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河床,閱讀是河水,
語言表達是跳出水面的歡脫魚。
——題記
動動和樂樂相約去遊泳,我因為工作去不了,讓動動姥爺陪同去了。
晚上工作回來,正好聽見動動在房間裡給姥姥講今天的遊泳經歷,只聽動動繪聲繪色地說:
「……樂樂的遊泳圈沒有充氣,姥爺就讓我們在遊泳池邊等著,他去幫樂樂充氣。我和樂樂就在遊泳池的旁邊聊天,正聊著呢,只聽『砰』地一聲,像打雷一樣,像放炮一樣,哎不對不對,像宇宙大爆炸的聲音一樣,特別特別大的聲音,把全遊泳池的人都嚇壞了,大家都停下來找這個聲音是從哪裡傳來的。我和樂樂也開始找,正在東張西望的時候,只見姥爺已經向我們走來,他手上空空的,什麼也沒有。原來,剛才是姥爺把樂樂的遊泳圈充爆炸啦!」
這段話歸納起來只有一句,那就是「今天姥爺把樂樂的遊泳圈充爆炸了」。
但是經過動動的加工創造,一場驚魂之旅被生動再現,姥爺「憨態可掬」的形象立馬躍然紙上。啊不,嘴上。
我和動動姥姥笑得眼淚都出來了,動動姥爺在旁邊囧得哭笑不得,一邊叮囑我「記得給樂樂買個新泳圈」,一邊摸著動動的腦袋轉移話題:「這小東西,記得還怪清楚……」
我說:「豈止是記得清楚,簡直就是生動傳神好嘛!」
我爸趕緊附和:「就是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好 ,跟我閨女一樣。」
01
撇開「自戀的基因」不說,這件事倒是提醒我思考,對於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孩子來說,語言表達能力究竟要如何培養?
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這段時間被一個繪本館拉到了他們的家長群裡。
繪本館的工作人員天天在群裡介紹自己開展的業務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其中提到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怎樣幫助孩子提高呢?他們拍了一個小視頻來說明。
在視頻裡,繪本館的老師在講完故事以後,把一個小朋友叫到自己身邊,問孩子叫什麼名字,幾歲了,上哪個幼兒園。
小朋友一一回答之後,老師讓他把剛才這些話連起來說一遍。
得出結論:到我們繪本館來上課,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我哭笑不得。
02
也許這個繪本館有真功夫沒顯露出來。但是就事論事,單憑視頻裡的這個辦法,是無法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
為什麼這樣說?
視頻裡的老師,可能是想展示「啟發式教學」的方法。
但是,「啟發式教學」給孩子的問題必須是有一定的挑戰性的,是需要在孩子已有水平的基礎之上,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得著的。
問這些最簡單的個人信息,這不叫「啟發式教學」。
讓孩子機械地回答問題,再機械地把答案串聯起來,並對此進行鼓勵,這反而是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束縛。
因為這個過程,沒有讓孩子發揮任何創造力。
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孩子覺得:
~~~~~~~~~~~~~~~~~~~~~~~~~~~~~~~~
只有老師問到的我才能說,沒問到的我都不能說;
我要說的必須是對的。如果我不確定對不對,那我也不確定能不能說。
~~~~~~~~~~~~~~~~~~~~~~~~~~~~~~~~
尤其是視頻中的小朋友已經六歲了,跟動動一樣的年紀,該上小學了。
我不相信老師不「培養」,那個孩子還不會講出這種級別的內容。
更何況,對於即將上小學的孩子來說,能夠把自己的基本信息講出來,這只是平常的「說話」而已,不然估計連普通小學的面試都過不了。談不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03
那麼,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實現真正的提高呢?
所謂「語言表達」,實際上是一種語言的「輸出」。
決定「語言輸出」質量高低的是什麼?不是我們的發音器官,不是我們寫字用的手;
決定語言輸出質量的最重要因素是積累,是語言的「輸入」。
說起輸入,大家都能想到的是閱讀。
沒錯,閱讀確實是最重要的一種「輸入」,但這還不夠。
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常常被大家忽視,那就是自己的體驗。
我們常說,寫文章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兩個重要信息:一個是「言」,一個是「物」。
其中,「言」是要求寫作者有一定的語言使用和駕馭能力;
而「物」就是對寫作者生活體驗的一種聚焦和思考。
對低齡孩子孩子來說,「物」就是自己的生活體驗,遊戲玩耍,動手操作……的直觀感受。
所以我們說,好的文章一定是用準確、恰當、流暢甚至優美的語言,去表達一定的意義。
否則,內容空洞的文章,即便再怎樣語言優美、辭藻華麗,也不過是用力過度的矯揉造作,沒有生命力可言。
小朋友的語言表達亦然。
有個朋友說,孩子小學一年級,看圖寫話超不過三句就無話可說;孩子小學三年級,寫日記還總是「今天沒什麼可寫」、「今天還是沒什麼可寫。」
朋友詫異:「沒少讓他看書啊!」
語言素材本身的積累可能是不缺的,但是孩子「沒什麼可寫」,所以語言能力無從體現和鍛鍊。
沒什麼可寫 ,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孩子的生活內容由於種種原因太過單調和重複,比如說只有讀書上課、上課讀書;
另一方面,可能並不是真的沒什麼可寫,而是孩子對生活的敏感度不夠,意識不到該寫點什麼、什麼值得寫。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去回憶,今天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給我們留下了特別的印象、帶來了特別的體驗?
這些事情未必很大,可以是媽媽做了一道自己很喜歡的菜,可以是自己讀了一本沒讀過的書,可以是在小區裡遛彎時摘了一片草葉……
04
「一粒沙裡有大千世界」,對這個階段的小朋友來說,生活處處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好素材,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去觀察品味,去認真感受。
憑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感受力,孩子將生活中許多別人熟視無睹的場景納入到自己的體驗儲備中來;和自己通過大量閱讀而形成的語言素材儲備結合起來,像卡扣插入了卡套,「吧嗒」一聲,語言表達力呼之欲出。
再給孩子創造自由表達的機會,引導他們嘗試用語言這種好玩的工具把自己的體驗說出來。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需要生活體驗、閱讀積累和大腦加工共同參與完成。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反過來又能促進思維的發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寫在最後:
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的階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也是對世界的好奇心最強,對事物的敏感程度最高,是最童真無瑕也最有靈性的。
往後經年,孩子在各個學齡段直至長大成人,其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是感受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與這一階段的儲備有關。
突然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時期也不僅僅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黃金時期了。
老母親頓覺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