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想要「獨立」與「發展」,任重道遠。
6月3日,IDC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報告,2020年Q1,華米旗下成人手錶全球出貨量達98萬臺,躋身全球成人手錶品類市場份額第五名。這對於華米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在此背後,華米卻面臨著外部競爭加劇、產品質量、財務數據大幅下滑等問題。
華米「獨立」三道關:市場競爭、小米制約、產品質量
天眼查資料顯示,華米科技(簡稱「華米」)成立於2013年,隸屬於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營產品是智能手環和手錶等可穿戴終端,其CEO為黃汪。作為小米生態鏈中的一環,2018年2月,華米成功登陸紐交所。但與此同時,華米也一直活在小米的光環下。
據華米的IPO招股書,小米不僅是華米科技的股東之一,也是華米科技最重要的客戶和分銷渠道。2015年至2017年,小米的銷售額佔據了華米科技營收的97.1%,92.1%和82.4%。
在過度依賴小米之下,黃汪也深知其發展阻礙,便著手「去小米化」。
早在2015年,華米就做出了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智能手錶的嘗試。2018年,華米自有品牌的收入佔比已到達33.1%。此外,今年4月,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劉德退出華米科技董事行列,華米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汪的持股比例從約 54.89% 變更為 99.40%。對此,華米回應,這是正常的工商變更,小米依然持有其已發行股本的 14.5%,是其第二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華米與小米戰略合作協議將到期,未來華米會如何選擇,目前還不得而知。但當下來看,華米很難完全脫離小米自我發展。
首先是來自外部的競爭。如今,華為、蘋果、三星等企業在新型可穿戴設備市場中「鏖戰正酣」,而基於各大廠商的布局,華米所面臨的不再是單一的設備競爭對手,而是完整的IoT生態。就華米目前的的產品陣列來說,這個競爭局面或許有些棘手。
其次是來自小米的威脅。2019年11月,小米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手錶,與華米形成直接的競爭,此外,Redmi入局智能手環,也勢必會瓜分原屬於華米的「小米資源」。這無疑讓華米陷入了兩難的局面,倘若終結與小米的合作,華米的競爭將再加大,更難面對華為、蘋果、三星等對手;若繼續合作,華米的自身發展也將繼續受到限制。
圖源:百度貼吧
圖源:黑貓投訴、新浪微博
最後是自身品牌的構建。和訊科技發現,在貼吧、微博、黑貓投訴等平臺,有不少用戶反映華米的產品存在著質量問題。這無疑會導致華米自有品牌的發展受限,口碑大打折扣。
華米「發展」三道坎:營收下跌、利潤下滑、股價下行
除了上述外部挑戰外,在自身數據方面,華米當下的表現實在是「不堪」。
據統計,2019年Q1至2020年Q1,華米營收分別為7.996億元、10.39億元、18.63億元、21.11億元、10.8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6.47%、36.65%、73.31%、72.42%、36.13%。在華米2019年後半年加速跑後,2020年Q1營收增速僅與去年同期持平。
2019年Q1至2020年Q1,華米毛利分別為2.175億元、2.773億元、4.699億元、5.031億元、2.44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48.26%、40.84%、63.77%、62.83%、12.46%。今年Q1,華米毛利較上一季度環比下滑一倍以上外,還創下了歷史毛利增速新低。
基於此,華米2020年Q1的淨利潤呈現了過山車式的下跌。2019年Q1至2020年Q1,華米的淨利潤分別為1.252億元、7491萬元、8865萬元、2.034億元、2.064億元、1794萬元,同比增速分別為446.01%、4.56%、80.55%、64.91%、-76.05%。
放緩的營收增速、由正轉負的淨利潤增速,無疑大大打擊了資本市場的信心。截至發稿時,華米股價報10.8美元,較上市時的11.25美元下跌4%,較16個月前的19.06美元高點下跌43.34%。
依託於小米取得高速發展的華米,同樣來到了抉擇的路口。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上,華米該如何應對,在難以讓人滿意的Q1財報後,華米又會交出怎樣的答卷,和訊科技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