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閱讀是閱讀能力的一種體現,許多家長總會很驚訝,「明明是同樣的學習休息時間,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會有不可思議的閱讀量呢?」
其實,閱讀量的多少除了孩子閱讀意識強之外,更與孩子平時的閱讀習慣、技巧息息相關。
技巧 1. 安排固定時間伴讀
家長可以和孩子商定,每天固定一段全家閱讀的時間,非緊急情況不要更改。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讀書。
不要小瞧這個時間,家庭氛圍對孩子的薰陶非常重要,這個階段就是在陪孩子養成閱讀習慣。
另外,雖然是一起共讀,但請家長不要打斷孩子的閱讀,讓孩子在最輕鬆的狀態下讀書。
如果想提醒孩子注意坐姿呀、調整好眼睛和書的距離呀、不要咬指甲呀等等,最好等閱讀結束,再給孩子建議。
技巧 2. 廣泛閱讀,增加閱讀興趣
曾經看到一個問題:「閱讀能力差是什麼體驗?」最戳心的回答是:「考試連題目都讀不懂!」
每個字都認識,組合到一起腦子就一片空白——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在考場上,那就太可怕了。
要避免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就是拓寬閱讀領域。
閱讀多種文本,如文學、科學、歷史等等。這不僅僅能鍛鍊孩子的閱讀能力,也能增加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還充實了他們的知識儲備。
這樣,在未來遇到專業知識時,閱讀才不至於成為孩子的障礙。
技巧 3. 持續運動讓閱讀更專注
關於這一點,或許有的家長會說,在孩子瘋跑瘋玩後怎麼可能讓他們長達一段時間聚精會神的看書,這太難了,不可能!
其實孩子做了一天的運動,雖然身體疲憊,然而持續性的運動會讓大腦異常清醒、敏銳,這時候讀書會更好吸收文字上的營養。
但秘訣就是——一定要讓他充分地進行「體力運動」,不要再給他安排長時間密集的「腦力活動」!
會玩才能會學,有時候我們就需要給孩子做減法,可以說,運動時間不足的孩子,專注力也不會很強。
技巧4. 有效的「三次閱讀法」
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三次閱讀」在語文課,尤其是小學語文課中常被使用,在課外閱讀中卻很少用。
所謂三次閱讀,就是指一篇作品的閱讀要有三個層次的要求,也就是回答三個層次的問題。
第一遍閱讀後,回答文本說了什麼、故事的主題是什麼、文本裡的人物有什麼特點、做了什麼等問題。
第二遍閱讀要理解一些疑難詞彙在文中的意義,明白誰是故事的敘述者,文中某個部分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第三遍閱讀要掌握文本是如何組織和形成的。
這就可以很好地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閱讀基本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聯繫到的其他方面,這樣也就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在當下這個閱讀為王的時代,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發展有密切的聯繫,孩子的閱讀量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習成績甚至是「三觀」的樹立。
快用上面這些方法,陪伴孩子一起閱讀,幫孩子們真正學會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