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篇關於聽書類APP的軟文。
開頭是這麼寫的:
於是,作者就開始坑這位「閨蜜」了:
首先,我並不認為這位作者自己有一個上小學的孩子,為什麼呢?
因為,小學二年級並沒有到成績分水嶺,一個班90%的學生成績都在優秀,也就是85分以上,而餘下的10%的孩子成績集中在85到80分,這是一個正常水平,如果這位閨蜜的孩子小學二年級成績就已經是60——70分這樣的水平,聽書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其次,在碎片化時間聽書,這個概念是不錯,我們不也是如此嗎?每天吃飯、散步的時候插個耳機,聽一些我們平時沒時間看或者實在看不下去的書。
但是,對於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碎片時間聽書,實際上很容易養成精力不集中的壞習慣。再功利一點說,聽書對孩子的識字量沒有提升,完全達不到小學生閱讀要求。
最後,聽書是一種很「懶」的行為,聽書聽習慣了,她就不會再去想看書。這種顯現就好比我們現在更喜歡刷抖音而不是抱著本書一樣,她習慣性的去聽,而不是去看,照此下去,這孩子要朝著不及格的方向大步邁進啊!
聽書解放的是大腦,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是在睡前聽書,這也是很正確的。睡前聽書是為了促進小朋友儘快的進入夢鄉,家長給定時,睡前半小時一小時聽一本書,聽著聽著,孩子睡著了。
但是,要注意哦,你如果想要孩子通過聽書來提高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甚至是數學應用題的理解能力,我勸你是想也別想。
小學生每一個學期都有閱讀任務,比如,每個學期語文老師都會推薦四到六本好書,讓孩子在每天完成作業之後至少閱讀20分鐘,甚至寒暑假學校發的通知上都明確要求孩子根據年級不同,必須閱讀20——40分鐘。
注意是閱讀,不是聽書。
為什麼學校提倡的是閱讀?因為,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於小學生而言,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一個在拓展詞彙量的過程。
而聽書就不一樣了,聽書實際上是朗誦者已經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抑揚頓挫的語調已經把書裡的輕重分化,你不需要思考,因為聽書是別人掰開揉碎之後直接給你。
舉個例子,閱讀更像是我們自己吃飯,每一口飯、每一口菜都要自己嚼碎,品嘗中發現自己愛吃的、不愛吃的;聽書,更像是我們輸液,我們只需要躺在或坐在一邊,插上針管就不用管了,等到快輸完的時候再換一瓶。
所以,你會對你吃過的每一個菜都有印象,不管它是酸甜苦辣,你都記憶深刻;但你不會對你輸過的每一瓶液有任何印象,如果不是護士告訴你,這是頭孢、這是阿奇黴素,你都不知道自己輸的是什麼。
言歸正傳,聽書類APP絕對不會讓孩子在閱讀理解、寫作上有多大的提高,這是一定要清楚的事實。
其實,大部分家長都明白,聽書永遠替代不了閱讀。
但也有一部分家長會聽從某位「閨蜜」的提議,覺得閱讀本身就是獲取知識,而聽書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獲取知識,實際上,兩者是途徑不同效果相同的。
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閱讀的許多價值是聽書不能達到的,比如,美育、多元的價值觀,對外界的認知,對文字的感受等等,是無法通過聽書達到。
我家大寶從小就聽書,用的是喜馬拉雅,每天晚上必聽西遊記,然後平時也會聽一些很有趣的書。甚至她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天吃飯、睡覺的時候都在聽書,我選擇讓她聽書的原因就是她聽書總要比看動畫片好。
所以,從碎片化時間聽書發展到寫完家庭作業就聽書,因為聽書只需要把IPAD打開就可以了,因此大寶一邊看一邊做手工,或是畫畫。但反映到學習上,其實一點沒有提高。
按照那篇文章的提議我是不是該加大聽書力度呢?
並沒有,我不僅沒有加大聽書力度,反而是除了睡前半個小時,其他時間都不再允許她聽書。因為聽書,不只是讓她不會讀書,而是讓她做事時更加精力不集中。
從三年級開始,每天半小時閱讀,經過一年的閱讀,她大概能夠一星期到十天之內閱讀完一本。除了語文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我們也給她買了一些兒童文學類的書,在閱讀過程中,她慢慢愛上閱讀,最明顯的就是作文成績的提高。
實際上,閱讀是一個立體的、綜合化的過程,家長只有參與其中才能領略美妙之處,家長的成長才能帶動孩子的成長。
說句良心話,大寶小時候完全靠聽書,而到了小寶,現在每天晚上我都會給他講書,跟他一起讀書讀半個小時,因為我意識到聽書與閱讀的不同。
閱讀對於孩子和家長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間會有交互,父母的教養、價值觀等方面都會傳遞給孩子,根據孩子的反應隨時進行調整,從而參與進來更懂孩子,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那麼,聽書類APP要不要呢?
要啊,因為我們還是需要在碎片化時間聽一聽書,比如,我實在讀不下去的書,可能我就會選擇聽書來完成。
但是,對於孩子,聽書,真的不重要。
而且,想要你的孩子能夠提高閱讀能力、提升作文水平,記住,一定是要督促她自主閱讀,或者是陪伴她一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