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江商報記者甘柳瑩 通訊員梁佩瑩
「便血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就是痔瘡嘛!」「得了痔瘡只需要調整一下生活習慣,平時注意點,上廁所時速戰速決也就沒啥了……」日常生活中,不少市民對便血的症狀存在著一些「誤解」。但在新容奇醫院肛腸專科主任吳少宏看來,出現便血時,除了可能是痔瘡「搗亂」外,還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的前兆。那麼如何區分腸癌和痔瘡?吳少宏對此進行了講解。
「我們可以從顏色、出血量和是否腹痛三個方面來對腸癌和痔瘡進行快速區分。」吳少宏說。他表示,一般來說,痔瘡患者便血為單獨出血,且為新鮮血樣;腸癌患者便血為伴大便出血,且血樣為暗紅色或黑色。
在出血量方面,腸癌患者大便帶血的症狀也與痔瘡患者不同。「痔瘡患者出血一般都在大便前或者大便後,血量並不會很多;而腸癌患者則會將大便與血混合在一切,且出血量比較高。」吳少宏說。
此外,腸癌的症狀會有比較明顯的腹痛,而痔瘡則沒有腹痛的症狀。吳少宏表示,「不管病灶在大腸的哪個部位,當發展到中晚期都會有腹痛的出現。而且直腸癌的話也會有明顯的肛門下墜的感覺。」
醫生提醒,市民一旦出現便血等症狀,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醫院就診。直腸指檢是高效的檢查之一,80%的腫瘤能夠被檢查出來。即使醫生確診為痔瘡,也需要定期體檢,警惕新發直腸癌的可能。
知多D
大腸癌早期篩查方法包括直腸指檢、大便隱血檢查和纖維結腸鏡檢查。建議市民在40歲時進行1次結腸鏡檢查,如果沒有發現異常,就可以每隔3~5年再做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是可以防範的癌症,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可以進行基因檢測來了解自身的患癌風險,通過調整飲食習慣和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早期大腸癌手術5年生存率超過90%。許多大腸癌患者發現時已到了中晚期,錯失治療良機。
預防大腸癌,該怎麼做?
1. 改進飲食習慣,注意均衡飲食,增加粗糧穀物的比例,多吃蔬果,並適量運動。
2. 防止腸道各種疾病,如腸道息肉、慢性腸炎或潰瘍性結腸炎,積極治療癌前病變。
3. 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如便血、黏液便、腹痛者;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應及時到肛腸專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