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4日凌晨,趙先生母親從周至轉至延安大學鹹陽醫院救治,1月14日出院,住院22天花費5萬餘元。期間趙先生意外發現,醫院計費每日清單有「蹊蹺」,與醫院多次溝通,相關費用被核退。
一日內記錄重症監護34小時
1月9日,趙先生翻看母親的電子床頭卡每日清單,發現「蹊蹺」。趙先生稱,他發現在1月8日出現了24個小時重症監護、10小時重症監護、持續吸氧1日、氧氣吸入11小時等記錄。趙先生嚇了一跳:「一天只有24小時,怎麼就出現34個小時的重症監護記錄?」
為此,趙先生要求醫院為他列印每日明細清單。在向醫院反映相關問題的同時,趙先生對各項治療也更為關注。
40分鐘的治療只進行20分鐘
1月15日下午,趙先生說,隨著對每日清單明細以及各項治療的關注,他的疑惑越來越多:住院期間共計16次吸痰護理,卻用了130個一次性使用吸痰包;心電監測和血樣飽和度監測使用的是一臺機器卻是兩項費用;按40分鐘計費的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實際只做20分鐘;去年12月31日的清單內有33次鼻飼;多次出現低頻脈衝電治療電極3對的記錄,但實際家屬一直拿著每次治療時使用的兩對電極片。
「就給了這兩片,我們自己保存,治療的時候使用。」趙先生說,「中風後遺症推拿治療是按次收費,但我們家老人右側整體偏癱,他們只給按摩上肢,大概也就20分鐘吧。」
趙先生和醫院溝通後,一些記錄得到了解釋,一些沒有,後來醫院將一些相關費用減去,同在該科室住院的幾位病人一些相關費用也減掉了。
初次結算時醫院返還多項費用
1月14日,華商報記者查看趙先生母親的清明細單發現:床頭智能信息化系統中的記錄與家屬實際列印出來的紙質版清單並不完全相同,其中有幾天,在一些類別的費用總額也不相同。
同時,趙先生出示的列印版的日清明細單中,自1月8日(趙先生1月9日發現問題,當日列印1月8日費用清單)起的一周內,治療費及護理費退費(負值)共4項,涉及低頻脈衝電治療數量、加壓給氧、會陰衝洗、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共計-1735元,而在1月8日之前的明細中,治療費及護理費並無負值出現,僅一項藥物有負值。
趙先生說,有些是沒有做的治療計費了給退的,偏癱肢體綜合訓練是他發現治療時間不足後給退的。他說,「15日結算時列印最後一天的清單,發現多算了一天護理費,又退了25元。」
醫院稱或因轉科室出現差錯
1月15日下午,延安大學鹹陽醫院相關負責人解釋:趙先生及相關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轉科室的情況,從重症監護室轉至神經外一科,可能是過程中,兩個科室出現個別情況。但所有患者出院前,所在科室都會對相關信息進行核實、堵漏,不會出現多收少收的情況。
40分鐘的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實際只做20分鐘等情況,應該是康復醫師對康復訓練的理解不到位所致。對於1月8日之後出現的多項退費,該負責人表示,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發現有計費錯誤的情況會隨時進行更正。
同時,趙先生反映後,醫院對此非常重視,1月15日對趙先生母親進行出院結算時,已經對相關費用退去,不存在多收的情況。另外,該負責人表示,因為趙先生也曾向物價部門和衛生部門反映,醫院也將向衛生及物價部門進行情況匯報。鹹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物價工作辦公室表示目前正在調查中。
結算清單列印2日後再次退費
據了解趙先生發現的一日之內出現重症監護34小時記錄等「蹊蹺」確實出現在患者轉科室當日。
1月16日上午,趙先生說,母親住院22天,但在1月15日費用結算清單中,共計22天的持續吸氧之外,還有一項11小時的氧氣吸入記錄。
延安大學鹹陽醫院相關工作人員解釋,氧氣吸入每日不足16小時按時收費,超過16小時按日收費,就是持續吸氧。也就是說,趙先生列印的結算清單中,氧氣吸入費用確實多計了。
1月17日下午5時許,趙先生出示了另一份結算清單,清單上的合計費用比15日列印的少了800餘元。他解釋,1月15日至17日期間,自己每日數次嘗試辦理結算後合療報銷退費,但均因系統故障無法退費。「一直有故障,今天醫院多個工作人員又核對了一次,又退了些錢。」趙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