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大的寶寶在上海徐匯區一家「水療小兒推拿館」遊泳後拉肚子,當時曾發現水中有紅色絮狀物。上海目前有500多家嬰兒遊泳館,在各大商場遍地開花。由於嬰兒遊泳館並不屬於公共遊泳場所,一直存在監管空白。業內人士指出,嬰兒遊泳館尚無專門衛生標準,連水質檢測都無法進行。不少家長質疑:既然成人泳池都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和管理規定,為何嬰兒泳池卻始終無章可循?
(12月13日《新聞晨報》)
在「嬰兒遊泳館」遊泳之後,孩子拉肚子了,家長懷疑「嬰兒遊泳館」存在問題。究竟如何鑑定?這種懷疑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答案。
類似的情況,在上海早就出現過。2016年12月上海一位家長帶著2個月大的寶寶去「嬰兒遊泳館」遊泳後,當晚寶寶就發高燒,一度下達病危通知書。後來,經連日搶救,終於病情穩定。家長一度懷疑,是那次「遊泳」導致了寶寶被感染。他們遭遇的是同樣的尷尬:沒有部門能給出一個具體的說法。
到底是不是「嬰兒遊泳館」造成的問題?為何就不能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監管部門也很為難。這是因為,對於「嬰兒遊泳館」來說,還處於監管空白地帶,國家沒有出臺監管標準。水質要求是什麼?場地要求是什麼?池水參入物底線是什麼?健康標準是什麼?還沒有出臺。
這是一個十分尷尬的事情。對於成人使用的普通遊泳館、遊泳池,是有具體監管標準的。根據《公共遊泳場所衛生管理規範》,其中對遊泳池水質的監測,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除了泳池每天自檢以外,還「應委託有資質的衛生檢測機構每月對遊泳池水進行檢測,並出具檢測報告,檢測結果應向公眾公示」。而這裡說的「公共遊泳場所」並不包含「嬰兒遊泳館」。而且,由於「嬰兒遊泳館」和「成人遊泳館」有著本質區別,也無法用相同等級監管。比如水質的問題,適合成人使用的,未必適合嬰兒使用。比如「成人遊泳館」使用的是普通的水,而「嬰兒遊泳館」多是使用的「中藥水」。
隨著健康理念的增強,隨著對孩子關注度的提升,涉及嬰兒服務的項目越來越多,「嬰兒洗浴」就是比較新的服務項目。這個項目迅速在全國流行,城市裡處處都是「嬰兒洗浴中心」之類的地方。由於沒有出臺監管標準導致了這樣的情況:其一,創辦「嬰兒遊泳館」沒有準人門檻;其二,「嬰兒遊泳館」使用的中藥配方等等,也沒有行業標準;其三,沒有一家檢測機構能檢測「嬰兒遊泳館」水質是否達標,沒有標準也就不能給出肯定或者是否定的答案。
新時代,新的服務項目不斷出現。監管必須跟上步伐。「嬰兒遊泳館」,不能總是長不大的孩子。出臺行業標準,才能讓「嬰兒遊泳館」快快長大,不至於一直野遊下去。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