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脫出還是直腸脫垂?專家教你如何區別

2020-12-20 紅網

紅網時刻7月15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醫生,我脫肛了。」一位患者來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就診時跟醫生如此描述自己的病情,但是往往醫生得出的檢查結果並不是脫肛。患者口中的「脫肛」,顧名思義就是有東西從肛門口裡掉出來,其實大多數人講的脫肛,只是II期、III期內痔混合痔的痔核脫出。而真正的脫肛,醫學上的名字叫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乙狀結腸下段腸壁全層向下移位、脫出到肛門外的一種常見病。痔瘡則是肛墊病理性肥大下移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淤滯形成的團塊,也是一種最常見的肛門疾病,它的發病率約佔全部肛腸疾病的70%~80%。那麼如何區別是痔瘡脫出還是脫肛呢?

長沙東大肛腸醫院醫生指出,其實從痔瘡和脫肛的症狀上就很好地區別它們。痔瘡的症狀表現主要有疼痛、便血、脫肛、感染。具體來說,不同部位的痔瘡又有不同的症狀:

外痔。位於齒線以下,以疼痛、腫塊為主要症狀,肛門周圍長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皮贅。以炎性外痔多見,主要表現為肛緣皮膚皺襞突起,紅腫熱痛、水腫、充血明顯,有壓痛,排便時疼痛加重,並有少量分泌物,有的可伴有全身不適和發熱。

內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脫出為主要症狀,嚴重時會噴血、痔核脫出後不能自行還納,還有大便困難、便後擦不乾淨、有墜脹感等。

混合痔。是最複雜也是治療難度最大的一種痔瘡,兼有內痔、外痔雙重特徵,臨床以直腸黏膜及痔核脫出、便血、墜脹、疼痛、反覆感染為主要症狀。

脫肛的症狀初期常有便秘、排便無規律,總感覺直腸滿脹和排便不淨。在排便的時候有腫物脫出,但可自行縮回,不過,時間久的,在行走及用力時都能脫出,常需要送回。

1、 I度脫垂:為直腸黏膜脫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回納。

2、 II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表面為環形而有層次的黏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便後有時需用手回復。

3、 III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鬆弛無力。

長沙東大肛腸醫院提醒,根據痔瘡和脫肛的症狀不同,患者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的區分。但是出現這種病狀時,應及時去專業的肛腸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情,對症治療。

相關焦點

  • 脫肛與痔瘡的區別
    痔瘡與脫肛都是肛腸疾病的一種,因其症狀具有相似性,患者經常容易混淆,那麼,怎麼區別二者呢?深圳仁愛醫院專家為大家進行具體的介紹:痔瘡與脫肛的區別痔瘡發生在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黏膜的靜脈叢,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脫肛又稱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外,據專家介紹,根據脫肛脫出病史及其病例,脫肛可以分為三度。
  • 痔瘡脫出塞不回去怎麼辦?怎麼把痔瘡塞回去技巧
    引發痔瘡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極易誘發痔瘡,比如像飲食辛辣油膩、大便不規律、作息不規律、久站久坐等等,甚至絕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類的不良習慣,這也是痔瘡患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痔瘡的症狀同樣也特別多,比如說脫出就是一個讓人非常尷尬的症狀,如果痔瘡脫出得不到及時抑制,就很容易出現嵌頓、卡死的情況。
  • 老人10年直腸脫垂!一個咳嗽也能導致腸子脫出!痛苦難堪!
    經肛門科教授進行電子肛門鏡檢查發現直腸部位脫出12cm,肛門鬆弛特別嚴重,被確診為Ⅲ度直腸脫垂。據醫生介紹,肛門脫垂本不是這麼嚴重的疾病,像他這麼嚴重的還真不多見,醫生本著為患者擺脫痛苦的想法,儘快手術,術後患者的脫出症狀隨即消失,大便也恢復了通暢。什麼是直腸脫垂?
  • 肛門「肉球」脫出還以為是痔瘡嗎?警惕這種疾病
    是否有過排便後肛門內有腫物脫出的經歷?是否有過在咳嗽,打噴嚏,行走,站立時肛門脫出腫物的經歷?其實,這就是直腸脫垂。直腸脫垂,顧名思義就直腸掉出來了,中醫上叫脫肛,西醫上是指肛管,直腸或者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完全脫出到肛門外就叫直腸完全脫垂,黏膜脫出到肛門外就叫不完全性直腸脫垂。
  • 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治痔瘡好嗎?
    很多在門診看病的病人常常誤把痔瘡脫出當成直腸脫垂,並稱自己患了「脫肛」的毛病。武漢漢西博仕肛腸醫院表示,脫肛就是直腸脫垂,只是中醫稱為脫肛,西醫稱為直腸脫垂,稱謂不同而已。實際上,直腸脫垂與痔瘡脫出是有很大區別的。
  • 息肉與痔瘡區別
    肛門息肉和痔瘡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 痔瘡主要是由於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以及如長時間出現便秘所導致的。肛門息肉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及排便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肛門息肉和痔瘡一般都會出現有息肉狀突出。但是兩者有很多的區別。
  • 專家教你依症狀分辨痔瘡種類
    原標題:專家教你依症狀分辨痔瘡種類   專家說痔瘡的種類是有很多的,不同的痔瘡所使用的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我們首先要知道每一個痔瘡患上的症狀是什麼樣。在進行相關的治療,這樣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的有好處的,下面看看相關專家對痔瘡症狀的詳細解釋:  專家說現在患上痔瘡疾病的患者是越來的越多了,因此我們必須要清楚的知道一些有關痔瘡的知識。相關專家介紹,人體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稱為痔瘡。痔核位於肛門裡面黏膜的稱為「內痔」,位於肛門口內側附近稱為「外痔」,二者都有的稱為「混合痔」。
  • 肛門長肉疙瘩是痔瘡,腸息肉,還是大腸腫瘤?一文教快速你辨別
    所以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不是所有的肛門腫物都是痔瘡,肛門有腫物,因為病因較多,患者也很難自行分辨,在臨床上,除了痔瘡,肛乳頭瘤、腸息肉、直腸脫垂等肛腸疾病也會有肛門腫物脫出的情況,更值得警惕的是,直腸腺瘤、低位直腸惡變等肛腸惡性疾病,也會有隨便排出肛門外的情況,如果同時伴有便血和膿血便,則應該引起重視。
  • 得了痔瘡不要慌,教你輕鬆告別痔瘡
    痔瘡的早期症狀包括便血、肛門腫脹、下墜、瘙癢、疼痛等,為何大便出血?上火會大便出血,得了痔瘡也會大便出血。痔瘡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發病率高,危害大,可並發肛裂、尿失禁等症狀,影響個人形象及日常生活。痔瘡的症狀及危害有哪些,以下是詳細介紹。
  • 孕婦痔瘡脫出怎麼消腫緩解 孕婦痔瘡脫出收不回去
    痔瘡嚴重怎麼剖腹產啊孕婦在剖腹產後痔瘡容易加重,因為在腹壓增加或者排大便困難時,容易導致肛墊下移,然後脫出肛門外,會導致肛周皮下靜脈叢淤積曲張。如果脫出肛門可以還納,症狀不是特別嚴重時,我們可以進行保守治療,比如注意飲食,多食香油或者蜂蜜軟化大便,促進大便順利排出,減輕便秘,從而減緩痔瘡。其次可以肛周溫鹽水坐浴,促進肛周的血液循環,減輕痔靜脈淤積腫脹。
  • 肛腸醫生是如何診斷痔瘡的?真的一根指頭就夠了?
    肛腸醫生是如何診斷痔瘡的?真的一根指頭就夠了?大便時看到流血、滴血或者糞便中帶有血液或膿血,多數是由痔瘡引起的。因為肛裂的出血呈鮮紅色,伴有肛門劇痛,這點可與痔瘡作出鑑別。如果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大便色黑暗,那是消化道出血所致。有的患者朋友排便時有腫物脫出肛門,伴有肛門潮溼或有粘液,那多數是由內痔脫出或直腸黏膜脫出。如果肛門有腫塊,疼痛激烈,腫塊標面色暗,呈圓形,可能是患了血栓性外痔。
  • 女士抹了幾年痔瘡膏 一檢查卻發現「治」錯了
    紅網時刻3月13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患者金女士生完孩子後,肛門口就長了個肉球,金女士以為是痔瘡,所以自己買來痔瘡膏塗抹,沒想到這樣做非但沒有緩解病狀,肉球反而越長越大。近日,金女士來到了長沙東大肛腸醫院就診。 事實上,金女士肛門口脫出了一個十多釐米大小的大肉球。
  • 「菊花」經常有東西脫出?你以為就是痔瘡?需要警惕這個病
    由於沒法看到他所說的問題,我叫他到醫院來看下,結果發現是直腸脫垂!下面為大家科普下這個疾病。一、什麼是直腸脫垂?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脫出於肛門外。直腸脫垂多見於兒童及中老年女性,在兒童多是一種自限性疾病,5歲前可自愈。
  • 痔瘡千萬不能慌,預防痔瘡記住幾條,如何調理
    患了痔瘡真是「有苦說不出」,還要忌嘴痔瘡不是「瘡」!痔瘡,其實叫痣,是一坨靜脈團,因直腸與肛管相接處的靜脈叢因淤血、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痔瘡,按發生的部位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痔瘡掉出來怎麼辦痔瘡特別是內痔病情發展,出現痔核脫出。開始能自行回復,之後需用手推回。痔瘡掉出來回不去,要藉助手推回。注意不要強行推回。不要做一些劇烈運動,擦破痔核。
  • 「痔瘡」千萬不能拖!專家教你5點預防
    華聲在線4月26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琪 通訊員 楊靜 蘇芳)近日,王女士因腹瀉導致痔瘡復發,疼痛難忍,來到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肛腸科就診,專科檢查時發現痔瘡已經脫出、嵌頓,不能回納,局部已有壞死,水腫明顯,入院後在麻醉下予松解嵌頓、回納痔核以消腫止痛,病情穩定後行痔瘡微創手術
  • 大便排不出 只因直腸黏膜內脫垂堵肛門
    河南省中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席作武說:「近年來,門診上接收過不少患者,在描述症狀時說總想上廁所,但是卻拉不出來,經查都是直腸黏膜內脫垂引起的便秘。」  在肛腸科門診記者見到,1個小時內就有5位患者因排便頻繁、排便困難被診斷為直腸黏膜內脫垂,張大爺就是其中一位。  張大爺今年59歲,兩年前患了痔瘡,一直在用痔瘡膏治療,加上平時很注意作息飲食,張大爺的痔瘡很少發作。
  •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痔瘡?6大表現,把痔瘡說清楚了!
    痔瘡,雖不會危及人們的生命,但若犯了痔瘡,絕對會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而且很多人也會因為在排便時,發生痔瘡疼痛而恐懼上廁所。 痔瘡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病,但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增高,關於痔瘡的病因未完全明確。
  • 沒聽過直腸脫垂?身體出現這4個異常,肯定不好受,及時處理才行
    直腸脫垂顧名思義是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往往發生在兒童和中老年女性身上。通常兒童直腸脫垂是黏膜脫垂,5歲前就能自愈。然而成年人反覆直腸脫出,也使得陰部神經受到損傷,進而導致肛門失禁,同時也會引發多種危害,如直腸潰瘍、狹窄出血以及壞死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同樣有便血,痔瘡和腸惡變區別大!
    痔瘡在臨床上非常多見,而痔瘡典型的症狀就是便血,所以許多患者一遇到便血,往往先反應就是痔瘡。實際上,除了痔瘡以外,還有許多疾病會出現便血,比如肛裂、直腸惡變、結腸惡變、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都可以出現便血的症狀。其中尤其應引起重視的是直腸惡變,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痔瘡便血和直腸惡變便血呢?
  • 長期便血可引起貧血,這些關於痔瘡的誤區別再犯!
    痔瘡是由於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淤滯形成的團塊。造成痔瘡的主要原因是久坐、久站、久蹲、長期負重、菸酒檳榔過量,進食辛辣食物,熬夜、便秘用力排便等,從而造成直腸肛管皮膚、黏膜下靜脈回流受阻,擴張或淤血形成痔瘡。在皮膚與直腸黏膜交界處有一條鋸齒狀的環狀線,叫齒線。痔瘡根據生長在齒線位置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