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8日電 時間回到2018年9月17日,華米科技正式發布了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慧晶片——黃山1號。這個動作也迅速在市場上引起轟動,一家主要以可穿戴設備售賣為主營業務的公司,突然做起了晶片,不免讓人產生疑惑。
的確對於華米科技,很多人第一印象還停留在售賣硬體上,包括推出小米手環、Amazfit 品牌智能可穿戴產品,以及一系列的運動鞋服。如果從硬體服務的層面上看,華米可以已經做得足夠出色,但其宏大的願景與目標遠非如此。
右為黃山 1 號晶片開發板
華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黃汪曾在採訪中提到,售賣硬體只是華米科技階段性的任務,未來華米應該成為一家在運動和健康兩大領域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公司。而華米科技用一系列的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可穿戴之外,被忽視的華米科技都有什麼。
首先是在基礎研究上,與全球頂尖高校進行可穿戴傳感、人才培養層面的合作。
去年11月,華米科技先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美國USCD(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等高校達成戰略合作。
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與華米科技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技術成果孵化等多方面進行戰略合作,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技術研究,同時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目前雙方已經開展面向智能穿戴的人工智慧算法研究。同時華米科技研發擁有強大「科大基因」,創始人兼CEO黃汪及核心團隊成員大多來自中科大。
差不多同期,華米成為美國UCSD(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可穿戴傳感器中心的企業合作夥伴,該中心其他成員包括三星、索尼等。UCSD可穿戴傳感器中心匯聚了全球頂尖的教授及研究人員,致力於開發未來可穿戴傳感器系統所需的平臺和技術,包括人體植入式傳感器及腦部人機互動等研究項目。
華米與全球頂尖高校的合作不僅夯實了基礎研究的實力儲備,保證了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的源頭供給,更是加強華米科技在可穿戴產業的基礎研究及前沿技術的積累,為未來的產品積累更多的領先優勢。
其次,是在半導體尤其是開源、開放的RISC-V領域進行廣泛的技術積累和投資布局。
早在2017年初,華米科技就成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同期宣布啟動人工智慧可穿戴晶片研發,並將目標鎖定在當時剛興起的開源RISC-V指令集架構。
與其它架構相比,RISC-V具有性能高、功耗低、體積小、易於擴展等特點,而且開放、免費,非常適合微小嵌入式系統,是最適合IoT時代的處理器架構。包括Google、英特爾、阿里巴巴、華為、高通在內的數十家全球科技巨頭均是RISC-V基金會成員,旨在推動 RISC-V 架構在全球範圍的推廣和普及。
事實上華米科技與RISC-V在晶片領域一直進行著深入密切的合作,並於去年4月與英特爾和西部數碼一起投資了領先的RISC-V商業處理器IP供應商SiFive。後者由RISC-V開創者和業內的資深專家成立和領導。在整個過程中,華米科技持續跟進,這才有了第一顆晶片「黃山1號」在2018年9月正式問世,成功將華米的「雲+端」戰略升級為「雲+端+芯」戰略。
而後,華米科技廣泛投資於RISC-V生態(晶片、作業系統)上,推動RISC-V在無線連接、IoT控制、AI計算、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包括領投諾領科技,一家致力於打造物聯網領域的全集成CIoT SoC晶片的5G晶片公司,對未來的5G和物聯網領域率先布局;領投法國半導體明星初創公司GreenWaves Technologies,進一步擴大在RISC-V物聯網生態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布局和積累,繼續深耕此市場的潛力,足以可見華米科技在晶片領域的決心與實力。
事實上華米科技持續布局 RISC-V 生態的競爭力已經在過去一段時間中逐步地體現。數千萬件可穿戴硬體設備,加上後端醫療健康雲服務,以及在上遊半導體晶片行業的積累,華米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精度實現人類的自我量化,完善雲+端+芯戰略,以科技的力量推動全球每個人享有更好的運動、健康和醫療服務。
自華米科技成立以來,華米科技就積累了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生物特徵和運動資料庫。無論是運動數據、睡眠數據還是心電數據,都是為人類認識自我、量化自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更準確的精度。收集到數據只是第一步,如何處理數據的技術和能力要更為關鍵。通過自主研發晶片以及在半導體領域的投入和布局,才能讓這些數字健康的意義和價值開始體現。未來數據聯網,如果沒有強大的數據作為基礎,醫療健康是無法智能化的;同樣缺少處理數據的能力,醫療健康也無法發揮真正的價值,而這恰恰也是華米科技的優勢所在。
據了解,搭載「黃山1號」晶片的華米科技新品將在今年面世。相信華米科技的這條徵程雖然長路漫漫,但也未來足夠可期,而這也能讓更多人在了解可穿戴之外,華米科技其他的實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