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清河一名12歲的男孩因盜竊手機店4部手機,被父親暴打2個小時,經搶救無效死亡。
10月15日,男孩小安從一家手機店的窗戶進去,偷走4部手機和一些現金。案發後店主報案,警方採集指紋進行調查。同時,小安的繼母在家發現他在玩手機,覺得可疑,立即帶他去學校見老師,小安承認是在手機店偷的。
小安父親得知此事後從外地趕回,11月1日晚,在家中用電源線、跳繩、掃帚抽打兒子,2個小時後,兒子出現口渴、疼痛、休克的症狀,小安父親、繼母將其送往醫院,但因傷勢過重死亡。
被偷手機店主聽聞此消息,表示心裡很不舒服,孩子有錯可以好好教育,怎能將他打死。小安的父親安某已經投案自首,警方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這件事讓不少家長唏噓,小孩偷東西是讓家長非常頭疼的「高難度溝通」話題。
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小孩偷東西並不代表就是壞孩子,不該急於否定孩子的品性。在第一次發現這樣的行為之後,應該慎重地及時介入。
01
孩子偷錢、偷東西,這事可能沒你想像得稀罕。
如果你經常看新聞,你會發現,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可能出現偷東西的行為。
比如此前,一個小男孩因為沉迷於刮刮樂遊戲,硬生生偷了家裡上千塊錢。
今年上半年,有個14歲女生曾盜刷媽媽銀行卡5萬多元給男主播打賞。
下半年還有一個13歲男孩,用媽媽手機轉帳87次充值手遊,花了1萬多塊。
孩子們會偷東西,其實第一個原因就是:對錢沒有概念。
在採訪當中,那個刮刮樂男孩,對自己做了什麼一無所知。
小孩子,無法區分自己和其他人,這時候的「偷」,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偷」。他們只是單純地認為:只要是我喜歡的東西,最後都是我的,並沒有意識到物品歸屬權的問題。
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再偷東西,可能就是第二個原因:遇到兩難困境時,為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花錢上缺乏自控能力。
比如那個14歲女孩,偷拿媽媽花唄花了1000塊錢,老師了解到:家裡人關係很冷淡,她充滿孤單感。她羨慕能經常穿新衣服的女同學,也想和同齡人拉近關係。但是,每次向媽媽要零花錢,她都會被數落。
為了撫慰自己的失落感,她才開始偷偷拿媽媽手機買東西,先是奶茶、玩偶之類的小東西。再後來,偷盜行為變得無法控制,開始偷買手機、平板電腦。她說,她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父母非常辛苦,但是她對同齡人的世界也有強烈的渴望。
02
前兩天我還看到過,傅首爾在《親愛的小課桌》節目中,談及她曾經也偷過東西。
小時候因為家裡貧困,一時糊塗,想買雪糕,偷了一位自閉症老人的錢。結果被老人發現。
老人的做法讓她記憶深刻。
老人從她兜裡,拿出了她偷的錢,什麼都沒有說,卻輕輕的放在了她上衣口袋裡。
然後帶她說看看她媽媽在做什麼,然後看到她媽媽在扛米包。然後語重心長的告訴她:「不要走彎路,要做個好孩子」。
這件事情對她影響很大,她後來再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而且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會回想到這件事情,讓她一直能夠坦坦蕩蕩的做人。
所以一個孩子偷東西,家長的處理方法特別重要。
處理的好,不光是能教育孩子不能偷東西,同時還能告訴孩子如何堂堂正正的做人。
03
青春期的孩子偷東西,對父母來說,是一個高難度溝通話題。
那個偷拿媽媽花唄買東西的女孩,先是被媽媽暴打了一頓,然後媽媽便當眾大哭起來,除了「天啊,天啊」的叫喊,完全沒有第二句臺詞。
我在想,那個偷手機被父親打死的男孩,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遭遇呢?
在孩子父親眼裡,偷盜是件道德敗壞的事情,自己也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在外地辛苦打工,突然聽到孩子幹了這麼件壞事,於是千裡迢迢趕回家。萬種複雜情緒,最終因為表達能力的匱乏,演變成一場致命的毆打。
對這兩位家長來說,暴力是一種語言,包含著強烈的情緒。ta們不是為了暴力而暴力,而是為了溝通而暴力。但只可惜,這種暴力只能適得其反。
那麼,遇到這類問題,父母們到底該做什麼呢?
(1)事情發生的時候,明確告訴孩子這種行為非常糟糕,且破壞了父母對他的信任,他需要做出彌補。
(2)直接把錢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但是要求孩子承擔看管錢的責任。零花錢和孩子共同商定後決定,不讓孩子覺得是「薛丁格的零花錢」——有沒有、有多少全靠父母心情。
(3)和孩子及時情緒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這樣很多對金錢的過分需求也會消散。
(4)在遇到無法解開的心理困境時,及時向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
其實孩子偷東西並沒有那麼可怕,一時的錯誤,不代表一世都會是壞人。
當孩子真的出現了偷東西的行為,父母們一定要記得深吸一口氣,然後告訴自己:打孩子或許是最順手的,卻也是最不具備技術含量的,當家長還是得當「技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