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閱讀」的時代來了? 調查顯示去年全國近三成人選擇聽書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去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之外,我國也有近三成人有聽書習慣,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聽書主流選擇。隨著市場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泛閱讀」方式,聽書的人也越來越多。專家認為,這背後有諸多因素驅動,但也需正視現有問題,把好質量和版權保護關。

插圖 宋溪

聽者

好在省眼省時省事 差在難專注難深入

「我最早聽書是從調頻節目就開始了,後來隨著前幾年知識付費的興起,也購買了一些聽書節目。」上班族鍾燕對聽書很是痴迷,她坦言聽書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

在鍾燕眼中,聽書和傳統紙質閱讀還是有不小區別。「不再用帶很厚的一本書,也幾乎不費眼睛,插個耳機就行。」鍾燕說,平時自己一般會在上班路上、開車和睡覺前聽書。「除了增長知識,還有一種陪伴感。尤其是無聊的時候,開一個有聲書,感覺旁邊是有人的。」

聽書三年多以來,鍾燕已經聽過《紅樓夢》等「大部頭」著作。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某平臺上講授的《古典藝術學習書單》,「坦白說這類的書,如果直接看,我是看不下去的。而講課的老師講得有技巧。會講希臘人的一些故事,歐洲王朝的起落等,挺有意思的。」

當然,鍾燕也覺得聽書會有一些缺點。「比如,不如讀紙質書那樣有儀式感和自律感,不會定聽書計劃。同時,不能像看書那樣仔細思考和反覆閱讀,感覺比較發散,容易錯過一些內容。」即使聽書有缺點,但直到現在鍾燕只要一有閒暇,還是會選擇聽書,「主要是方便。早高峰誰會拿本書來看呢?但是可以聽啊。這樣一來,我接觸書的頻率反而會高一些。」

小學生強強也是聽書的受益者。「我很喜歡讀書,但我對讀書的喜愛是從聽書開始的。」強強說,兩年前,媽媽在上下學路上給他播放某文學微課,聲音那頭講課的風格和技巧吸引了他。《莎翁經典》、《天龍八部》……後來,強強又聽了一些科幻小說,慢慢覺得聽著不過癮,就主動去圖書館借出小說來讀。「我發現,讀原著其實比聽原著讓我感受到更多生動的細節。」

之所以要給強強聽書,強強媽說出了幾點原因。「現在一些聽書的軟體,包括公號,推出的內容和服務不錯;同時,聽書相對不是很累眼睛;第三點原因是孩子還小,『大部頭』往往讀不下去,這種專門針對小朋友的聽書,就像講故事,很吸引人。」

與強強媽的觀點相反,家長李嬌認為,不應過早地給孩子聽書。「雖然現在聽書已經很流行了,但是家長如果動不動就給孩子聽書,是否會對小孩的聽力造成影響呢?」李嬌透露,自己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給孩子聽書,可是效果並不樂觀。「反正我的小孩沒有多少耐心聽書,她好像更喜歡紙書。而且我發現有些孩子並沒有因為聽書而愛上了讀書,反而有點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了。」

市場

用戶高收入年輕化,兒童聽書率漲幅大

那麼,我國聽書市場的規模如何、哪些類別的書籍最受歡迎、用戶又有什麼特徵呢?

從聽眾規模和聽書行為來看,我國聽書市場體量已經彰顯出優勢。記者從喜馬拉雅和蜻蜓FM分別了解到,兩家平臺目前各擁有激活用戶5.3億和4.5億。用戶聽書的行為也很活躍,僅在喜馬拉雅,活躍用戶日均收聽時長147分鐘,其中收聽的尖峰時段集中在每天20點至23點之間。

而在所聽內容上,有聲書業務是各有聲平臺的一大熱門內容,且懸疑、言情、玄幻、歷史、軍事等題材的書籍大受歡迎。喜馬拉雅相關負責人介紹,有聲書是平臺上線最早的頻道,也是目前平臺上最熱門的收聽品類之一。平臺上熱門有聲書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0億次。而截至2019年1月,蜻蜓FM有聲書總量達到1萬多部。「有聲書是平臺付費音頻中復購率最高的一個類別,達到80%。有聲小說『收聽之王』《盜墓筆記》累計播放量已超80億次。」

從用戶畫像的特徵來說,高收入、年輕化是顯著特點。尼爾森《2019網絡音頻節目用戶研究報告》顯示,網絡聽眾年齡結構以10至59歲為主,其中20至29歲聽眾佔比最高,超過38%。這一點得到了相關平臺的印證。蜻蜓FM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年輕化,用戶還呈現出高知化、高質化、白領化趨勢,目前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聽眾佔比超過了六成。而企業白領、上班族與自由職業者、個體戶是聽眾的核心組成部分,企業管理者佔比達到12.39%,公務人員佔比超過7%。

除此之外,「00後」聽書尤其是兒童聽書也成為一個新現象。在喜馬拉雅上,「00後」等13-18歲的用戶群體,購買力十分旺盛。據介紹,相比於2017年,這部分群體在2018年的成交金額增長了330%。而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則顯示,在各群體中,尤以0-8周歲兒童聽書率的漲幅最為醒目——從2017年的20.7%到2018年的26.8%,6.1個百分點的提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

具體到市場上的兒童有聲閱讀,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兒童最常聽的內容就是「少兒故事」和「詩歌朗誦」。其中,九成以上的聽書兒童每周至少聽一次書,其中三成以上每天都會聽書。不止如此,家長也願意支持兒童聽書,並為其付費。從有聲閱讀付費情況看,2018年有四成以上聽書兒童家長給孩子聽書付過費,平均一年給孩子在聽書上花費33.43元。

正說

諸多因素驅動流行,要「做專」而不要「做亂」

「聽書的發展和流行,除了聽眾(讀者)的因素之外,還有幾個主要推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說。從技術的層面來講,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應用,是最主要的「閱讀」終端;網絡的發展特別是4G的普及,也使得數據下載和內容播放非常迅速。

此外,內容製作與生產達到較高水平,也是聽書流行的一個驅動力。「比如,大型出版單位和集團加大了投入。諸如文化類、兒童類出版社等,將聽書作為了新的業務增長點。而各種聽書平臺的崛起和文化、技術公司的加工等,形成了合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做聽書的平臺有二三百家,知名的就有幾十家。包括一些知名播音員、閱讀推廣人的參與等,共同發力培育了聽書市場和人群,產業做得比較大。」

魏玉山認為,雖然聽書行業發展態勢良好,但在當下也顯現出一些問題。「我自己每天也會在App上聽書一小時以上。但從內容上來講,一些書的播音質量不高。讀一些錯字白字,播音者自身文化素養需要提升;同時,有些書是機器播的,聽來語感不暢,缺乏感情。聲音要有美感,要能達到藝術的想像。這對如何理解作品、發揮聲音產品的優勢很重要。」魏玉山同時指出,有些聽書平臺做得太雜太亂,各種主播上陣,有變成直播平臺,甚至社交平臺的傾向,平臺需要進行專業化提升。」除此之外,魏玉山還特別提及版權保護的問題。「有一些書的授權沒有完全解決,聽書領域目前不完全授權或者沒有授權的書籍還不少,因此版權保護也需加強。」

魏玉山建議,聽書行業要想走得更快更遠,未來主要應當在內容和平臺定位上努力。「最關鍵的一點,是相關各方要把好內容關口,把更適合語言和聲音表達、更容易理解的作品選擇和提供出來。」魏玉山說,邏輯性強的、語言晦澀的、比較難以理解的作品,不太適合聽。「兒童文學類,成人文學類、歷史、大眾文化、藝術類等較適合。」與此同時,他還建議相關平臺和出版機構要找準發展著力點。「平臺和機構,要記住『做專』而不要『做亂』,先找準發展方向,而後持續專注地提供好內容。」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松林 魏婧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調查顯示近三成人選擇聽書 耳朵「閱讀」時代來了?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去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之外,我國也有近三成人有聽書習慣,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聽書主流選擇。隨著市場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泛閱讀」方式,聽書的人也越來越多。
  • 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三成以上國民有聽書習慣
    原標題: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 三成以上國民有聽書習慣    自1999年起,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已持續開展了十七次
  • 耳朵代替眼睛「閱讀」:你會成為「聽書」一族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上官雲)隨著網際網路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再單一。如今,在地鐵上,「聽書」一族並不少見:打開APP聽一段內容,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耳朵代替眼睛來「閱讀」。一定程度上,有聲閱讀確實提高了讀者對閒暇時間的利用率。聽書,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文化現象。你會成為其中一員嗎?
  • 聽書:喚醒被遺忘的閱讀方式
    資料圖片某知識服務App上的聽書頻道。資料圖片朗讀亭成為圖書館裡的新風景,在朗讀亭裡既可以讀書,也可以聽書。本報記者韓業庭攝/光明圖片【熱點觀察】書不僅可以看,也可以聽。用耳朵「閱讀」,正在成為不少人新的閱讀方式。
  • 全民閱讀難實現?「聽書」或成化解之途
    欲讀書,時間、空間、內容處處局限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比2014年增加0.02本。與我們形成對比的則是根據國際出版藍皮書的統計,韓國人均閱讀量大概為11本,法國8.4本,日本8.4到8.5本左右,美國7本。數據看來觸目驚心,讓人不禁思考:中國人為什麼看書這麼少?
  • 有聲閱讀融入生活 聽書市場日漸火熱
    「白天在單位忙工作,一整天對著手機、電腦處理工作,晚上回家後還要做家務、照顧孩子,根本就沒時間拿起書來讀。」在我市一家央企任職的80後市民郭媛說,「好在這兩年時興聽書,下載一款聽書App,付費開通會員後就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書聽,隨時隨地想聽就聽,不僅解了讀書的『渴』,還能解放手眼,不耽誤幹活兒,一舉兩得。」  郭媛表示,聽書習慣是受到了孩子聽故事的啟發。
  • 喜馬拉雅423聽書節火熱進行作家月關:有聲書對閱讀具有普及促進作用
    由於疫情延續時間長,人們的閱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絡閱讀成為人們的主要選擇,「有聲讀物」成為閱讀新寵。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有聲閱讀已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 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  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資料圖:市民來到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消暑、充電。
  • 全民閱讀下的聽書人圖鑑:用耳朵讀書,給平凡生活加點聲色
    中國新聞研究院4月20日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去年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聽書(即有聲閱讀),用耳朵代替眼睛「閱讀」,正被越來越多人選擇與接受。「五一」小長假前一周,上海正式宣布開啟「五五購物節」,為全國消費潛力釋放打響頭炮。
  • 巨頭爭相押注耳朵經濟,微信聽書能發出多大"聲量"?
    事實上,年初以來,各大網際網路已經開始密集的上線音頻類產品,"耳朵經濟"吸引各個網際網路大廠的底層邏輯在哪裡?在最新推出"微信聽書"之前,早前騰訊旗下的騰訊音樂已經發布了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QQ音樂也加入了聽書功能,多處發力的騰訊能否打破音頻行業現有的格局?
  • 巨頭爭相押注耳朵經濟,微信聽書能發出多大「聲量」?
    事實上,年初以來,各大網際網路已經開始密集的上線音頻類產品,"耳朵經濟"吸引各個網際網路大廠的底層邏輯在哪裡?在最新推出"微信聽書"之前,早前騰訊旗下的騰訊音樂已經發布了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QQ音樂也加入了聽書功能,多處發力的騰訊能否打破音頻行業現有的格局?
  • 文學閱讀有聲化 當移動閱讀遇上聽書APP
    看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閱讀方式已經相當的多元化,當移動閱讀遇到聽書APP類的聲音平臺時,IP資源在有聲領域的利用及開發也將呈現另一種狀態,實現真正的蓬勃發展。聽書類App成移動閱讀新寵今年是「全民閱讀」年,閱讀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與其同時,很多人卻覺得時間好像總也不夠用,大眾對閱讀的迫切需求與快節奏的現實生活產生了矛盾,閱讀儼然已淪為奢侈品。
  • 樂活關注|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
  • 耳朵代替眼睛:有聲書能否帶來閱讀方式新變革?
    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如今的「聽書」(即有聲閱讀),當碎片化的時間成為網際網路爭奪的重點後,用耳朵代替眼睛,逐漸讓閱讀有了更多可能。在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有多位讀者和出版業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喜歡「聽書」的人群在逐漸擴大,未來也許會成為數字出版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 疫情下的「全民閱讀」:「聽書」成新寵
    湖南圖書館、長沙圖書館都推出了一系列網上閱讀推廣活動。由於疫情延續時間長,人們的閱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絡閱讀成為人們的主要選擇,而其中「有聲讀物」成為閱讀新寵。■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變化長沙「有聲讀物」閱讀者增長接近3.7倍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
  • 世界讀書日 | 2億人一年花109億小時在夜裡「聽書」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手機、Ipad、Kindle等電子設備,「讀書」便也不拘一格:從紙質閱讀到電子閱讀,再到有聲閱讀。當「聽書」這種新興且靈活的閱讀方式出現後,終於讓大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了與讀書需求的平衡點。 據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但紙質圖書和電子書的閱讀量有所下降。
  • 用耳朵去「閱讀」——有聲閱讀行業微觀察
    、如今,越來越多人愛上了聽書。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聽書率較上年平均水平分別提高4.3%和8.5%。有聲書主播通過發揮聲音的想像力,讓聽眾充分感受到書籍自身價值之外的演播藝術價值。
  • 「聽閱讀」時代 看懶人聽書如何玩轉聽書市場
    「懶人聽書」一直是聽書領域神秘而重要的一員,極少有關於其的新聞報導,卻又能不動聲色的始終屹立於聽書行業的領頭地位。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為聽書類產品帶了發展的契機,「聽」漸漸取代了「看」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在這個「聽閱讀」的時代,聽書類APP想要在趨於白熱化的競爭中勝出,提高用戶滿意度是根本,而用戶滿意度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用戶粘性
  • 七麥研究院發布閱讀App分析報告:閱讀風頭依舊,聽書成主流
    近日,據七麥數據顯示,從App Store近一月熱搜上榜記錄來看,關鍵詞「小說」排名相當靠前,位居第三名。而據昨日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人紙質讀物的閱讀量、閱讀時長都有所下降,數字閱讀時長則有所上升。
  • 三成國民有聽書習慣 兒童有聲閱讀增長明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上官雲)16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0—8周歲兒童聽書率達26.8%,較2017年的20.7%提高了6.1個百分點,漲幅近三成(29.5%),增漲幅度高於其他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