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平臺文章僅供醫院內部員工學習參考,不作為對外宣傳使用,且不可作為診斷依據。
痔瘡在臨床上非常多見,而痔瘡典型的症狀就是便血,所以許多患者一遇到便血,往往先反應就是痔瘡。實際上,除了痔瘡以外,還有許多疾病會出現便血,比如肛裂、直腸惡變、結腸惡變、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都可以出現便血的症狀。其中尤其應引起重視的是直腸惡變,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痔瘡便血和直腸惡變便血呢?
區別一、顏色不同
痔瘡便血:鮮紅色痔瘡出血通常是因為排便時大便擦傷痔瘡患病處或者排便時用力導致了血管內壓力增高、痔靜脈破裂而出血,這時候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因此與糞便不相混合,沒有黏液存在,所以一般是大便表面帶血,便後手紙帶血,便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色。
腸惡變便血:暗紅色由於腸惡變位置常常高於痔瘡,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會與直腸惡變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內混雜有血液。可見腸惡變的大便帶血為陳舊性出血,因此血液顏色多見暗紅或果醬色,時間長了甚至大便內的血液變成黑色。同時由於腸惡變破壞直腸黏膜而產生黏液分泌,以及繼發局部感染流膿,所以大便本身還會帶有黏液和膿液,後者又被稱為膿血便。
區別二、血流速度不同
痔瘡便血:流血多且快痔瘡出血由於是在排便時才發生的,流血會比較多且快。
腸惡變便血:血流速度慢腸惡變出血是腫瘤本身表面破潰,所以會不斷地出血或滲血,再加上腸惡變位置比較高,因此血流速度會比較慢,流血不像痔瘡便血那樣明顯。
區別三、危害不同
痔瘡出血:貧血、感染
01 導致貧血
若長期痔瘡便血,丟去大量的鐵,使體內含鐵總量低於正常,就會引起缺鐵性貧血。患者早期可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則會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後氣促、水腫等,一些患者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易激動、興奮、煩躁等。
02 內痔脫出
之所以會大便出血,還是因為患有內痔,而內痔則會慢慢由小變大、由輕變重,如果沒有積極重視,可能會出現內痔脫出的情況, 脫出於肛門外的內痔,受到括約肌的夾持,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易形成血栓,出現痔核變硬、疼痛,當痔核脫出不能送回時,亦稱為「嵌頓痔」。
03 並發感染
內痔脫出後,形成嵌頓,極易感染,此時感染多限於肛門局部,如果強力復位,容易使感染擴散,血體上行,形成肛門靜脈菌血症甚至膿毒血症,還可導致婦科炎症等一系列疾病。
腸惡變出血:可引起惡性病變
01 血性便或便血
多系進展期直腸惡變的表現,此時,因腫塊長大,血運相對減少,故出現瘤潰破而出血,患者每日可頻繁地排出血屎,有時一次可排出20ml以上,由於排便次數增多,可使病人日夜難眠,不思飲食,病人情況很差,有時呈現惡病質狀態。
02 會陰部脹痛
隨著直腸惡變的發展,可侵及直腸周圍組織,故出現腰骶神經的刺激症狀,出現肛門部及腰骶部疼痛,這種疼痛常常呈持續性,有時疼痛非常劇烈,使病人日夜難眠,並可放射到腰背部或沿坐骨神經放射到下肢。這種疼痛多系持續性,不因排便而消失,此種情況說明腫瘤已廣泛累及盆壁組織。
03 食慾下降、消瘦、貧血
晚期腸惡變呈現持續的慢性消耗性改變,再加瘤體出血,故大多數病人貧血,有時病人呈惡液質狀態,此種情況很難治,有時候會導致更嚴重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