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首思考人生的抒情慢歌,是張國榮為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而創作的一首歌曲。張國榮先作曲,然後問林夕,說「這首歌詞開頭已經想好了,叫I am what I am,來自一部電影的對白,那下面你知道我想寫的是什麼嗎?」林夕說他知道,然後寫完歌詞給張國榮看,張國榮說果然就是我要的。
華晨宇在《歌手》突圍賽上翻唱《我》,一是因為四月一號是哥哥張國榮的祭日,二是《我》這首歌華晨宇在快男比賽的時候就曾唱過,再次演繹這首歌不僅是對哥哥的致敬,也是對自己五年來成長的一個總結和交代,這首歌對於哥哥粉絲和華晨宇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我》這首歌是華晨宇從小到大最愛的一首中文歌。在《快男》時期華晨宇在翻唱之前介紹,張國榮是自己的精神領袖,自己沒想過超越他,只想接近他。張國榮到了一定的年齡,通過自己無數的閱歷唱出了自己心中完美的《我》,我尊敬他,在我心中他是不能被超越的,今天我只是想對你們說:我只有23歲,我不是70、80、90後,我就是「我」。
華晨宇天生懂得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緒,爆發力十足,他的高音轉折處那種洶湧、熱烈、真實,像是竭力的吶喊,像是自我剖析和孤獨自白。極富張力的聲音表現力與全情投入的演唱狀態讓評委李宇春直呼:「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翻唱!」作為嘉賓的範冰冰在離他最近的舞臺上,聽得激動落淚。
短短五年過去了,這少年已在這圈子把音樂玩得風生水起,但在屬於哥哥的音樂面前,華晨宇放下所有浮誇的裝飾,整個人變得異常嚴肅,絕不輕浮造次。他拋開了擅長的曲子改編,放下了自彈自唱的樂器,只一個人,靜靜的站立在臺上,用他那極具戲劇張力的聲音和至情至真的唱腔,再次把歌裡的意境揮灑到淋漓盡致。Less is more,華晨宇這樣演唱更能打動人,越純粹,越珍貴。
華晨宇非常善於使用哭腔以及各種嗓音變化,那樣的聲音聽起來像是情緒崩潰,事實上這樣的發聲是非常困難的,要有強大的聲音控制能力才能做到這樣的狀態,從這可以看出與五年前相比,華晨宇進步實在太大了,這首《我》在後半部段唱到某一瞬間的時候,我都有點恍惚了,心想這真的是五年前的那個華晨宇嗎?
華晨宇演唱這歌曲令人感受到了孤獨冷冽,讓人覺得靈魂無處安放,像是一個迷茫而不安的年輕人,獨自面對著殘酷的世界,因恐懼無措而變得孤絕,但他很倔強,他想要保持本我,要在猶疑中找到自我。
「我就是我 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天空海闊 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就是煙火和泡沫,那麼短暫且脆弱,但那就是我,我接受我,我喜歡我,我帶著我的脆弱和全部的缺陷,自信且從容地對待這個世界。「讓薔薇開出一種結果 在孤獨的沙漠裡 也要盛放的赤裸裸」我要勇敢去面對世間一切,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再粉墨,不再遮掩,不再拒絕,我要徹底釋放自我。
我能感受到華晨宇唱《我》是在唱什麼:我被人詬病、被人嫌棄、被人黑、被人不接納的點等等,這些全都是我。即使我有的地方讓人家不開心,讓別人不喜歡我,讓世界不能接納我,這些也全都是我。我會覺得羞愧,我會覺得受傷,我會覺得難過,我會覺得害怕,但是我覺得做真實的自己、跟自己相處的那種安全感和接納感,是我喜歡的感覺。
這也許是華晨宇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做到了耳帝五年前期許的那樣——他堅守了他「獨特的人格」。
說回《我》這首歌,張國榮的歌曲因為蒙上了已故傳奇的色彩而不能被輕易觸碰。其實,每個優秀歌手都有幾首看家神曲,都難以超越。難以超越的原因,有的是技術,有的是風格。這裡把張國榮的名字換成鄧麗君,也是成立的。所以一些網友說華晨宇唱得不如張國榮,特意強調情懷的意見,是太過絕對了。
其實,大多數歌手翻唱行為的目的並不是超越原唱,有的喜歡歌,是好歌都會唱,有的喜歡人,向同行致敬。一首歌可以有多種演繹方式,這也是歌迷的福利。其實榮迷對很多翻唱是挺欣賞的,比如陳奕迅的《最冷一天》,陳慧琳的《春夏秋冬》,張學友的《追》,林憶蓮的《路過蜻蜓》,還有古巨基的《最愛》,黃耀明的《玻璃之情》,包括非專業歌手的迷弟汪涵和喻恩泰,等等。
但是某些翻唱確實破壞了原唱的完美風格,比如2012年的《偷情》,幾乎所有人的《紅》,以及陳何版《芳華絕代》。好與不好,在這些對比裡非常明顯。還有一些就比較主觀了,我們會覺得始終差了一些,可能路人不會覺得,或者初聽之下不覺得,這個就不討論了。
《尋夢環遊記》中曾說:「我一直以為愛的反義詞是不愛,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愛的反義詞是遺忘」。
真好啊,雖然哥哥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了,但還是有那麼多人記得他,懷念他,像華晨宇這樣,在某一個瞬間讓人們記起哥哥的好,也是一種幸福,希望哥哥永遠不會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