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最火的選秀節目要數《中國好聲音》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唱出驚豔四座的「好聲音」。但是,有專家說,沒有一個出色的歌者從唱歌的第一天起就擁有真正的好聲音,如果天生五音不全,這個願望還能夠實現嗎?有沒有可能通過對發聲器官的後天訓練來得到動人的歌喉呢?專家為您揭開「好聲音」的秘密。
說到好聲音,也許有人會理解成天生的好嗓子。當然,遺傳賦予的優質的生理結構讓好的聲音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沒有一個出色歌者從唱歌的第一天起就擁有真正的好聲音,好聲音是一定要通過練習才能獲得的。其實,最終站上《中國好聲音》舞臺的,大多是常年自我練習,或者接受過一定的專業訓練,甚至是已經有了一定演出經驗的人。
聲音是如何發出的
好聲音的評價屬於藝術範疇,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儘管如此,無論是外行還是內行,對於好的聲音還是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標準。
中央音樂學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韓麗豔表示,從醫學的角度,聲帶是光滑的,沒有充血、水腫,沒有任何病變,就是好嗓子。但是,先天有好的發聲器官不一定就有好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受過訓練與沒受過訓練、有樂感沒樂感、用心不用心,都關係著聲音出來的最終效果。
南京醫科大學解剖研究室教授丁炯介紹說,人體直接參與發聲活動的器官由呼吸器官、發聲振動器官、共鳴器官、語言器官與聽覺感受器官等五部分組成。呼吸器官由口、鼻、喉頭、氣管、支氣管、胸肋、肺臟、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歌唱時完全依賴這些器官進行吸入與呼出空氣的循環交替,來完成歌唱活動的全過程。肺臟是呼吸的中心,在肺臟與腹腔交會處,有一層韌性很強的隔膜,叫橫膈膜,這是極其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而發聲振動器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喉頭聲帶,沒有這一部分參與,再好的聲音也出不來。
丁炯說,喉位於頸部中央,上接咽腔,下續氣管,由5塊喉軟骨構成——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會厭軟骨和成對的杓狀軟骨。它不僅是氣體進出的門戶,也是人類發音原動力器官,成年男性的喉長約4.4釐米,女性長約3.6釐米。
5塊軟骨是喉的支架,就相當於身體的骨骼系統,只不過這個骨骼是「軟骨」,在支架上,還有關節和肌肉,而軟骨主要靠關節相連,運動則是靠肌肉帶動。
雖然有5塊喉軟骨,但其實和聲音相關的,大體是甲狀軟骨和杓狀軟骨。每條聲帶的前端附著於甲狀軟骨,後端分別連著兩側的杓狀軟骨。「就像小提琴,聲帶就好比小提琴上的弦,而這根弦兩端固定的地方就是甲狀軟骨和杓狀軟骨。」韓麗豔說。
甲狀軟骨和杓狀軟骨是可以活動的:呼吸時分開聲帶,發聲時則使聲帶閉合,並拉緊它們。聲帶是一個彈性結構,通過周圍喉肌和喉軟骨的協同牽拉作用,可延長約50%。
「聲音的大小和音調的高低其實就和這兩塊軟骨相關,發聲時,聲帶這根弦拉得是鬆弛還是緊繃,決定了音調的高低;而兩塊軟骨的距離,則決定了聲音的大小。」丁炯說,人們之所以可以聽到很有質感的聲音,是因為聲音發出後,還要產生共鳴。歌聲共鳴器官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與各竇組成。其中胸腔、鼻腔屬於不可調節的固定共鳴腔;而喉腔、咽腔與口腔屬於可調節的可變共鳴腔。歌唱時,聲帶所產生的震波,一部分順喉室、咽腔、口腔、鼻腔、頭腔各竇去形成共鳴,而另一部分則順氣管到支氣管(胸腔)去形成共鳴。
聲音是如何分好壞的
正是靠這些器官的緊密配合,聲音才得以發出,但是我們聽到每個人的聲音卻千差萬別,有的好聽,有的不好聽,這就不光是生理結構的問題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發聲的原理。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音樂教師陳家蘭在聲樂方面已經有32年的教學經驗。她介紹,歌聲可以分為物理屬性與心理屬性。聲樂學上認為,物體振動具有三種物理屬性,即頻率、振幅和振動成分。由此對應在聽覺感受上,也產生三種心理屬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色。
歌聲的振動頻率即聲帶每秒鐘振動的次數。一般而言,在產生振動時,聲帶形狀越長、越厚、越鬆弛,聲帶振動的次數就越少,發出的聲音越低沉;聲帶形狀越短、越薄、緊張度越強,則聲帶振動次數越多,發出的聲音越尖銳。比如女性的聲帶比男性的聲帶更短、更窄、更薄,因而音區比男性天生高一個八度。
音量主要取決於聲帶振動的振幅。強音量是聲帶作較大幅度、較寬振動的結果,而弱音量則是聲帶作較小幅度、較窄振動的結果。一般而言,平時說話時,聲門下的氣壓在呼氣時在667pa左右,而歌唱發聲時則迅速增至5.3kpa-6.7kpa左右。因此,聲門下氣壓大,聲帶振幅大,聲音就響亮。
陳家蘭說,音色因人而異,而對於同一個人來說,音色可以算是固有屬性,較難改變。「音色主要和聲帶以及發聲方式相關。」發聲方式主要是後天的一些訓練,因此,說話聲音動聽與否,有時不純粹是天生的。
「出生在演員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會得到正確的發聲訓練;而從小生活在有濃重方言家庭的孩子,不僅得不到正確的發聲訓練,如果再喜歡大喊大叫,聲帶可能會有小結,聽起來嘶啞,那整個人說起話來就難聽了。」陳家蘭說。
科學方法助力好聲音
雖然人的聲帶天生是有區別的,聲帶的厚薄造成了音色的不同。但不同的發聲方法,也會導致聲音的區別。比如學唱歌、學播音的,說話的聲音就會和普通人有很大區別。另外,有些人雖然嗓子天生不錯,但因為不好的發聲習慣,比如噎著嗓子說話,聲音也就不那麼好聽。
陳家蘭認為,如果聲帶上沒有什麼特別的病變的話,經過後天的練習,資質平庸的人也能唱出「天籟之音」。這種練習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1.學著「聞花香」,練習胸腹式呼吸方法。2.不斷練耳、試唱,練出「音樂的耳朵」。
在陳家蘭看來,學唱歌,第一要務是學呼吸。
平常人說話,主要是口腔產生共鳴,但因為嘴巴張開不大,空間不夠,因此聲音不嘹亮、空曠。對於歌唱家、播音員、配音演員來說,他們的聲音之所以「好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胸腹式的科學呼吸方式。什麼是胸腹式呼吸?陳家蘭解釋,進行胸腹式呼吸時,就好比一個人正在聞花香,在吸入空氣的同時,腰也隨之擴張、膨脹起來,人們此時會發現,腰帶緊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保持住呼吸,腰間也保持膨脹,然後慢慢吐氣,不要一下子洩氣;等一句唱完,再將這個過程重複,唱下一句。
在這個過程中,唱歌的人會感覺到,身體裡的氣息像拉彈簧一樣分為兩邊,一邊的氣被提起,一邊的氣「沉丹田」。在氣往下沉的同時,人們應將一般總是耷拉著的軟顎(口腔上方,硬顎與扁桃體之間的部位)提起、舌根放下,讓更多的氣被放出來。氣息衝擊聲帶,發出來聲音就會變得圓潤好聽。
陳家蘭指出,唱歌時,特別是美聲、民族唱法,用氣顯得非常重要。而除了使用胸腹式的科學發聲方法,帕瓦羅蒂、彭麗媛這樣的知名歌手之所以能飆出如此高音,還在於他們胸腔、口腔,甚至頭腔產生共鳴。
電影演員讀臺詞時,主要是胸腔、口腔產生共鳴,而歌唱家唱到高音,還會在頭腔產生共鳴。此時聲音越高,氣就越往下沉,用的氣也就越多。
學會了如何呼吸,還得練習如何快吸快吐、慢吸慢吐、快吸慢吐、慢吸快吐。將這些練熟,人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歌聲已經與之前產生了很大的區別。
五音不全是耳朵的問題
韓麗豔說,有的人嗓音條件不錯,但「五音不全」,發出的音總是不準,「其實,這並不是嗓子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聽不出音高。」在很多時候,如果將同一首歌聽上十幾遍,大部分人就基本會唱。可有的人唱得準,有的人就「根本不在調上」,根本原因在於,後者的聽覺「有問題」——耳朵聽進去後,自己想像出一種音高加以模仿,可因為開始就聽得不對,因此模仿出來的也是錯的。聲樂老師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沒有音樂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準不行。
不過,哪怕就是這種情況,後天也可以糾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停地聽,一句一句跟著重複。一邊進行不斷練耳、試唱的訓練,一邊自己琢磨著聲音是對還是錯,音準的問題便可以慢慢得到修正。
陳家蘭建議,如果普通人想自己練習唱歌,必須首先學會呼吸,「聞」進來後,開始發聲,同時注意保護嗓子,如果發現嗓子疼痛,說明發聲方法可能不對;其次是經常聽歌、模仿,一句句地琢磨聲音對還是錯,並注意音準、節奏;最後還要關注吐字,口腔打開、字正腔圓地進行歌唱。在這樣經常性的訓練下,普通人一般半年就能見到成效;在老師指導和帶領下,三至四年便可以達到進行小範圍演出的水平。
「除了天生的聲帶損傷,一般人的聲帶不會有太大問題,只會存在差異,因此,後天的努力是可以唱出令人驚豔的『好聲音』的。」陳家蘭說。此外她也提醒家長,如果在嬰兒階段,孩子哭的時候聲音太高、時間太久,可能會造成聲帶損傷;而小朋友平時亂喊亂叫,也可能會「叫壞了嗓子」,使得聲帶發生病變。如此一來,後天則不太容易修復,孩子的一副好嗓子,將來可能就一直沙啞下去了。(綜合《現代快報》、《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