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妍嬌 編輯| 桃子
明明是最該幻想的年紀,孩子卻在死記硬背,有多少天才作家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裡!
前段時間,寧波一位小學生的作文在微博上火了好一陣子。事情的起因是,寧波華天小學的王悅微老師」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寧波華天小學王老師的新浪微博截圖
這其實是一篇學生寒假作文的片段,而它的原作者是華天小學602班的學生邵梓淇。一位六年級的孩子,竟有如此縝密的邏輯,很多網友直呼「要逆天」,還有網友稱其為「神邏輯」,有種看三體小說的直視感。
還有網友驚嘆:「現在的小孩子都這麼厲害嗎?不禁拷問自己六年級時在幹什麼。」
好嘛,又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典型!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寫出精妙絕倫的作文,甚至近兩年的高考滿分選手,一個個穿越到古代玩起了文言文,而自己家的孩子硬是坐在書桌前幾個小時也憋不出幾個字來呢?
因為那些能寫出滿分作文、出口成章,並且從小熱愛寫作的孩子,根本就不是用你那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啊!
說到培養天才小作家,上海作家葉開可以說是很有發言權了。他是頂尖文學雜誌《收穫》的編輯部主任,9年前,因女兒的教育問題,他寫下一本《對抗語文》,成為跨界語文的教育學者。
一直在紙稿上與文字搏殺的葉開,之所以將刀筆揮向語文教育,既是公怨,也是「私仇」,背後的直接原因就是眼瞅著女兒在學校被灌輸語文「垃圾」。他實在氣不過。
這是我第一次聽人用如此犀利的字眼來形容我們的語文教育,但卻莫名地對這種「語文之痛」感同身受。作為一個至今還對「背誦全文「四個字存有陰影的文字工作者,記憶裡的中學語文課實在可以稱得上是乏善可陳了。
因此,我尤其地羨慕葉開的女兒喬喬,父親對她的「教育實驗「無疑是成功的,總結四個字就是:自由生長。
喬喬從沒上過輔導班,卻擁有強大的中英文寫作功底,曾寫過不少精彩的作品,且閱讀量驚人。而且,葉開對喬喬的未來也不太悲觀,相比於那些只會死讀書的孩子,有閱讀和寫作兩樣傍身的孩子,競爭力一定不會太弱。
除了自己的孩子,葉開的「野心「還不止於此,在網際網路在線平臺上,他先後在上千名3-7年級的學生身上,開展體制框架之外的寫作教學實驗。而在他看來,在每個課堂裡,都有他十分看好的未來作家苗子。
「前段時間不是流行過一陣『佛系育兒嗎』」,葉開說,「家長把孩子送到我這來上寫作課,恐怕課外班就得少報了。」因為寫作這件事,一旦孩子投入進去了,還真挺費時間的。他現在的這幫小學員們,動輒就交給他萬字長文,搞得作為審稿專業戶的資深編輯葉開,有時候也有點壓力山大。
咦?不都說中國孩子天生沒有想像力、讀書太少、訓練不夠嘛?這不科學啊。問題的根源大概出在下面的七宗罪上。
一宗罪:無效閱讀
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這樣一件事:不閱讀的孩子肯定寫不好作文。但在葉開看來,閱讀也分有效閱讀和無效閱讀。可悲的是,今天孩子的閱讀大多數其實是無效閱讀。你想嘛,如果讓所有的孩子都去讀同一本書,不管他們喜不喜歡,那孩子究竟能讀進去多少呢?所以葉開很反對盲目追求速度和數量的閱讀,因為讀再多也是白搭。
反過來,有效閱讀就是在自己某個人生階段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本核心書籍,甚至你會反覆去讀它,讀很多遍,並與自己的生命緊緊結合在一起。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很愛讀《哈利波特》,那就以它作為基礎母本,延伸拓展到其他相關書籍和知識內容,比如國外的有《魔戒》《納尼亞傳奇》《希臘羅馬神話》等,中國也有《西遊記》《聊齋志異》《封神演義》《搜神記》等諸多的神怪故事,從中外神話的角度切入,融匯各種神話、魔幻、玄幻類的文學作品,進行交叉對比,從而加深理解、拓展想像、提升創作能力。
這就是葉開所說的「深閱讀」或者說「主題式的系統閱讀」,把一個領域的內容都讀懂、打通,讓孩子成為那個領域的小專家,你還會發愁他沒東西寫嗎?
二宗罪:對「經典」的定義太狹隘
沒錯,閱讀很重要。但應該讀什麼比較好呢?懶人版的回答是:讀經典總是不會出錯的。然而,葉開的觀點是,我們對經典的定義太狹隘,也太呆板了。
如果說四大名著是經典的話,那《哈利波特》也是經典啊,它是流行中的經典。又好比女兒喬喬小時候推薦給葉開讀的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偵探小說系列,也是經典。最忌諱的是,按照語文教材的標準來理解經典。因為等長大以後,我們往往會發現,語文課本恰恰是古今中外名家們最無趣的作品合集。
不僅如此,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還充滿著「假冒偽劣」,由於字數限制,好好的一部作品,硬是被壓縮,甚至篡改。「這就好比你點了一盤松鼠鱖魚,老闆給你上了一盤魚骨頭,還要求你帶著微笑吃完,這不是耍流氓嗎?」
另外,還有不少人痴迷於開書單,列一大堆所謂的「必讀書目」,葉開就第一個反對,因為在他看來,世上沒有任何一本書是真正必讀的,「不讀四大名著也死不了。」
三宗罪:過分迷戀繪本
這個觀點還是挺讓我耳目一新的,畢竟近些年繪本大熱,相比我那個時代的「連環畫」、「小人書」,現在的繪本可謂是鳥槍換炮,既精美又富有教育意義,頗受年輕父母推崇。
但在葉開看來,一本書真正的核心推動力是故事,如果孩子只是看圖,就會喪失對故事本身的理解力和思維的訓練,他更主張孩子儘早地進入文字閱讀。
四宗罪:打擊虛構作品
說到這一點,葉開的吐槽攻勢尤為猛烈。12歲以前的孩子,處在一個非常敏銳的幻想期,特別愛幻想,也不懂得清晰地區分現實和虛構。當孩子開展天真爛漫的想像時,我們的教育恰恰是狠狠地打了孩子一巴掌,冷冷地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假的。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小小年紀就能讀一點哲學,懂一點邏輯思辨。但這其實根本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該幹的事兒。
「邏輯能力隨時都可以訓練,但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不可逆的,消失就消失了。孩子是什麼年齡,就應該讀適合他這個年齡讀的書。」
不僅是讀,我們的教育也不鼓勵寫虛構的作文,仿佛那些天賦異稟的小說家都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似的。「小學初中的孩子,就應該拓展他的想像力、創造力,等到高年級再去寫議論文、說明文,訓練思辨能力。這才是有效的中文母語教育。」
五宗罪:中心思想+好詞好句=爛作文標配
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還有沒有這個困擾:閱讀理解必答的一道題就是,請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無獨有偶,我們的寫作也要有中心思想。但葉開說,沒有孩子會對這樣的寫作感興趣。
另外,好詞好句也是繞不過去的坎。女兒喬喬小學時的作文評語裡總少不了一句:再多用些好詞好句。對此,葉開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寫作最重要是「準確、自然」四字,準確要求用詞精準到位,自然要求真誠地流露內心,而這一點很多專業作家未能做到,尤其是一些兒童文學作家「裝嫩」式寫作,虛情假意的,令人倒胃口。
六宗罪:天馬行空也要「存在即合理」
葉開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文題都很有意思,比如有一次上課的主題叫做「當哈利波特遇上西遊記」,哈利波特的故事是從魔法學校開啟的,而孫悟空一開始也去了菩提老祖那兒修行,兩部作品都談到了「上學」這個概念,於是葉開就讓孩子寫一寫他們理想中的上學是怎樣的。
小朋友的思路天馬行空,葉開很是鼓勵。但同時,他也緊抓一條,那就是存在即合理。比如孩子不能寫「我嗖的一下就到了魔法學院」,可以寫坐飛機、乘火箭,哪怕是駕著筋鬥雲都行,但一定要有一個合理化的解釋。
「沒有寫作經驗的孩子,往往寫著寫著就把人物寫丟了。但從邏輯上講,任何一個人物出現了就要有結果。」這也是寫作嚴謹性的一種體現。
七宗罪:孩子死記硬背的都是能百度到的知識
莊子他老人家有句經典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是無法窮盡的,換句話說,如果你想把這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記到腦子裡,也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也完全沒必要,因為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只要滑鼠輕輕有點,你想要的知識就會立馬蹦出來。
那麼我們該教給孩子什麼呢?葉開把知識分成兩種,一種是預存儲知識,還有一種叫即需即學知識。
前者是我們要給孩子打好的底層基礎,在這個時代,閱讀和寫作就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就像windows的作業系統一樣,它是建構所有文明的基石。
而後者則是那些非專業領域的知識,也不用專門去研究,只要在需要的時候,馬上去學習調用就好。葉開常說「寫作虹吸知識」。寫作時,如若發現自己的儲備不夠,就返回去找資料,閱讀,思考,整合,再提煉。待文章寫完之後,對某個問題的認識,已經超越了之前的自己了。
每個人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今日更沒有必要去死記硬背一些諸如:李白是哪一年出生的?哪一年死去的?這類的死知識,還不如把時間留給閱讀、寫作這樣的基本功。
明明是應該幻想的年紀,我們的孩子卻在死記硬背,有多少天才作家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裡!真心慶幸還有葉開這樣的老師,還孩子一片「自由生長」的空間。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大秦網的觀點和立場。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