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去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之外,我國也有近三成人有聽書習慣,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聽書主流選擇。隨著市場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泛閱讀」方式,聽書的人也越來越多。專家認為,這背後有諸多因素驅動,但也需正視現有問題,把好質量和版權保護關。
「我最早聽書是從調頻節目就開始了,後來隨著前幾年知識付費的興起,也購買了一些聽書節目。」上班族鍾燕對聽書很是痴迷,她坦言聽書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
在鍾燕眼中,聽書和傳統紙質閱讀還是有不小區別。「不再用帶很厚的一本書,也幾乎不費眼睛,插個耳機就行。」鍾燕說,平時自己一般會在上班路上、開車和睡覺前聽書。「除了增長知識,還有一種陪伴感。尤其是無聊的時候,開一個有聲書,感覺旁邊是有人的。」
聽書三年多以來,鍾燕已經聽過《紅樓夢》等「大部頭」著作。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某平臺上講授的《古典藝術學習書單》,「坦白說這類的書,如果直接看,我是看不下去的。而講課的老師講得有技巧。會講希臘人的一些故事,歐洲王朝的起落等,挺有意思的。」
當然,鍾燕也覺得聽書會有一些缺點。「比如,不如讀紙質書那樣有儀式感和自律感,不會定聽書計劃。同時,不能像看書那樣仔細思考和反覆閱讀,感覺比較發散,容易錯過一些內容。」即使聽書有缺點,但直到現在鍾燕只要一有閒暇,還是會選擇聽書,「主要是方便。早高峰誰會拿本書來看呢?但是可以聽啊。這樣一來,我接觸書的頻率反而會高一些。」
小學生強強也是聽書的受益者。「我很喜歡讀書,但我對讀書的喜愛是從聽書開始的。」強強說,兩年前,媽媽在上下學路上給他播放某文學微課,聲音那頭講課的風格和技巧吸引了他。《莎翁經典》、《天龍八部》……後來,強強又聽了一些科幻小說,慢慢覺得聽著不過癮,就主動去圖書館借出小說來讀。「我發現,讀原著其實比聽原著讓我感受到更多生動的細節。」
之所以要給強強聽書,強強媽說出了幾點原因。「現在一些聽書的軟體,包括公號,推出的內容和服務不錯;同時,聽書相對不是很累眼睛;第三點原因是孩子還小,『大部頭』往往讀不下去,這種專門針對小朋友的聽書,就像講故事,很吸引人。」
與強強媽的觀點相反,家長李嬌認為,不應過早地給孩子聽書。「雖然現在聽書已經很流行了,但是家長如果動不動就給孩子聽書,是否會對小孩的聽力造成影響呢?」李嬌透露,自己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給孩子聽書,可是效果並不樂觀。「反正我的小孩沒有多少耐心聽書,她好像更喜歡紙書。而且我發現有些孩子並沒有因為聽書而愛上了讀書,反而有點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了。」
那麼,我國聽書市場的規模如何、哪些類別的書籍最受歡迎、用戶又有什麼特徵呢?
從聽眾規模和聽書行為來看,我國聽書市場體量已經彰顯出優勢。記者從喜馬拉雅和蜻蜓FM分別了解到,兩家平臺目前各擁有激活用戶5.3億和4.5億。用戶聽書的行為也很活躍,僅在喜馬拉雅,活躍用戶日均收聽時長147分鐘,其中收聽的尖峰時段集中在每天20點至23點之間。
而在所聽內容上,有聲書業務是各有聲平臺的一大熱門內容,且懸疑、言情、玄幻、歷史、軍事等題材的書籍大受歡迎。喜馬拉雅相關負責人介紹,有聲書是平臺上線最早的頻道,也是目前平臺上最熱門的收聽品類之一。平臺上熱門有聲書的播放量已經超過10億次。而截至2019年1月,蜻蜓FM有聲書總量達到1萬多部。「有聲書是平臺付費音頻中復購率最高的一個類別,達到80%。有聲小說『收聽之王』《盜墓筆記》累計播放量已超80億次。」
從用戶畫像的特徵來說,高收入、年輕化是顯著特點。尼爾森《2019網絡音頻節目用戶研究報告》顯示,網絡聽眾年齡結構以10至59歲為主,其中20至29歲聽眾佔比最高,超過38%。這一點得到了相關平臺的印證。蜻蜓FM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年輕化,用戶還呈現出高知化、高質化、白領化趨勢,目前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聽眾佔比超過了六成。而企業白領、上班族與自由職業者、個體戶是聽眾的核心組成部分,企業管理者佔比達到12.39%,公務人員佔比超過7%。
除此之外,「00後」聽書尤其是兒童聽書也成為一個新現象。在喜馬拉雅上,「00後」等13-18歲的用戶群體,購買力十分旺盛。據介紹,相比於2017年,這部分群體在2018年的成交金額增長了330%。而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則顯示,在各群體中,尤以0-8周歲兒童聽書率的漲幅最為醒目——從2017年的20.7%到2018年的26.8%,6.1個百分點的提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
具體到市場上的兒童有聲閱讀,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兒童最常聽的內容就是「少兒故事」和「詩歌朗誦」。其中,九成以上的聽書兒童每周至少聽一次書,其中三成以上每天都會聽書。不止如此,家長也願意支持兒童聽書,並為其付費。從有聲閱讀付費情況看,2018年有四成以上聽書兒童家長給孩子聽書付過費,平均一年給孩子在聽書上花費33.43元。
「聽書的發展和流行,除了聽眾(讀者)的因素之外,還有幾個主要推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說。從技術的層面來講,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應用,是最主要的「閱讀」終端;網絡的發展特別是4G的普及,也使得數據下載和內容播放非常迅速。
此外,內容製作與生產達到較高水平,也是聽書流行的一個驅動力。「比如,大型出版單位和集團加大了投入。諸如文化類、兒童類出版社等,將聽書作為了新的業務增長點。而各種聽書平臺的崛起和文化、技術公司的加工等,形成了合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做聽書的平臺有二三百家,知名的就有幾十家。包括一些知名播音員、閱讀推廣人的參與等,共同發力培育了聽書市場和人群,產業做得比較大。」
魏玉山認為,雖然聽書行業發展態勢良好,但在當下也顯現出一些問題。「我自己每天也會在App上聽書一小時以上。但從內容上來講,一些書的播音質量不高。讀一些錯字白字,播音者自身文化素養需要提升;同時,有些書是機器播的,聽來語感不暢,缺乏感情。聲音要有美感,要能達到藝術的想像。這對如何理解作品、發揮聲音產品的優勢很重要。」魏玉山同時指出,有些聽書平臺做得太雜太亂,各種主播上陣,有變成直播平臺,甚至社交平臺的傾向,平臺需要進行專業化提升。」除此之外,魏玉山還特別提及版權保護的問題。「有一些書的授權沒有完全解決,聽書領域目前不完全授權或者沒有授權的書籍還不少,因此版權保護也需加強。」
魏玉山建議,聽書行業要想走得更快更遠,未來主要應當在內容和平臺定位上努力。「最關鍵的一點,是相關各方要把好內容關口,把更適合語言和聲音表達、更容易理解的作品選擇和提供出來。」魏玉山說,邏輯性強的、語言晦澀的、比較難以理解的作品,不太適合聽。「兒童文學類,成人文學類、歷史、大眾文化、藝術類等較適合。」與此同時,他還建議相關平臺和出版機構要找準發展著力點。「平臺和機構,要記住『做專』而不要『做亂』,先找準發展方向,而後持續專注地提供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