會務。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召開盟員大會,為支持上海軍民抗日活動發起募捐,何思敬傾囊捐獻,並撰文抨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鑑於其表現,他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對外則以無黨派人士面目出現。
  • 人大重慶校友茶座之金世利航材之旅預告
    本期的校友茶座,我們將滿足大家的好奇,打破「三大件」的固有認識,走進重慶未來的高端產業——重慶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一起去探索航空發動機上的「明珠」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一起去探尋新重慶智造。重慶金世利航材有限公司簡介重慶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世利航材」)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注於航空航天、船舶、核電、醫療等領域高端鈦合金、高溫合金材料的研發製造企業,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國家先進位造業的踐行者,公司計劃總投資23.5億元在重慶市兩江新區建設高端鈦及鈦合金材料研發、製造、試驗基地。
  • 《法學家》英文版第一卷正式出版
    《法學家》英文版Renmin Chinese Law Review: Selected Papers of The Jurist第一卷於2013年6月正式出版。Renmin Chinese Law Review: Selected Papers of The Jurist由英國Edward Elgar公司出版,是《法學家
  • 法學家:借鑑陝甘寧邊區經驗創建刑事和解制度
    法學家:借鑑陝甘寧邊區經驗創建刑事和解制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3日 08:54 來源:   法制日報北京1月22日訊 記者蔣安傑 楊傲多 在22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青年法學家論壇」上,獲得「第五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
  • 【方寸正義】日本法學家的「內戰」
    其實,在日本民法典制定過程中,還有一段故事值得細講,那就是日本法學家間圍繞日本民法典的制訂而產生的內戰。 故事還是得從1868年開始的民治維新講起。隨著維新運動的深入,原有的法律機製成為制約日本「脫亞入歐」的最重要的障礙,制訂西方化的法律,成為法律層面維新改革首當其衝應完成的事情。1870年,太政官制度局設立民法編纂委員會,由江藤新平擔任會長。
  • 法學家來「傳經」!聽聽他都說了啥……
    12月23日下午,由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承辦的福建省2020年「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福州地區高校專場在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福建省司法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黃巖生作《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