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都經歷了些什麼,才這麼絕望呢?」這是一位網友傷心之餘的疑問。
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小區內,一學生留下字條後跳樓。字條上寫著:「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絕望」等文字。目前,公安機關已經介入調查,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通報。
網傳視頻顯示,一位成年女性在孩子的身邊悲痛欲絕泣不成聲:「你怎麼不回答我……」
而躺在地上的孩子一動不動。
圍觀的人不少。救護車也很快過來了!
咱們不妨看看孩子留下來的話:
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概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開玩笑」般的語語,為你們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對了,忠山公園那幢樓的書房抽屜裡,有些東西要給你們看
恐懼並絕望的**
不難看出,這孩子「心已死」。當然,小編希望奇蹟能夠出現,讓孩子能夠醒過來。
一位網友表示:
孩子在信息爆炸的社會生活裡被迫接受,一無外界理解開導,二沒有強大的內心化解,確實非常累。成年人還有崩潰的時候,現在的小孩承載了太多成年人世界的壓力,孩子為什麼就應該被認為活得簡單呢?
更有網友發聲:悲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應該要得到重視了!
小編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心理問題,更要注意的是教育問題。即使看到孩子的遺書,小編也無意責怪孩子的父母。小編相信,如果有種「法術」能讓其父母法代替孩子的死亡,孩子的父母會毫不猶豫的去代替。
無疑,為人父母者是想教育好孩子的,他們是愛孩子的,但他們只不過沒有掌握好度。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大夥都知道雞蛋是有營養,但你真要是每天吃很多的話,很可能就會患上「蛋白質中毒症」!
目睹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小編由是難過,今就說說兩個方面的話題:一是理論,二是實踐。
先說理論。
一、積極與消極
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理所應當,但對孩子的期望莫太高,對孩子的優點要看放在心上掛在嘴上,對於孩子的不足和缺點不要動不動就大動幹戈。你可以給孩子差評,但要掌握好度,不要成為差評師。
如果孩子在你的打擊下變成了一個自我價值感很低的人。他會過分敏感,一點小事就會讓他有消極的念頭一蹶不振更甚至有極端性行為。
當我們總是用積極的目光看待孩子時,我們自然會包容孩子的不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有提升。他自然就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
二、不要讓愛變成壓力
父母天然的愛自己的孩子,同理,孩子天然的也愛父母,他們當然想讓父母開心,他們會無意識的把上一代的壓力扛在自己身上。然而這種壓力,很可能壓垮他們嬌嫩的肩膀。
5月20日,江西一名11歲的男孩要輕生。為什麼呢?
原來,這孩子父親患癌症,母親在外地打工,其一人承擔家裡開銷。
媽媽的幾句批評讓男孩有了輕生念頭。被救下後,孩子仍在自責:「我是個負擔、我是個負擔、我是個負擔......如果我死了,我媽在外面就不會擔心我了,如果我死了,就不會再生病(花錢)了。」
切忌:不要把成年人的壓力傳導給孩子!
三、無視孩子的反饋信息。
比如,孩子對你講學校裡的事,而你總是在心不在焉的應付他甚至就是不理他。你固然沒打罵他。但對孩子來說,他卻仿佛身處絕境,他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
若家長長期的對孩子這樣無視,這對孩子來說沒啥好事!
四、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恨
有些家長確實有矛盾,但他們把這一切轉移到孩子身上了。即使他們不是有意識的轉移,但無形中大人之間的吵鬧會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無意義。
最後說說實踐。
小編認為相當一部分家長沒有教育孩子的水平。他們也想讓孩子比自己強,也想讓孩子出人頭地。他們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包括他們的生命,但他們確實拿不出教育孩子的本領。
所以,小編一直呼籲各地在網上搭建「三個臭皮匠」的義務教育群體。這個群體的成員主體應該是當地的學生家長。另外,裡面必須有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專家。
在教育孩子中出現問題了,大夥在群裡說說,互相支招出主意。小編感覺這比什麼理論都靠譜。即使有突發事件,做家長的來不及回家,在群裡找個最近的到家幫忙救急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