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我聽到不少厲害的老師推薦大家多讀人物傳記,跟隨這位偉大的人物去體驗TA波瀾壯闊的一生,學習TA的人生智慧,也讓自己在面對類似難題時獲得一些啟示。
可是,大家在讀人物傳記時卻面臨了種種困難:篇幅太長,書太厚,看不下去;背景知識不足,許多專業術語看不懂;很多傳記是翻譯版,閱讀時抓不住傳記的主線;專家一般不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讀完短時間內感覺不到有明顯收穫。
因此,不少朋友得出一個結論:傳記雖好,可是看不懂啊,困!
其實,看人物傳記也是有方法可循的,樊登老師在著作《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詳細介紹了讀懂一本書的方法。下面,我將以著名的人物傳記《美麗心靈·納什傳》為例,從糾正錯誤閱讀習慣、做好閱讀前的準備工作、準確定位傳記精華三個方面為大家解讀如何讀懂人物傳記。
在開始美妙閱讀之旅前,我們有必要先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在無意間有這些閱讀的壞習慣呢?
讀人物傳記經常會遇到難懂的行業術語。有時候即使傳記主人公和你屬於同一領域,但人家畢竟是屬於該領域最尖端,難免很多東西我們沒接觸過,完全看不懂。這時候,你會立刻停下來,打開網頁查找介紹嗎?建議您,不要這樣做。
閱讀間隔會打破你閱讀的樂趣和快感。也許拿起傳記最初你興致勃勃,可是不斷遇到卡殼的地方多少會有點打擊閱讀的信心。作者在寫人物傳記時,就已經預設了傳記是面對大眾的,所以一些晦澀難懂的術語終歸不是多數,先跳過去,不會影響你對整個文本的解讀。
很多人第一反應這是孩子的行為,其實很多成年人也這樣。現在很多人心態浮躁,能靜下心看書的人不多,因為看書時能做的其他事太多了。發個朋友圈?回個消息?刷會抖音?網上買個東西?點個外賣?看會新劇?
閱讀本身就需要沉下心來體會,現在可好了,比閱讀有意思的事真是太多了。想要完全抵抗住這些誘惑不是一件容易事。你需要在每次閱讀前,把所有能干擾你的東西全都從你的視線內清除,尤其是你的手機。
我們在閱讀時,一開始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積累再精簡。目的性太強,就減少了大量腦力摩擦帶來的意外驚喜。
閱讀分兩種:帶著目的閱讀和自由閱讀。帶著目的閱讀是你在看這本書之前已經預先想好自己要怎樣看這本書,要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比如,最近孩子總是不聽話,那就立刻看親子溝通的書,希望看完就能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帶著目的閱讀目標精確,但也不可避免地有缺陷:我們選擇的多是舒適圈周邊的書籍。
自由閱讀則是不帶任何目的地閱讀,你仿佛突然跳到一個未知黑暗區域,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會有一點亮光。最後,這些亮光集中在一起,整個大腦變成了「解放區」。這種意外的驚喜會讓你非常愉快。
不知道大家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有沒有這些閱讀的壞習慣呢?一個好習慣可以讓你閱讀更加高效,一個壞習慣無疑會阻礙你的閱讀進程,讓你無法品嘗閱讀的樂趣。現在,讓我們進入人物傳記的閱讀之旅。
我們雖然提倡不帶目的的自由閱讀,但並不等同於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就可以直接打開人物傳記閱讀。這樣的閱讀非常低效且漫無目的,很快你就會迷失方向,打起退堂鼓。在閱讀人物傳記前,樊登老師提出,我們要明確三個問題:
每本好書都自帶使命。
任何一本書都會有一條主線。你手中的這本傳記主要向讀者講述一個什麼道理?解決什麼問題?這是我們在閱讀前最好先明確的事情,或者在閱讀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去尋找的問題。
《美麗心靈·納什傳》一書介紹了天才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傳奇的一生:30歲前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解決了一系列數學難題;30歲遭遇了災難性的精神崩潰,幾乎被世界遺忘;卻又在60歲時恢復意識,獲得諾貝爾獎。
這本傳記主線就是講一位數學天才與命運一生的博弈,講的是人性的悲憫與頑強。我們要先明確這本傳記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接下去仔細看主人公是怎樣與命運進行博弈的。
一本書的背景知識,能幫讀者開闊眼界,讓讀者了解到這本書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傳記的主題。
比如《美麗心靈·納什傳》的作者西爾維亞·納薩是一位經濟記者,又做過普林斯頓的訪問學者,因此對普林斯頓「幽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什自然更加有興趣。
作者採訪納什記親友的曲折經歷也讓讀者可以了解到,主題「美麗心靈」不僅指納什本人,更指陪伴納什度過困境的親友,尤其是妻子艾利西亞。
讀一本書,我們要對其價值升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什麼?是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方案嗎?主人公的經歷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
人物傳記一般不會直接給出解決方案,作者在敘述主人公一生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就已經揭曉了答案。《美麗心靈·納什傳》中作者細緻描寫了納什精神崩潰前後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以此向我們展現納什是如何在絕境中艱難求生,並最終守到成功的。這種對苦難頑強不屈的精神,就是全書價值所在。
有些人在開始閱讀之前就下定義:人物傳記難讀,其實再複雜的書都有一個結構。我們在正式閱讀前先思考這三個問題,打好基礎的框架,帶著它進入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慢慢填充這個框架。
許多人物傳記都是厚厚一本,作者詳盡地介紹了主人公從小到大數不清的細節,《美麗心靈·納什傳》也不例外。我們沒必要搞清楚每一個小細節,要把重點放在與主題相關的細節上。這就需要我們培養提煉精華的能力,準確定位傳記中的精華部分,把這些精華部分前後連在一起,你自然就理順了文章脈絡,讀懂人物傳記也就不再是難事。樊登老師在書中分享了6個定位精華的方法。
1.意識到問題嚴重時
當你意識到某個問題很嚴重時,往往是作者的著力點。因為作者也很明白,只有讀者覺得問題嚴重,才會立刻投入精力到內容中去。
《美麗心靈·納什傳》中,人們注意到納什頻繁在公眾場合有奇怪的舉動:自稱來自外太空或外國政府的一股神秘力量在和他交流,認定普通的電臺也是在向他發送信息,聲稱自己要當南極洲的皇帝。
我們一面不解這一個個奇怪的舉動,一面也慢慢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納什的精神開始出現嚴重的問題。接下來,納什與命運的頑強鬥爭正式拉開序幕。
2.出現某種解釋讓你意外時
當一本書出現了讓你意外的東西,這是最令人興奮的,一定會給你帶來新的啟發。
我讀《美麗心靈·納什傳》之前,先看了《美麗心靈》的電影。和大家一樣,被納什的頑強不屈和艾利西亞的不離不棄深深打動,可到了傳記這裡發現根本不一樣:艾利西亞在納什重病期間和納什離了婚,並沒有「不離不棄」。納什的媽媽也一直猶豫為納什治病投入的錢,妹妹瑪莎甚至在母親去世不久就立刻把納什送進了精神醫院。
這讓我非常震驚,認為這根本不能體現「美麗心靈」。帶著不解,我仔細讀了傳記,才了解到納什生病的整個過程是多麼令人崩潰和沮喪,而且艾利西亞面臨的幾乎是絕境:她已經為納什治病負債纍纍,自己也必須活下去,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要養活,加上納什因為精神出現問題不斷地威脅她,艾利西亞最終放棄了。她終究是個普通的女人,她只是想過一個正常的生活而已。
更出人意料的還在後面。後來,艾利西亞得到了政府和社會人士的幫助,有了一絲喘氣的機會,她完全沒有沉浸在開始新生活的憧憬中,而是直接把納什接回家照顧了。
這個選擇讓人非常意外,卻也讓人更加感動,因為她不再是電影中那個完美的天之驕女,而是真實地讓人心疼的妻子和母親。到這裡,讀者對美麗心靈的主題解讀就更進了一步。
3.存在遞進關係的地方
遞進的結構會給人不斷往裡邊延伸的感覺,每一個遞進的點都值得記錄下來。
《美麗心靈·納什傳》中納什曾被三次強行入精神醫院治療,這三次住院的經歷不是平行的,而是不斷遞進的。每一次家人為他挑選的醫院,都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家人對他病情態度的變化,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家庭患病求醫的真實心路歷程。
納什第一次入院,被送去最好的私立醫院療養:親人患病最初,家人總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最好的醫療資源治好病。納什第二次入院,被送去環境惡劣的州立醫院:病情遲遲沒有起色,耗盡家產,家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並開始動搖信心。納什第三次入院,被送去離熟人很近的私立醫院:親人最終還是會穿越重重困難,堅定地陪伴你身邊,不離不棄。
始終不離不棄的感情固然為人稱道,但現實終歸不是童話,經過苦難洗禮後生死相隨的親情是不是更加真實而感人呢?
4.不同側面彰顯書籍內在價值
「美麗心靈」這個主題在傳記中通過許多不同方面來彰顯,除了納什自身的頑強不屈和艾利西亞的生死相隨,還有昔日親友、同事的態度,都從側面彰顯了「美麗心靈」。
納什生病期間,昔日的同事和好友也對他表現出了各種複雜的態度。有些人幫了他很多,不求任何回報,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與光輝。也有人,壓根不知道消失的納什這些年經歷了什麼。這些人,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人性中的惡,只是人性中的冷漠和真實。形形色色人物的存在,無疑也是為了從多角度烘託主題「美麗心靈」。
5.當閱讀受到心靈衝擊時
如果把論證和邏輯比喻成一本書的「骨架」,那這些產生觸動的內容就是書的「肌肉」。「肌肉」是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美麗心靈·納什傳》的尾聲,老年的納什逐漸恢復意識,並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本以為這位命運多舛的老人終於可以安享晚年,命運再次對他下了狠手:他和艾利西亞的兒子,也得了一樣的病。
可是,夫妻倆並沒有崩潰,平靜地接受了家裡又多了一個病人的事實,開始了日復一日擔驚受怕的日子。曾經不可一世、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的納什卻變成了慈祥溫和的父親,靜靜地陪伴在兒子身邊,度過早已習慣的苦難歲月。
讀到這裡,我非常感動,由衷地對這位「上帝偏愛的天之驕子」表示深深欽佩:上帝給了納什苦難,讓他變成了一個溫和有愛的人,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6.書中奇聞異事
這個也可以理解為書中一些讀者先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覺得特別有趣的小知識。一本好的人物傳記除了要給人精神的引領,也必須同時提供「知識增量」。
比如《美麗心靈·納什傳》中,作者還向我們詳細科普了許多知識:著名的數學猜想「黎曼猜想」,數學家對設計弈棋遊戲的痴迷,「納什均衡」理論在二戰中的運用,納什的博弈論在拍賣行業的廣泛應用……
這些「知識增量」一方面作為介紹作者的知識背景,另一方面也滿足了讀者的求知慾,讓讀者讀完傳記有種「長知識」的滿足感。
所謂的讀懂一本書,就是取捨的過程。作者在寫書時,一定是把TA認為有價值的內容都寫進去了。但對我們讀者來說,每個人經歷不同,主人公打動你的地方自然不同,給你的啟發、提供給你的價值自然也不同。我們需要對傳記「科學瘦身」,有選擇性挑選對我們有益的精華內容去吸收。
很多著名的人物傳記都非常值得我們去拆解和學習。通過觀察主人公在面臨困境時的面對態度、思考角度和解決方法,在他們身上獲得成長的力量。
人物傳記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我們首先要規避不良的閱讀習慣;接著在閱讀前思考三個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後,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準確地提取傳記中的精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主人公,進而理解全書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