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無效閱讀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讀什麼,孩子閱讀要重視什麼呢?引導孩子閱讀,不在於數量多少,而在於是否掌握了高質量閱讀技巧。
科學研究發現,0-6歲是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發展最佳啟蒙時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這種學習能力絕大部分卻是依靠另一種能力發展培養出來的,那就是「閱讀能力」。
睿睿媽在小區育兒群裡說:「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女兒閱讀速度非常快,問題是讀完書之後,卻說不出自己讀過什麼,問她書裡的問題,她一般都會說『不懂』、『不知道』,這樣的閱讀,根本就是無效閱讀,除了浪費寶貴時間,對孩子就沒什麼好處。「
琪琪媽回覆說:「這可能和我們總是習慣給孩子灌輸知識有關,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很多父母就已經在孩子的耳邊念叨各種各樣的詩詞歌賦,想當然的認為孩子接受教育比別的孩子早,能夠提前進入一個學習的環境。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孩子入學。」
菁菁媽回覆說:「孩子的閱讀能力,需要兩種條件才能發展起來:第一是持續閱讀,即閱讀習慣的培養,每天都固定閱讀時間,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喜歡就讀,不喜歡就不讀,這樣不會有好習慣的養成;第二是閱讀量的累計,一般低齡孩子一年的閱讀量要達到50到100萬字才能使閱讀能力萌芽!,父母更多會考慮的是孩子的量,然而孩子做到這兩點只是有了閱讀的基礎。真正的閱讀是幫助孩子建構思維並且能表達出來,讓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能夠尊重別人的觀點。閱讀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孩子是否掌握了閱讀技巧。父母引導孩子閱讀,需要消滅「無效閱讀」,掌握高質量閱讀技巧,讓孩子從此遠離無效閱讀。」
對於低齡孩子,無效閱讀最大的根源是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沒興趣的根源是孩子沒有積累足夠多的文字。這可以通過父母在詢問孩子讀過書的一些大致內容時,幾乎所有的孩子只能夠說出的是其中的零星片段,而無法說出完整的文章大意看出來。讓孩子過早地通過閱讀圖書來識字,只會消磨孩子對書的新鮮感、好奇心。
我們常常關注讀什麼書,卻容易忽視怎麼讀。——朱永新
父母往往注重孩子的閱讀速度和效率,幾乎95%以上的父母都會給孩子讀經典、名著或者是一些名家名作,或者是增進孩子某種能力的書籍。父母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選品上,卻忽視了有效閱讀才是孩子未來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閱讀技巧。
「高質量有效閱讀」,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在閱讀中慢讀、精讀,要在閱讀之後,基於文章內容產生自己獨特的感悟,真正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情感主題、人物性格等。很多父母常有疑問:孩子讀了一堆書,讀得也仔細,但理解能力還是不強。和那些閱讀能力強的孩子比較可以發現,閱讀能力強的那些孩子是父母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父母一直注重培養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培養孩子邊讀邊產生自己的想法。反觀另一些孩子,只讀不思考,理解力也得不到鍛鍊和提升,何談有效閱讀。
父母在孩子早期閱讀習慣建立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分步驟地引導孩子邊讀邊留意細節。讀完一本書,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對書中人物、細節的看法,結合孩子日常生活所見所聞,比對相似經驗,情感體會等。低齡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加上對生活經驗記憶不會特別深刻,父母可以先給孩子做一個示範,從思維和語言方向引導。
正確引導孩子的閱讀聯想。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或許對圖書或繪本中的某個可愛的卡通圖案突然有了興趣,想把描摹下來,據為己有。或許在閱讀瞬間領悟到燕子雨後低飛的原因,自己想要畫幅雨中春景圖。或許讀書意猶未盡,想要自己給故事編一個後傳。這些都是「閱讀聯想」,是孩子興趣所在,孩子們會寫的字十分有限,畫畫很自然地成了他們表達「閱讀聯想」的最好方式。
父母善用道具引導孩子學習,比如外語學習必須要學用道具。對孩子來說道具就像玩具,父母在親子閱讀時可以將故事道具放在繪本旁邊,吸引孩子參與進來。但是,道具不宜過多,否則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道具上,忽視了繪本內容。
和孩子一起製作讀書思維導圖,把重要的內容畫出來,圖片比文字更形象,可以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加深閱讀記憶。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個專用本子和水彩筆,每次讀書的時候都用。
結語:引導孩子閱讀不止於讀書,真正的高效都在閱讀之外。書需要一本一本的讀,認知才能一點點提升改變,隨之行動一步步跟上來,孩子從此遠離無效閱讀,開啟高效人生。
——END
我是為娃學畫,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好似一張白紙,一方未開墾的沃土,父母唯有勤練「畫功」,才能為娃畫出一條人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