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與國內外合作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2021-02-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從八十年代初在二維電子體系中發現至今,量子霍爾效應作為超導之外的另一個著名宏觀量子現象在凝聚態物理中催生出了一個越趨活躍的研究領域。其內在本質,是將數學中的拓撲概念引入物理,超越了Landau根據對稱性破缺理論對物質分類的傳統標準,為近年的拓撲物態與拓撲材料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量子霍爾效應是否只存在於二維體系?這個基礎問題從二維量子霍爾效應發現後不久即引起領域的關注。早在1987年,Bertrand Halperin從理論上就預言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存在和它的測量特徵。但要驗證這個新奇效應,對材料體系與測量手段的要求都非常高;儘管已有諸多嘗試,實驗上仍缺乏可信的觀測證據。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和物理系的喬振華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教授、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楊聲遠教授、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楊昆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的Patrick A. 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圖1: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及電荷密度波示意圖。由於磁場效應,體內電子在面內的運動形成朗道能級,如上方圓圈所示。在僅有一個Landau能級被佔據的量子極限下,更強的電子關聯效應導致電荷密度波的形成,並進而使得體系轉化為三維量子霍爾絕緣體。

在層狀碲化鋯材料中,垂直磁場的出現使得體內電子在垂直磁場的平面中形成朗道能級,如圖1正上方的圓圈所示;而在側邊界,存在手性傳輸的電流。在垂直磁場的平面內,邊界電子形成單向傳輸的邊緣態,如圖1最上層的側邊所示。產生該效應的關鍵是電子之間的關聯作用導致電荷密度波的形成。無論二維還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系統的體相都必須是絕緣的。對於三維體系,由於沿著磁場方向的電子運動不受磁場影響,一個初始的金屬態在弱電子關聯效應下是無法變成絕緣體的。而當系統進入僅有一個Landau能級被佔據的量子極限區域,電子之間的關聯效應大大增強,導致費米面的不穩定。其結果是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量子態—電荷密度波,即電子的密度沿著磁場方向以一定的周期振蕩,整個體系轉化為三維量子霍爾絕緣體。

圖2:a: ZrTe5的晶格結構。b:實驗測量的費米面形狀。該費米面是封閉的,表徵該電子體系的三維特性。c: 三維量子霍爾現象

碲化鋯是一種各向異性較強的三維層狀材料,如圖2(a)所示。碲原子和鋯原子沿著x方向形成一維原子鏈,該原子鏈沿著y方向堆疊為一層,xy面內的原子層再沿著z方向堆疊成為體材料。費米面的形狀儘管存在各向異性,但還是一個封閉的橢球面,如圖2(b)所示,所以整個體系仍為三維系統。

當沿著z方向施加磁場時,該研究團隊在實驗上觀測到一系列電阻振蕩。尤其重要的是,當體系進入量子極限區域時,縱向電阻為零,而霍爾電阻的數值和z方向的費米波矢相關聯,如圖2(c)所示。這一奇特行為,與Halperin在1987年預言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特徵完全一致。

綜上所述,這一工作終於將經歷了30餘年等待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一預言展現於世人面前。在這個效應中,由於維度的不同,現象背後的微觀物理機制也展現其新穎與誘人的方面。該發現有望為未來的凝聚態物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教授、我校喬振華教授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楊聲遠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方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湯方棟和我校物理系博士生任亞飛為共同第一作者。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組部、中科院和安徽省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80-9

相關視頻連結:https://www.koushare.com/video/videodetail/1482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Emma Chou • 2018-12-19 10:40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 量子霍爾領域再現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12月18日0時,《自然》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 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 南方科大 中科大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熱門諾獎方向再迎重要驗證
    而人類歷史上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由我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實現的,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了2018 年 12 月的 Nature 上。不過其相關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還是留有很大空白的,很多研究方向都朝著簡化應用條件方向走,例如2010年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方忠、戴希等與張首晟教授合作提出實現零磁場下的反常量子霍爾效應就極具應用意義,能為實現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際應用提供思路。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此後,物理學家們還發現了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不需要磁場的版本[2]。在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的這幾十年,已經誕生了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之相關的拓撲物態也成為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a)在二維體系中,量子霍爾效應出現時,只有邊緣態(藍色)傳導電子,而內部體態是絕緣的,因為費米能量位於朗道能級之間。(b)在三維,朗道能級成為沿著磁場方向色散的一維朗道能帶。
  • 從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談霍爾效應的應用
    據央視報導,今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發布復旦大學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砷化鎘外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為》。據說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在三維空間發現量子霍爾效應。《自然》(nature)雜誌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科學雜誌之一。
  • 更高維度的物理現象:四維空間中的量子霍爾效應!
    科學家們使用囚禁於周期性調製的二維超晶格中的超冷原子,觀察到新型量子霍爾效應的動態版本,這個系統被預測發生於四維系統中。科學家們使用囚禁於周期性調製的二維超晶格中的超冷原子,觀察到新型量子霍爾效應的動態版本,這個系統被預測發生於四維系統中。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看似高深的霍爾效應其實離生活很近
    第二看臺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一百多年來都是科學家們心中的一片聖地,直到去年12月,我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才公布,人類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
  • 探秘「一沙一世界」有新解,上海科學家首次同時觀測「正反」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首次在單一器件裡同時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這將為人類對量子世界的了解及新材料的發現開闢新思路。24日,相關論文《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突破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全部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量子霍爾效應與霍爾效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橫向電壓對磁場的響應明顯不同. 橫向電阻是量子化的: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 我國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背後的故事-清華大學新聞網
    這些都源於今年3月15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文章,宣布由薛其坤院士領銜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意味著量子霍爾效應物理領域一個期待已久的重要現象已經被中國科學家率先觀測到。  在凝聚態物理中,量子霍爾效應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中國科大與三維家共建「先進位造聯合實驗室」,推動家居產業數位化...
    三維家多年深耕家居產業,此次與中國科大強強聯手,將融合雙方的技術優勢,對家居產業在設計、製造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產生重要影響,有力推動家居產業的數位化升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左)與三維家創始人兼CEO蔡志森(右)共同為聯合實驗室揭牌三維家與中國科大攜手打造「中國製造」產業與教育合作典範三維家自
  • 科學家在新型自旋液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有能隙的自旋子
    科科學家在新型自旋液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有能隙的自旋子B 92, 220102 (2015))。這個材料和herbertsmithite類似,都有二維kagome銅平面。但是,Cu3Zn(OH)6FBr具有相對簡單的晶體結構(比如,herbertsmithite的二維kagome銅平面是ABC疊積,而Cu3Zn(OH)6FBr卻是AA疊積的),給實驗測量帶來的幹擾因素較少。
  • 三維家與中國科大共同打造世界級軟體,加速進口家居軟體的國產替代
    三維家多年深耕家居產業,此次與中國科大強強聯手,將融合雙方的技術優勢,對家居產業在設計、製造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產生重要影響,有力推動家居產業的數位化升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左)與三維家創始人兼CEO蔡志森(右)共同為聯合實驗室揭牌三維家與中國科大攜手 打造「中國製造」產業與教育合作典範三維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