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

  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

資料圖:市民來到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消暑、充電。

中新社

記者 蘇丹 攝

  你是「低頭族」中的一員嗎?

  環顧四周,候車室、通勤路上,「低頭族」似乎隨處可見。看電子書、讀新聞……對許多人來說,這是消磨碎片時間的一種方式。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未成年人人均圖書閱讀量達到12.23本。

  今年早些時候,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主要成果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率為81.1%,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個百分點。

  另外,仔細分析,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

  數位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位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最喜歡讀紙書的質感」

  和身邊人比起來,「90後」陶敏的閱讀方式顯得有點「跟不上潮流」。

2019年中國成年國民聽書的主要形式。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供圖

  陶敏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都在看電子書,也有人喜歡聽書,確實將閒散的時間利用了起來,但她一直不習慣這樣的閱讀方式。

  「我喜歡寫東西,看到書裡喜歡的段落或者內容,習慣圈圈畫畫,在紙上記錄感受。」她有時候也會寫一寫讀後感或者短評,對她而言,這是一種記錄。

  家裡的每一本藏書,也是她精心選擇的。擔心書弄丟,陶敏給自己買的書都做了編號,比如記下書名、購買地點以及購買日期等等。書偶爾有破損,也會認真修補。

  「有人看書折頁做記錄,我也受不了。」她至今比較抗拒看電子書,「單純閱讀時,我更喜歡紙書的那種質感。」

  「我喜歡買書,但愛看電子書」

  「在快節奏的社會,隨時隨地都可以讀起來才是獲取知識有效的方式。」「80後」塗菲如此概括自己的閱讀方式,「所以,我習慣看電子書。」

  因為喜歡買書,每次搬家,份量不輕的藏書都讓人有些怵頭,「有時收藏書像是松鼠囤松果,辛苦收集那麼多,但一個冬天吃掉的是很少的一部分。」塗菲解釋。

  她下載了閱讀軟體和各種閱讀客戶端,「等人的空閒可以看書。但太厚的紙書沒法帶;電子書的話,即使只帶手機出門,也能愉快地在起碼五六本書中選擇吧。」

資料圖:讀者在書店盡享閱讀的樂趣。進入暑假以來,原本人氣就很旺的書店,成為上海民眾「避暑」閱讀的好去處。湯彥俊 攝

  「也可以看當時的心情,選一本電子書讀。外文書可以隨時屏幕取詞翻譯。」她調侃道,「都說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那看電子書能讓抽絲抽得更快一點吧。」

  閱讀方式「更新」帶來的改變

  簡單歸納的話,除了看紙質書、電子書之外,有人認為,聽書也是一種閱讀的方法。塗菲說,老年人很喜歡聽書,特別是開車的時候,這也是一種消遣。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主要成果顯示,2019年,中國有三成以上(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其中,成年國民的聽書率為30.3%。

  人們可選擇的閱讀方式多了,類似「碎片閱讀」的話題近幾年也出現得越來越多。有人感嘆紙質書正在失去市場,也有人覺得不用過分焦慮,無非是獲取知識的方式變了。

  針對「淺閱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表示,數位化閱讀方式中會有「碎片化」內容,但也有使用電子閱讀器等讀書的情況,「淺」與「深」的閱讀同時存在。

  如此說來,更值得關注的是閱讀本身。陶敏覺得,不同閱讀方式只是介質不同,重要的是讀到好書時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肯多拿出時間看看書,就值得鼓勵。」(應受訪者要求,陶敏、塗菲為化名)(完)

相關焦點

  • 樂活關注|看紙書、聽書……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
  • 讀屏時代,你的閱讀方式變了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你是「低頭族」中的一員嗎?
  • 聽書是一種好的閱讀方式嗎?
    來信:自己的孩子四年級了,每天都有固定的課外閱讀時間,但是除此之外也會在APP上聽故事,孩子聽了很多故事,慢慢地孩子開始喜歡聽書,閱讀的時間反而變少了,很擔心這樣的情況會不會對孩子的閱讀造成什麼影響。親愛的家長:您好!非常感謝您的信任,您擔心的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僅僅在孩子身上,近幾年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出現,這種現象在成人的身上也很明顯。
  • 聽書:喚醒被遺忘的閱讀方式
    本報記者韓業庭攝/光明圖片【熱點觀察】書不僅可以看,也可以聽。用耳朵「閱讀」,正在成為不少人新的閱讀方式。2013年,用手機聽書還是一件新鮮事兒,短短幾年時間,它已成為國民閱讀的重要增長點,我國國民聽書率逐年走高。2020年上半年,全球有聲閱讀領域又迎來了發展的重要節點。
  • 聽書和看書,你更喜歡哪種閱讀方式?
    以前看書還會寫寫讀後感,現在聽書倒不想寫了。不知道聽和讀給人的感覺是不是差異很大,聲音入耳,文字入眼。不管是入耳還是入眼,應該都是入了心的。既然都入了心,怎麼讀的時候就想寫點什麼,聽的時候就懶於動筆了呢?常在想是不是自己變得懶惰了,是不是自己愈來愈懶於思考了。買書的成本很高,而且讀完之後基本上就不會再翻,空放著實在有點浪費。如此說來,聽書比看書更經濟更實惠。
  • 「低頭族」越來越多,你還願意翻翻書嗎?
    日前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統計,北京市2020年居民閱讀總指數大幅提高,達到83.62。其中,居民「個人閱讀指數」達到87.98。讀好書能令人眼界開闊。眼下,人們的閱讀方式也有了多種選擇:讀電子書、聽書、看紙書……當你想讀書的時候,更青睞哪種?
  • 讀屏時代如何享受閱讀之美?優質內容才是追求
    據統計,2018年全國數字閱讀用戶已達4.3億人,人均數字閱讀量已達12.4本,人均單次的閱讀時長達到71.3分鐘。未來數字閱讀會有怎樣的前景?身處「讀屏時代」的我們,應如何擺脫「淺閱讀」之困,享受閱讀之美?  1.「一屏萬卷」——  數字閱讀蔚然成風  【案例】  近日,家住上海的顧曉玲開始了《人類簡史》的閱讀之旅。
  • 兒童「聽書」能代替看書嗎? 替代親子閱讀不行
    讓孩子「聽書」是家長偷懶還是為孩子打開了閱讀的另一扇門?讓孩子「聽書」能代替「看書」嗎?  「聽書」作為一種閱讀方式日益受到孩子和家長的青睞。故事機、網絡電臺、微信公號、APP……如今,提供兒童有聲讀物的產品越來越多,內容也愈加豐富,且隨時隨地想聽就聽。那麼,「聽書」能代替「看書」嗎?讓孩子「聽書」是家長偷懶還是為孩子打開了閱讀的另一扇門?
  • 懶人聽書讓閱讀變得「動聽」
    你知道手機上也可以聽書了嗎?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多閱讀方式湧現,為讀者們提供多樣化選擇,而有聲閱讀就是近年來新興的閱讀方式之一。據了解,有聲閱讀市場年增長率為37.5%,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2億元,市場前景廣闊,被譽為繼紙質書、電子書之後的「第三種出版力量」。
  • 圖書館視障閱讀中心門庭冷落 盲人愛電腦聽書(圖)
    本報記者 王紅星 攝  記者14日探訪了圖書館的視障閱讀中心和一些盲人技能培訓機構,發現盲人書籍數量少、內容單一,而更多盲人選擇在讀屏軟體的幫助下,通過電腦在網際網路上獲取信息、聽書。      「這個閱覽室裡不僅有傳統的盲文書籍,還有各類先進的輔助閱讀工具,盲人朋友可以在這裡上網、聽書,可以說這裡能滿足他們的基本文化需求。」負責該閱覽室的工作人員姜璐稱。  濟南市圖書館也存在類似情況。濟南市圖書館的視障閱讀中心開放時間為周三至周日的9點至17點。「平時這裡來看書的盲人很少。」
  • 疫情下的「全民閱讀」:「聽書」成新寵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吳岱霞變化長沙「有聲讀物」閱讀者增長接近3.7倍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線發布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數位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其中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 聽書,毀掉孩子的閱讀能力
    因為,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於小學生而言,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一個在拓展詞彙量的過程。而聽書就不一樣了,聽書實際上是朗誦者已經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抑揚頓挫的語調已經把書裡的輕重分化,你不需要思考,因為聽書是別人掰開揉碎之後直接給你。
  • 聽書 讓眼睛休息的閱讀
    伴隨電腦有聲軟體,特別是手機聽書軟體的豐富,聽書這種新的閱讀方式,如今漸漸流行開來。「聽書軟體在歐美國家上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目前,美國市場上,線下出版的圖書百分之六七十都有有聲版。」盛大文學天方聽書網總編輯孫雨說,不過,國內聽書市場目前處於亂戰狀態。a方法簡單,像是在聽長篇評書    每次大假自駕出行,黃曉虞總是帶上幾本小說翻看。
  • 聽書,電子書,紙書三國爭霸
    所以說,聽書暫時得了一分?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問題,實驗用的是電子閱讀器,相信很多人仍然認為紙質書才是最好的閱讀方式,並且有不少研究證明相比於紙質閱讀,在屏幕上閱讀,會降低人對材料的理解。因此如果將電子閱讀器換成傳統紙質書的話,實驗結果可能又會變樣。
  • 調查顯示近三成人選擇聽書 耳朵「閱讀」時代來了?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去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之外,我國也有近三成人有聽書習慣,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聽書主流選擇。隨著市場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泛閱讀」方式,聽書的人也越來越多。
  • 耳朵代替眼睛「閱讀」:你會成為「聽書」一族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上官雲)隨著網際網路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再單一。如今,在地鐵上,「聽書」一族並不少見:打開APP聽一段內容,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用耳朵代替眼睛來「閱讀」。一定程度上,有聲閱讀確實提高了讀者對閒暇時間的利用率。聽書,似乎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文化現象。你會成為其中一員嗎?
  • 紙質書遭遇雙十一寒流 愛閱讀力推全民讀屏時代提前到來
    導語:「雙十一」過去了,本該數錢數到手軟的圖書電商和實體書店,再次面臨紙質圖書滯銷的尷尬;相對於紙媒的沒落,以愛閱讀為首的移動閱讀卻在搶灘登陸,並通過海量書庫和個性化閱讀,重新定義公眾的閱讀習慣。喧囂的「雙十一」過去了,本該數錢數到手軟的圖書電商和實體書店,再次親歷了紙質圖書滯銷的窘境,從前一書難求的場景仿佛還在昨天,現在他們不得不面對移動閱讀搶灘登陸帶來的衝擊。特別是以愛閱讀為代表的手機閱讀APP,通過海量書庫和個性化閱讀體驗,開始重新定義公眾閱讀習慣,並力推全民讀屏時代提前到來。
  • 用耳朵「閱讀」的時代來了? 調查顯示去年全國近三成人選擇聽書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顯示,去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之外,我國也有近三成人有聽書習慣,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聽書主流選擇。隨著市場和行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泛閱讀」方式,聽書的人也越來越多。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開一盞暖燈,翻一本好書,有人依然在堅持非紙質書不讀的習慣;帶著隨身書庫,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有人愛上了電子書;左手電子屏,右手拿著書,有人不做選擇,兩者都要;聽一本好書,與文字產生新的連接,有人愛上了聽書……關於讀書介質的選擇,小編有話說。
  • 積累「閱讀主題」素材的同時,反思新時代下閱讀問題、意義和方式
    有人更是警告:當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好長時間沒讀書了,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話,那你就已經墮落了。有研究表明,愛閱讀的人常有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語言豐富、思維縝密;不閱讀的人往往想法簡單、語言貧乏,甚至細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用知識祛除心中的黑暗,我們才能以更積極的姿態為人處世,涵養社會的底氣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