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時間:2019-12-25 08: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宗教均是一邊競爭一邊融合,基督教也不例外。爭取更多信眾,有時候需要一些富有人性化的策略。如今,當聖誕節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一種消費符號,討論這天到底是誰出生還有意義嗎? 當我們回到最初的
原標題: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宗教均是一邊競爭一邊融合,基督教也不例外。爭取更多信眾,有時候需要一些富有人性化的策略。如今,當聖誕節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一種消費符號,討論這天到底是誰出生還有意義嗎?
當我們回到最初的源頭,會發現歷史總是充滿了輪迴,庸俗與神聖常常混為一體,這大約才是人性。最後,我們再次順時間的長流而下,會發現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到東方去。
聖誕節,顧名思義是聖嬰也就是耶穌的生日。然而,耶穌的生日可能並不是12月25日這一天。
《聖經》中根本就沒有明確記載耶穌的出生日期,在最初的兩個多世紀裡,基督徒們也沒有這樣一個節日。不過到了公元三世紀,普通信眾已經開始對紀念基督的生日產生了極大興趣。有人認為基督出生於3月28日,有人認為是4月24日,還有人說是5月20日,總之十二個月都曾經被人選中過,其中也包括12月25日。
當時一些 的神學家(亞歷山大的克萊門特),對一群凡人竟然膽敢隨便給耶穌指定生日感到憤怒, 的奧利金就說,只有罪人才慶祝自己的生日。
戲劇性的變化發生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作為第一位正式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他徹底改變了基督教受打壓的狀況,給予教徒們公平的社會地位。不僅如此,他為了扶植基督教與帝國融為一體,還頗費了一番心思。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當時的基督教並沒有取得一統天下的地位,而是需要與各種五花八門的宗教競爭。這就好像在一個龐大的信仰超級市場內,每個宗教需要通過各種促銷手段吸引信徒,兜售自己的產品。
要想讓民眾更加容易地接受基督教,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基督教的信念融合進異教的節日中,在削弱異教傳統的同時也可增強基督教的品牌形象。當然這在基督教中應該稱為:「對異教文化進行洗禮」。
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早期,疆域不斷地向外擴張。在這個過程中,羅馬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希臘眾神、美索不達米亞佔星術和來自東方的神秘宗教陸續走進了羅馬人的精神世界。
密特拉神就是在羅馬爭奪地中海霸權的過程中被發現的。公元前67年,前三巨頭之一的龐培,在剿滅地中海東部沿岸的海盜時,第一次知道了這個神的存在。到了公元90年的時候,羅馬帝國第十四軍團就在上日耳曼尼亞地區為密特拉神修建了廟宇。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3世紀的奧勒良皇帝更是將它視為帝國的國教,在錢幣上刻上了密特拉的圖案,和「不可戰勝的太陽」的字樣。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奧勒良之所以喜歡密特拉,首先因為它在軍人中得到廣泛的崇奉。密特拉除了是不可戰勝的太陽神,還被視為亡者前往天國的引路人,所以軍人們認為相信祂,就可以在死後得到救贖。
根據考古發現,密特拉教的廟宇和獻給密特拉的紀念碑遍布了羅馬帝國每一個行省,大部分都在軍營附近。而大家都知道,羅馬帝國連年對外擴張徵戰,皇帝要上臺需要軍人支持,要坐穩這個位置更是如此。更何況奧勒良還是一位軍人出身的皇帝。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另外,更重要的是,密特拉作為密特拉教的 神,是太陽的化身,整個宇宙,全部星辰萬物都受他的統治。通過推廣對太陽神密特拉的信仰,能夠將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和密特拉的神力聯繫起來,體現皇權的 性。
那麼怎樣才能讓民眾改信基督教,「取代」密特拉教的國教地位呢?這就需要一些特別的操作技巧了。
早期教父們開始在祈禱或布道時,歌頌基督耶穌才是真正帶來光明的神,將其與「太陽」聯繫起來。
而12月25日是羅馬的冬至日,一年之中日照最短的一天,代表著太陽的重生,因此這是密特拉教最重要的節日。
更加巧妙的是,密特拉在神話中也是一位降生於凡間的神子,並行使了救贖人類靈魂的使命,成為天界與人類之間的橋梁。
於是,耶穌逐漸取代了密特拉,到公元350年,羅馬教宗儒略一世已經正式宣布,12月25日就是耶穌的生日。
那麼,如何進一步讓百姓接受這個改變,並對基督教產生好感呢?恰好在與12月25日鄰近的17日至23日,羅馬原本就有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薩圖恩節。這是紀念羅馬的農業之神薩圖恩。土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對於民眾來說,這個節日是一年之中難得的放縱機會,在這期間,甚至允許社會的秩序被顛倒過來。在宴會上,奴隸們被允許抽籤選出一位來扮演主人,而原本的主人變成奴隸,為大家服務。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節慶從17日的祭祀儀式開始,直到23日達到高潮。在這段期間裡,不能執行死刑,也不能宣戰。皇帝和貴族們要舉行大型的公共宴會以饗民眾,家庭和朋友之間互相交換禮物,大吃大喝,甚至在街上放聲歌唱。
如果能把這樣一個平民的節日與基督生日結合起來,豈不是最好的宣傳策略?
麻薩諸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史蒂芬·尼森鮑姆在《聖誕節之戰》這本書中就提出,在基督教傳播過程中,為了把神聖的節日和以往固有的節日混同起來,教會不能把原先節日中的慶祝的儀式和習俗禁止掉,反而得默許民間的慶祝方式。
宴會、送禮、享樂……就這麼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到了5世紀初,隨著基督教佔據了統治地位,密特拉教就在西方完全消失掉了,甚至也沒有留下任何典籍,就像完全不存在一樣。但它在東方卻還有一門遠房親戚。
你知道聖誕節到底是誰的生日嗎?
原來,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向南到達了印度,創造了印度吠陀文化,他們所信奉的密特拉神此後又演變成婆羅門教的密多羅。佛教興起以後,吸收密多羅的元素,產生了彌勒佛,或者被稱為梅呾利耶(Maitreya)。彌勒佛是佛教中的未來佛,和密特拉一樣,它在佛教中也扮演著救贖者的角色。
當傳至中土後,佛教中的彌勒信仰再次發生了巨大變化。救贖或者說「下生救世」的說法,對絕望的底層民眾充滿了吸引力,極易為造反者所用,於是就有了「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隋唐以後的官府開始嚴厲打擊彌勒信仰,一部分信徒轉入地下,發展出了民間會社組織彌勒教和白蓮教。
另一部分則接受改造,把彌勒佛打扮成了笑口常開、大腹便便的無害形象。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