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消息,華米科技CEO黃汪參加了Tech Crunch 國際創新峰會深圳站活動,並對外界言及華米自身定位及未來發展規劃時意外透露:希望最好的狀態是華米在未來變成變成雲服務公司,並且「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硬體公司,只是外界覺得我們是,因為我們賣了太多的硬體。」
華米認為其作為今年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趕上了相對好的金融環境。並且上市所帶來的運營和財務的數據的透明公開,讓華米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更多合作夥伴:和以色列公司合作算法,在矽谷和晶片公司合作晶片,以及在挪威和大學研究機構合作醫學技術。
黃汪還提到,華米從 2014 年開始做手環,剛開始大家只是用來記步、定鬧鐘,然後就沒什麼其他功能。時至今日,第三代小米手環已經可以在國內超過 165 個城市通過 NFC 刷公交和地鐵,他認為智能穿戴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迭代、不斷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
華米方面坦言,可穿戴已經到了快速建立生態的時期,並且智能可穿戴最重要的領域「一定是健康」,黃汪表示「心臟健康肯定是第一位的」。他還透露,中國用戶對於測「三高」的功能的呼聲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黃汪在回顧了華米從賣硬體到做健康服務的歷程之後,表示說他希望最好的狀態是,華米會變成雲服務公司。「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硬體公司,只是外界覺得我們是,因為我們賣了太多的硬體。」他說。
並且,黃汪還直言,此前所發布的「黃山一號」自研晶片也是服務於華米的「雲+端」發展策略。「這是全球第一顆用晶片架構來做的智能可穿戴 AI 晶片,這個晶片可以實現心電圖測量,心臟一系列問題的查找,它把從雲端 AI 的甄別疾病能力放到了手環和手錶端。」
黃汪說可穿戴市場未來不可能只有一個品牌,各種傳統的手錶品牌都有可能涉足其中,而華米不做技術方,只是品牌和渠道方,華米可以在提供晶片的同時,再為這些公司提供一整套基於AI的雲服務。
此外,黃汪還重申了小米和華米的合作關係:在整個華米的應用生態和小米的生態裡,兩家公司是一個連接的關係——「在我們的手錶裡,我們植入了小米的人工智慧小秘書小愛同學,它可以通過手錶控制智能家居產品。華米的定位是運動和健康領域人體大數據公司,小米則是定位於整個 IOT 產業的公司,兩家公司是相互協作和生態系統連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