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雪域高原上的神奇土地,與廈門的海島景致風格迥然。像是兩種對比強烈的畫風,一個是雄渾廣袤的豪放邊塞,一個是浪花飛舞的清新都市;一邊是最美校園裡求知若渴的朗朗書聲、青春芳華,一邊是青藏高原震撼心靈的天高地廣、雪山冰湖。正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致,遙相呼應著彼此的熾烈濃情。
01
從五老峰下到雪域高原
南強學子高原築夢
西藏以其遼闊和神秘為人們所嚮往,雪域天堂不但吸引著無數慕名而來的朝聖者,同樣也湧現出一批批懷揣家國夢想、紮根西藏、建設邊疆的「實幹家」。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廈大學子加入了這支勇敢者的隊伍。
如今90多歲高齡的葉雪音,被稱為「廈大援藏第一人」。葉雪音是廈大1950級生物學系校友,入校第一年,她就在父親、廈大首屆畢業生葉國慶的影響下,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步行隨軍進藏。
在經歷了8年異常艱苦的援藏工作後,葉雪音轉入西藏公學(西藏民族大學前身)從事漢語文教學,直到退休。幾十年來她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不負廈大人甘於奉獻、勇於擔當的光榮使命,為西藏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也為廈大學子在雪域高原的家國情懷書寫了精彩的篇章。
△1951年1月13日,廈大全體女同學歡送李小翠、葉雪音二位同學參加軍幹校留影紀念(戴花兩位女生中右手邊為葉雪音)
吳瓊,2004級財政系畢業生,也是廈大培養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工作」學生。畢業後毅然履行承諾赴西藏工作,從縣、鄉政府部門到自治區區直機關,無論氣候如何惡劣、條件如何艱苦,他不忘初心、頑強堅守。進藏12年來,他始終默默耕耘、傾心奉獻,把母校「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之光在雪域高原發揚光大,為西藏建設、民族團結和國家繁榮努力工作。
築夢正當時,報國趁年少。廈大法學院2012級本科生範天成,在讀期間就為自己的青春書寫了一抹雪域高原的橄欖綠。2013年7月,範天成主動報名選擇到條件最為艱苦的西藏阿里地區參軍。
阿里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有些偏遠哨所海拔甚至達到6000米。而範天成不懼環境惡劣,為了更好地鍛鍊自己,主動申請,先後做過警勤兵、炊事員、文書、戰勤助理、翻譯等工作,他還帶領藏族戰友讀書,幫他們學漢語,由於表現突出被組織批准火線入黨,榮獲1次嘉獎、1次「優秀士兵」稱號……在《人民日報》「出彩90後」專欄特別報導,成為阿里哨卡上一顆閃亮的「廈大之星」。
△2017年6月14日,公共衛生學院舉行2017屆畢業典禮暨赴西藏就業畢業生出徵儀式(臺上學生左一為黃建傑)
2018年11月8號,廈大公共衛生學院收到校友傳來的噩耗,2013級畢業生黃建傑在日喀則上班途中遭遇車禍,永遠離開了人世。建傑是公共衛生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第一屆學生,來自雲南,雖是家中獨子,畢業時他還是毅然選擇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到西藏日喀則工作。意外發生時,建傑剛剛結束藏區的駐村工作回城不到3個月,這個鮮活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24歲……
從芙蓉湖畔到雪域高原,自2012年起,僅公共衛生學院就有31名畢業生投身西藏,用行動詮釋廈大人的擔當,譜寫出一段段築夢高原的讚歌。而母校也會永遠記住這群書寫南強榮光的學子,事發後僅短短4天,廈大師生就籌集到善款707820元作為慰問金全額轉交給建傑的親人。
「在廈大懂得付出與奉獻的偉大,也因付出與奉獻,收穫溫暖,無論前方如何,我們將帶著廈大的精神與文化,勇往直前,感恩廈大,感恩這個有溫度的大學!」同學們說,「一群人,一紙承諾,一個無悔的約定,一場不平凡的旅程。西藏在前方,我們在路上!」
「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2013年7月20日,激昂的廈大校歌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薩上空唱響,廈大西藏校友會正式成立。西藏校友會的成立,為西藏校友與廈大之間搭建了一個溝通、聯絡的橋梁,一代代廈大人,將繼續在西藏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續寫廈大人的使命和擔當。
02
從珠峰腳下到芙蓉湖畔
雪域英才鷺島尋夢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西藏各類人才培養力度,一批批西藏學子進入內地高校。2001年,第一批9名西藏生源來到美麗的廈門大學,開啟了廈園求學之旅,他們說:這是夢想起飛的地方。
第一批來自西藏的學生都在外文學院英語系就讀,在校四年得到了學校和學院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學校為他們減免了學費,在助學金上也給予了政策傾斜,廈大出版社還專門為西藏學生設立了「出版獎學金」。
四年間,9名同學絲毫沒有辜負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儘管高中才開始接觸英語,他們硬是以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克服氣候生活不適應、學業壓力大等困難,一個不落、整整齊齊地通過了英語專業四級、專業八級國家考試,順利畢業。
益西旦增、白瑪措姆、次旦卓嘎、德吉群珍、曲尼卓嘎……老師們至今對這群刻苦的學生仍記憶猶新。學習之餘,這群能歌善舞的藏族娃用雪域高原的天籟之音和熱烈奔放的鍋莊,為校園文化增添了一抹亮麗的風景。每年的藏曆新年,廈園裡都會有一群身穿豔麗民族服裝、手捧哈達、青稞酒、酥油茶的孩子們為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祈福……
△2006年,西藏學生在廈大白城海邊留影
益西旦增說,在廈大最強烈地感受就是廈大人「感恩、責任、奉獻」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激勵,即便是畢業後又遠赴美國、新加坡深造,他仍然決定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反哺雪域故鄉。現在已經在西藏大學教英文的益西旦增,正帶著學生做藏漢英語言及文化對比研究。強烈的文化歸屬感讓他對西藏這片故土魂牽夢縈,縱使千山萬水也隔不斷那融於骨血的召喚。
從小就生活在高原牧區的小扎西,一直對大海充滿無限的嚮往。2004年,小扎西終於踏上了遠赴廈門的求學之路,成為廈大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的第一位西藏生。經過剛開始的新鮮和好奇,很快他開始各種「眩暈」,數理基礎弱,專業課程難,考試開始掛科……
為了讓小扎西更快適應廈大的生活和學習節奏,學院為他配備了專門的輔導老師,第一時間解決學習困難。不知經過多少次課後輔導、練習,他開始一點點進步,最終通過了所有考試。與此同時,小扎西也與老師們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老師,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您!」畢業臨別時,小扎西捧著潔白的哈達來到老師辦公室,這場景也成了老師們此生最難忘的一幕……
巴果,2010年至2013年就讀於廈大教育研究院,是第一位致力於研究西藏高等教育的藏族博士生。在她的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創始人潘懋元先生的指導下,巴果的博士論文榮獲「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出版專著《西藏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研究》。如今的巴果,是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兼西藏大學碩士導師,在「高寒缺氧」的西藏教育研究疆域開荒拓土,踐行著她對導師和母校的承諾:「我想像先生那樣做人,像先生那樣做學問。」
育人,是大學的根本使命。截止2019年,廈大共招收西藏學生564人,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創造更多求學及與世界交流的機會。2015年起,廈大開設少數民族預科班,鼓勵更多西藏學生在廈大的沃土之上勇於追夢,敢於追夢。
越來越多的藏族學生在廈大校園裡學習生活,他們成立了西藏文化交流協會,每年舉辦西藏文化節活動,促進藏漢交流,加強民族團結,藏族同學和其他各族同學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03
雄鷹白鷺振翅齊飛
校地共譜家國新篇
作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的高等學府,廈大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在校地合作中也始終把發揮教育資源優勢放在首位。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十分重視發展西藏教育事業,強調教育優先發展,實施「科教興藏」、「人才強區」戰略,教育部啟動內地高校對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
2002年,廈大作為教育部第一批對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學的高校,努力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發展,促進西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西藏民族大學是西藏和平解放後黨中央為西藏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擔負著為西藏培養各類人才的歷史使命,素有「西藏幹部搖籃」的美譽。
18年來,廈大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努力推進西藏民大辦學理念、學科建設、科研能力、師資隊伍、人才培養質量、辦學條件等方面的提升。廈大書記、校長每年都到西藏民大專題研討對口支援工作,這已成為一個傳統。
學校先後選派29名教師幹部到西藏民大掛職, 「援藏四年半,讓我變得更加堅韌、心胸更加寬廣、對生命有更多敬畏」,廈大公共事務學院楊玲老師在多次承擔有關西藏民生保障、邊疆穩定課題,在藏南藏北實地調研並指導藏族同學完成大創項目後有如斯感受。
扎多,這個曾經利用假期在建築工地扛沙運土揮灑汗水賺學費的牧區學生,在楊玲引導下,如今已在孵化文創產品中實踐著他的創新創業夢。楊玲主持的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重大委託課題《「幸福家園建設者」——新時代西藏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打破專業壁壘,做好援藏高校與西藏民族大學之間的協同創新,有利於西藏高等教育事業中學術共同體的塑造。201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她「第八批優秀援藏幹部人才」稱號,表彰她援藏期間所取得的成績。
對口支援工作經歷成了掛職老師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無一例外愛上這所充滿溫情的學校和那些淳樸可愛的藏族學生。
首批對口支援西藏民大的鄭文禮老師於2005年結束援藏任務,但他持續傾情對西藏奉獻力所能及的關心支持,2011年,榮獲教育部頒發「對口支援西部高校10周年突出貢獻個人」獎章。每當他拿出當年與同學們的合影,達娃頓珠、吾金、米瑪倉決、次仁頓珠、洛桑扎西……如數家珍。
從2003年至今,廈門大學共招收西藏民族大學定向培養博士生20名,各類交流生200餘名,積極幫助西藏民族大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起校內圖書館之間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向西藏民大開通VPN數字資源服務;援建多媒體教室、各類實驗室、教學軟體、網絡課程資源等;廈大出版社專設「經管文庫」、「法學文庫」,協助西藏民大教師出版專著、教材近30種;捐贈圖書2萬餘冊……
△2017年8月,醫學院天路行實踐隊深入藏區鄉村開展包蟲病篩查
「立功何須在桑梓,雪域更待灑青春。」為貫徹落實國家 「健康中國」戰略和精準扶貧方針,2014年至2019年,廈大醫學院先後組織76名師生組建「天路行」實踐隊,6次進藏,前往西藏昌都左貢、拉薩、日喀則等3地64個自然村開展醫療幫扶、基層義診、衛生宣教等醫療扶貧活動,累計服務藏區20000餘人次,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用真情奉獻譜寫藏漢深情。
△2019年8月,醫學院天路行實踐隊走進西藏希望小學開展衛生健康宣教
新時代需要新青年,新青年要有新使命。自2008年8月起,廈門大學竹蜻蜓支教隊的同學們每年暑假,乘坐60多小時汽車,跨越近20℃溫差,為西藏當雄縣的孩子們點亮夢想。11年來,累計315名廈大學生參與赴藏支教活動,足跡遍布當雄縣的龍仁鄉、公塘鄉、寧中鄉三鄉,包括當雄中學、公塘鄉完全小學、龍仁鄉中心小學以及寧中鄉第一中心小學,共4所學校,教授學生超過8000人。
他們將美術、音樂、手工等課程帶進雪域校園,為藏區孩子展示了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支教隊員還通過義賣、募捐籌集包括教具、學習用品、運動器材、圖書等共計約102500元。
△2016年8月,竹蜻蜓支教隊於西藏當雄縣龍仁鄉中心小學舉辦流動圖書館活動
藏族女孩嘎瑪,來自當雄縣的一個牧民家庭,2015年考上廈門大學。她說:「我的老師是2011屆竹蜻蜓隊員們。他們可能不會想到,那個專注聽課的普通小女孩,告別了過去父輩們放牛的生活,來到了竹蜻蜓起飛的地方。」
還有當雄縣中學的旦增巴桑、公塘鄉完全小學的旦增白姆……他們都和嘎瑪一樣考入廈門大學,並從哥哥姐姐手中接過支教的接力棒,上演著一幕幕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正像那首歌唱的——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雪域高原的學子們從此走進廈大,也引領著南強學子走進神奇的人間天堂,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
回首過往,廈門大學與西藏的校地情緣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走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廈門大學——這所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英雄大學,必將繼續高舉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精神旗幟,與西藏這片祖國最神奇壯美的雪域高原在校地合作的道路上攜手共進,再續知無疆、愛無央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