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峰下雪蓮盛開 雪域高原白鷺翱翔——廈大與西藏的校地情緣

2020-12-13 廈門大學

西藏,雪域高原上的神奇土地,與廈門的海島景致風格迥然。像是兩種對比強烈的畫風,一個是雄渾廣袤的豪放邊塞,一個是浪花飛舞的清新都市;一邊是最美校園裡求知若渴的朗朗書聲、青春芳華,一邊是青藏高原震撼心靈的天高地廣、雪山冰湖。正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致,遙相呼應著彼此的熾烈濃情。

01

從五老峰下到雪域高原

南強學子高原築夢

西藏以其遼闊和神秘為人們所嚮往,雪域天堂不但吸引著無數慕名而來的朝聖者,同樣也湧現出一批批懷揣家國夢想、紮根西藏、建設邊疆的「實幹家」。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加入了這支勇敢者的隊伍。

如今90多歲高齡的葉雪音,被稱為「廈大援藏第一人」。葉雪音是廈大1950級生物學系校友,入校第一年,她就在父親、廈大首屆畢業生葉國慶的影響下,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步行隨軍進藏。

在經歷了8年異常艱苦的援藏工作後,葉雪音轉入西藏公學(西藏民族大學前身)從事漢語文教學,直到退休。幾十年來她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不負廈大人甘於奉獻、勇於擔當的光榮使命,為西藏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也為廈大學子在雪域高原的家國情懷書寫了精彩的篇章。

1951年1月13日,廈大全體女同學歡送李小翠、葉雪音二位同學參加軍幹校留影紀念(戴花兩位女生中右手邊為葉雪音)

吳瓊,2004級財政系畢業生,也是廈大培養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工作」學生。畢業後毅然履行承諾赴西藏工作,從縣、鄉政府部門到自治區區直機關,無論氣候如何惡劣、條件如何艱苦,他不忘初心、頑強堅守。進藏12年來,他始終默默耕耘、傾心奉獻,把母校「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之光在雪域高原發揚光大,為西藏建設、民族團結和國家繁榮努力工作。

築夢正當時,報國趁年少。廈大法學院2012級本科生範天成,在讀期間就為自己的青春書寫了一抹雪域高原的橄欖綠。2013年7月,範天成主動報名選擇到條件最為艱苦的西藏阿里地區參軍

阿里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有些偏遠哨所海拔甚至達到6000米。而範天成不懼環境惡劣,為了更好地鍛鍊自己,主動申請,先後做過警勤兵、炊事員、文書、戰勤助理、翻譯等工作,他還帶領藏族戰友讀書,幫他們學漢語,由於表現突出被組織批准火線入黨,榮獲1次嘉獎、1次「優秀士兵」稱號……在《人民日報》「出彩90後」專欄特別報導,成為阿里哨卡上一顆閃亮的「廈大之星」。

2017年6月14日,公共衛生學院舉行2017屆畢業典禮暨赴西藏就業畢業生出徵儀式(臺上學生左一為黃建傑)

2018年11月8號,廈大公共衛生學院收到校友傳來的噩耗,2013級畢業生黃建傑在日喀則上班途中遭遇車禍,永遠離開了人世。建傑是公共衛生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第一屆學生,來自雲南,雖是家中獨子,畢業時他還是毅然選擇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到西藏日喀則工作。意外發生時,建傑剛剛結束藏區的駐村工作回城不到3個月,這個鮮活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24歲……

從芙蓉湖畔到雪域高原,自2012年起,僅公共衛生學院就有31名畢業生投身西藏,用行動詮釋廈大人的擔當,譜寫出一段段築夢高原的讚歌。而母校也會永遠記住這群書寫南強榮光的學子,事發後僅短短4天,廈大師生就籌集到善款707820元作為慰問金全額轉交給建傑的親人。

「在廈大懂得付出與奉獻的偉大,也因付出與奉獻,收穫溫暖,無論前方如何,我們將帶著廈大的精神與文化,勇往直前,感恩廈大,感恩這個有溫度的大學!」同學們說,「一群人,一紙承諾,一個無悔的約定,一場不平凡的旅程。西藏在前方,我們在路上!」

「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2013年7月20日,激昂的廈大校歌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薩上空唱響,廈大西藏校友會正式成立。西藏校友會的成立,為西藏校友與廈大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聯絡的橋梁,一代代廈大人,將繼續在西藏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續寫廈大人的使命和擔當。

02

從珠峰腳下到芙蓉湖畔

雪域英才鷺島尋夢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西藏各類人才培養力度,一批批西藏學子進入內地高校。2001年,第一批9名西藏生源來到美麗的廈門大學,開啟了廈園求學之旅,他們說:這是夢想起飛的地方。

第一批來自西藏的學生都在外文學院英語系就讀,在校四年得到了學校和學院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學校為他們減免了學費,在助學金上也給予了政策傾斜,廈大出版社還專門為西藏學生設立了「出版獎學金」。

四年間,9名同學絲毫沒有辜負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儘管高中才開始接觸英語,他們硬是以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克服氣候生活不適應、學業壓力大等困難,一個不落、整整齊齊地通過了英語專業四級、專業八級國家考試,順利畢業。

益西旦增、白瑪措姆、次旦卓嘎、德吉群珍、曲尼卓嘎……老師們至今對這群刻苦的學生仍記憶猶新。學習之餘,這群能歌善舞的藏族娃用雪域高原的天籟之音和熱烈奔放的鍋莊,為校園文化增添了一抹亮麗的風景。每年的藏曆新年,廈園裡都會有一群身穿豔麗民族服裝、手捧哈達、青稞酒、酥油茶的孩子們為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祈福……

△2006年,西藏學生在廈大白城海邊留影

益西旦增說,在廈大最強烈地感受就是廈大人「感恩、責任、奉獻」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即便是畢業後又遠赴美國、新加坡深造,他仍然決定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反哺雪域故鄉。現在已經在西藏大學教英文的益西旦增,正帶著學生做藏漢英語言及文化對比研究。強烈的文化歸屬感讓他對西藏這片故土魂牽夢縈,縱使千山萬水也隔不斷那融於骨血的召喚。

從小就生活在高原牧區的小扎西,一直對大海充滿無限的嚮往。2004年,小扎西終於踏上了遠赴廈門的求學之路,成為廈大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的第一位西藏生。經過剛開始的新鮮和好奇,很快他開始各種「眩暈」,數理基礎弱,專業課程難,考試開始掛科……

為了讓小扎西更快適應廈大的生活和學習節奏,學院為他配備了專門的輔導老師,第一時間解決學習困難。不知經過多少次課後輔導、練習,他開始一點點進步,最終通過了所有考試。與此同時,小扎西也與老師們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老師,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您!」畢業臨別時,小扎西捧著潔白的哈達來到老師辦公室,這場景也成了老師們此生最難忘的一幕……

巴果,2010年至2013年就讀於廈大教育研究院,是第一位致力於研究西藏高等教育的藏族博士生。在她的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創始人潘懋元先生的指導下,巴果的博士論文榮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出版專著《西藏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研究》。如今的巴果,是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兼西藏大學碩士導師,在「高寒缺氧」的西藏教育研究疆域開荒拓土,踐行著她對導師和母校的承諾:「我想像先生那樣做人,像先生那樣做學問。」

育人,是大學的根本使命。截止2019年,廈大共招收西藏學生564人,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創造更多求學及與世界交流的機會。2015年起,廈大開設少數民族預科班,鼓勵更多西藏學生在廈大的沃土之上勇於追夢,敢於追夢。

越來越多的藏族學生在廈大校園裡學習生活,他們成立了西藏文化交流協會,每年舉辦西藏文化節活動,促進藏漢交流,加強民族團結,藏族同學和其他各族同學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03

雄鷹白鷺振翅齊飛

校地共譜家國新篇

作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的高等學府,廈大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在校地合作中也始終把發揮教育資源優勢放在首位。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十分重視發展西藏教育事業,強調教育優先發展,實施「科教興藏」、「人才強區」戰略,教育部啟動內地高校對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

2002年,廈大作為教育部第一批對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學的高校,努力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發展,促進西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西藏民族大學是西藏和平解放後黨中央為西藏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擔負著為西藏培養各類人才的歷史使命,素有「西藏幹部搖籃」的美譽。

18年來,廈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努力推進西藏民大辦學理念、學科建設、科研能力、師資隊伍、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條件等方面的提升。廈大書記、校長每年都到西藏民大專題研討對口支援工作,這已成為一個傳統。

學校先後選派29名教師幹部到西藏民大掛職, 「援藏四年半,讓我變得更加堅韌、心胸更加寬廣、對生命有更多敬畏」廈大公共事務學院楊玲老師在多次承擔有關西藏民生保障、邊疆穩定課題,在藏南藏北實地調研並指導藏族同學完成大創項目後有如斯感受。

扎多,這個曾經利用假期在建築工地扛沙運土揮灑汗水賺學費的牧區學生,在楊玲引導下,如今已在孵化文創產品中實踐著他的創新創業夢。楊玲主持的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重大委託課題《「幸福家園建設者」——新時代西藏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打破專業壁壘,做好援藏高校與西藏民族大學之間的協同創新,有利於西藏高等教育事業中學術共同體的塑造。201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她「第八批優秀援藏幹部人才」稱號,表彰她援藏期間所取得的成績。

對口支援工作經歷成了掛職老師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無一例外愛上這所充滿溫情的學校和那些淳樸可愛的藏族學生。

首批對口支援西藏民大的鄭文禮老師於2005年結束援藏任務,但他持續傾情對西藏奉獻力所能及的關心支持,2011年,榮獲教育部頒發「對口支援西部高校10周年突出貢獻個人」獎章。每當他拿出當年與同學們的合影,達娃頓珠、吾金、米瑪倉決、次仁頓珠、洛桑扎西……如數家珍。

從2003年至今,廈門大學共招收西藏民族大學定向培養博士生20名,各類交流生200餘名,積極幫助西藏民族大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起校內圖書館之間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向西藏民大開通VPN數字資源服務;援建多媒體教室、各類實驗室、教學軟體、網絡課程資源等;廈大出版社專設「經管文庫」、「法學文庫」,協助西藏民大教師出版專著、教材近30種;捐贈圖書2萬餘冊……

2017年8月,醫學院天路行實踐隊深入藏區鄉村開展包蟲病篩查

「立功何須在桑梓,雪域更待灑青春。」為貫徹落實國家 「健康中國」戰略和精準扶貧方針,2014年至2019年,廈大醫學院先後組織76名師生組建「天路行」實踐隊,6次進藏,前往西藏昌都左貢、拉薩、日喀則等3地64個自然村開展醫療幫扶、基層義診、衛生宣教等醫療扶貧活動,累計服務藏區20000餘人次,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用真情奉獻譜寫藏漢深情。

△2019年8月,醫學院天路行實踐隊走進西藏希望小學開展衛生健康宣教

新時代需要新青年,新青年要有新使命。自2008年8月起,廈門大學竹蜻蜓支教隊的同學們每年暑假,乘坐60多小時汽車,跨越近20℃溫差,為西藏當雄縣的孩子們點亮夢想。11年來,累計315名廈大學生參與赴藏支教活動,足跡遍布當雄縣的龍仁鄉、公塘鄉、寧中鄉三鄉,包括當雄中學、公塘鄉完全小學、龍仁鄉中心小學以及寧中鄉第一中心小學,共4所學校,教授學生超過8000人。

他們將美術、音樂、手工等課程帶進雪域校園,為藏區孩子展示了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支教隊員還通過義賣、募捐籌集包括教具、學習用品、運動器材、圖書等共計約102500元。

△2016年8月,竹蜻蜓支教隊於西藏當雄縣龍仁鄉中心小學舉辦流動圖書館活動

藏族女孩嘎瑪,來自當雄縣的一個牧民家庭,2015年考上廈門大學。她說:「我的老師是2011屆竹蜻蜓隊員們。他們可能不會想到,那個專注聽課的普通小女孩,告別了過去父輩們放牛的生活,來到了竹蜻蜓起飛的地方。」

還有當雄縣中學的旦增巴桑、公塘鄉完全小學的旦增白姆……他們都和嘎瑪一樣考入廈門大學,並從哥哥姐姐手中接過支教的接力棒,上演著一幕幕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正像那首歌唱的——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雪域高原的學子們從此走進廈大,也引領著南強學子走進神奇的人間天堂,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

回首過往,廈門大學與西藏的校地情緣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走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廈門大學——這所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英雄大學,必將繼續高舉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精神旗幟,與西藏這片祖國最神奇壯美的雪域高原在校地合作的道路上攜手共進,再續知無疆、愛無央的新輝煌!

相關焦點

  • 【西藏民主改革60年·高原新時代】守望相助 雪域高原盛開民族團結花
    【西藏民主改革60年·高原新時代】守望相助 雪域高原盛開民族團結花 2019-03-23 11:57:27   來源:央視網
  • 西藏察隅僜人文化: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西藏察隅僜人文化: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2017-04-0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中新社林芝4月4日電 題:西藏察隅僜人文化
  • 廈大與遼寧的校地情緣——百年南北相望 路遠海闊情長
    創校伊始,便有遼寧學子來廈求學,亦即開始了廈大與遼寧綿延不絕的百年情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廈大師生同仇敵愾,與遼寧人民、全國人民奮起開展抗日活動。廈大師生700多人加入抗日義勇軍和救護隊,部分師生懷抱愛國熱忱,自發北上抗日,其中不乏為國捐軀者。廈大閩海學會選出15名會員組成「抗日救國委員會」,號召全校師生「一致向前奮鬥」。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廈門大學自建校初始,就與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江蘇風雨兼程,在百年歷史進程中譜寫出校地情緣的華麗篇章。江蘇先賢助力廈大籌辦廈門大學與江蘇的情緣始於廈大籌備之時。教育家黃炎培,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曾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蘇教育會會長。
  • 人民西藏四十年:雪域高原上綻放的臺灣"紅珊瑚"
    中新社拉薩八月三十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綻放的臺灣「紅珊瑚」   中新社記者 張量   透明的空氣、純淨的陽光、變幻的白雲、五彩的經幡還有藏民虔誠、樸實的面容,這一切,對於臺灣女子李映蓉來說,就像是來自天堂的召喚。
  • 廈大與莆仙興化之校地情緣——百年相依 世代芬華
    也許連他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當他們從選擇並進入廈門大學來讀書以作為立身之本的那一刻起,亦即開始了廈門大學與莆仙興化之間迄今連綿不斷的百年情緣。他們以個人或群體的親歷,參與並見證了一個個與各自年代變遷與時代脈搏息息相關互動成全的校地史話,同時也塑造並譜寫了一個個可以代代相傳的富有營養的動人故事。
  • 在雪域高原上書寫忠誠
    這裡是祖國海拔最高的地區,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佔全區總面積的85.1%,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氧氣含量的64%左右,這裡就是雪域高原、天上西藏。一年前,53名博士響應中組部、團中央的號召,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祖國海拔最高、條件最為艱苦的的雪域高原。一年間,他們把西藏當做家鄉,把西藏人民視為親人,在世界屋脊建功立業,發揮知識才能,把忠誠與擔當寫在了雪域高原上。
  • 一份來自雪域高原的感謝信
    一份來自雪域高原的感謝信 2021-01-06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在戰火中煉就的這種情緣,不僅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促進了彼此的發展,而且在此後的漫長歷史洪流中愈加發出耀眼的光輝,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燦爛的篇章。廈大師生運用各種文藝武器,走上街頭,深入農村,採用演講、教唱救亡歌曲、演出話劇、搞漫畫展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所造成的慘痛,中國人民實行全面抗戰的意義。
  • 廈大與雲南的校地情緣——彩雲之南赤子心 鷺江之濱家國情
    在雲南德宏畹町森林公園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陳嘉庚先生的塑像莊嚴肅穆,眼神堅定眺望著遠方……不同的地點,同一位偉人的塑像,無聲地訴說著一所大學與一個省份結下的百年情緣。多年來,陳嘉庚的子孫們與南僑機工的情緣就一直恆久不斷。如今,在陳嘉庚親自創辦的廈門華僑博物院裡,南僑機工回國服務榮譽紀念章,南僑機工使用過的行軍床、毛毯……一件件和南僑機工相關的珍貴文物正靜靜躺在櫥窗裡,見證著陳嘉庚先生的雲南情結和南僑機工救國救亡的赤子功勳,值得後人永遠懷念。
  • 廈大與安徽的校地情緣——徽風皖韻傳情千裡 南強鐘聲響徹江淮
    迎客松前胸襟展,鷺江邊上文化揚,安徽和廈門大學雖相距千裡,但卻在四季輪轉的歷史長河裡縱橫交織、送往迎來,留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串聯成一段醇香悠揚的校地情緣。2020年2月,廈門大學校黨委通報表揚第一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來自安徽臨泉的周丙東作為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第一批馳援廈門市抗擊新冠肺炎的醫務工作者,榜上有名。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兩地彼此命運緊密相連,翻開這百年校地篇章,萬千往來中的故事淵源深厚,萬般不易間的情緣更是盪氣迴腸。 一方石錛,萬年光景廈大校園內、芙蓉湖畔旁,有棟嘉庚風格三層建築,白色花崗巖牆體、紅色琉璃瓦,上書「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個人類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國際著名博物館之一。
  • 共同託起雪域高原明天的希望
    從曲阜師範大學畢業時後,正趕上正值拉薩中學招聘教師,煙臺姑娘呂淑霞瞞著父母和拉薩中學籤了8年的合同,「感覺和西藏很有緣分,雖然西部相對艱苦,但是有黨的關心和好的政策,儘管家人反對,我還是毅然決然地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和呂淑霞同一批來拉薩中學的有30多人,他們來自陝西、山東等不同省份,絕大多數一直堅守在西藏,成為學校各個學科教研組的骨幹。
  • 廈大與黑龍江的校地情緣——北國思鷺島,紙短情義長
    喜愛這兩首歌的人都會對黑龍江與廈大的情緣懷有深刻的理解,在太陽島的悠遠大氣與鼓浪嶼的清新典雅之間,傳遞的是大家心底裡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龍江英才 廈大名師廈門大學在創校之初,陳嘉庚先生就提出 「獨是師資一項,最為無上第一要切」。昔日廈大學子陳康白北上黑龍江,擔任名校校長舉賢任能盡心辦學。
  • 有一隻來自西藏的高原犛牛,成就了藏犛牛雪域風情火鍋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深圳的都愛吃牛肉火鍋除了大街小巷的潮汕風味外有一隻來自西藏的高原犛牛用一鍋好湯吸引了眾多吃貨紛至沓來藏犛牛雪域風情火鍋藏犛牛養生火鍋的創始人居住在西藏多年品嘗到了直擊靈魂的特色美食發現了許多正宗的藏式美食
  • 西藏首個天文科普體驗館讓雪域高原「星光璀璨」
    何蓬磊 攝中新網拉薩12月14日電 (張偉 何蓬磊)「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科普體驗館,也是中國展區面積最大的沉浸式互動體驗館,不僅填補了雪域高原在天文科普領域的空白,也將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旅遊者到西藏來。」14日,在拉薩舉行的「藏域星球」天文科普體驗館(簡稱「藏域星球」)開館儀式上,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區工商聯主席阿沛·晉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張婕:在雪域高原播撒「美」的種子
    在雪域高原的日子裡,張婕用智慧和心血譜寫了一曲漢藏情深歌,以實際行動贏得了藏族師生的尊敬,為雪域高原增加了一抹溫暖的色調。「畢竟是西藏高原地帶,說完全不需要適應新的環境也是不可能的。」張婕說,剛去的兩周除了克服各種高原反應外,還要添置各種防紫外線的物品,更讓張婕害怕的是當地的野狗,為此,她還專門購買了一輛電動車,防止上學路上被野狗襲擾。
  • 不止於攀巖、登山、自行車 雪域高原漸成「戶外天堂」
    雪域高原美景新華社拉薩5月3日電(記者黃興 曾濤)桑通草原翠綠欲滴2日,由工布江達縣主辦的「百人徒步新措」活動舉行,全國逾百名遊客領略了「雪域江南」的秀美風光。同日,在巴松措景區,第五屆環巴松措山地自行車越野競速賽落下帷幕,國內外超百名自行車手參與了這場高海拔自行車競賽,其中不乏國內頂尖業餘車手。
  • 特寫:雪域高原的「馬鹿天使」
    新華社拉薩11月5日電 題:特寫:雪域高原的「馬鹿天使」新華社記者黃浩銘、趙久龍深秋時節,藏東高原的連綿高山已被皚皚白雪覆蓋。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長毛嶺鄉普窮村,原本水草豐美的草場已是一片金黃。
  • 援藏幫扶 雪域高原上的株洲「安吉拉」
    2017年5月,株洲市中心醫院的易新民、李立新、劉偉、符孝磊、紀青等5名黨員告別親友,踏上了雪域高原。為了按時參加組織生活,他們在扎囊縣人員醫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在6月29日召開了第一次學習討論會。如何將援藏與黨建有機結合?成為他們討論的主題。很快,這群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