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午你好
現在是2017年11月21日。中午十二點零五分,剛下班,中午不想吃飯,於是就想給你寫封信,這已經給你的第二封信了
昨天是我第22個生日,他們都告訴我說無論怎樣那天都要讓自己快樂,於是我努力控制平日的暴躁啤氣,努力讓自己輕鬆一點,一天下來我覺得我很快樂。
在22日零點時,我和一個人打著電話,那一刻眼淚就突然止不住了,我覺得我過得很不開心,是不是越在意什麼東西就會越不開心。
希望現在及以後的苦難少一點,不想過成一條狗,也不想成為別人口中的笑話。昨天GALA出了新歌,我很喜歡。
日子一天天過著,醒來吃飽又是一天,一場演出一場演出的期盼著,不開心時就聽幾首歌 看看正午的信箱 又或者在夢裡看書。等著在南京見過逼哥時,這一年也就過去了。
六蓯於第23個歲月中寫的第一封信
留念
NOON回覆:
六蓯你好,
我們倆生日差不了幾天。關於生日那天「無論怎樣都要讓自己快樂」這個說法,我不能認同。自己心情難道不是由自己的當下意志決定的嗎?一年裡一個日子要快樂,那是不是還有一個日子要不快樂,還有一個日子要憤怒,還有一個日子要哀怨?今天是國慶節,一定要亢奮。今天是清明節,一定要愁苦。今天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一定要亢奮並愁苦。太荒唐了吧。
你說不想過成一條狗,我不確定是什麼意思,我挺喜歡狗的。別人眼裡的笑話也沒什麼不好,想想梵谷吧。不用太在意別人,做自己就好。我從十八開始,就堅定這個想法。那是高考完,我惡補金庸,看了所有的書。我最喜歡令狐衝,其次是楊過,他們都生得自由坦蕩,不被世俗約束。當時我就想,我也不會為了任何人活著,除了我自己。那會兒太年輕,沒見過什麼世面,想得很簡單。不過,我到現在還是這麼想的。你不妨也試試?
願你永遠穿漂亮衣服。
正午 劉子珩
2
正午好
很久前就想寫信了,此刻的自己終於鼓起勇氣抒發情緒,或許我也多麼希望通過描述自己的處境可以讓自己將這一切看得更明白一些吧。
本人女性,而立之年,博士畢業兩年在一家Top醫院工作。
選擇了一個很辛苦的行業,大學比高中辛苦,博士碩士比大學辛苦,工作了每天應付臨床的同時還有無休止的科研任務。在這個科研大躍進的時代,用院長的話說就是沒有科研業績就等同於沒有業績。而科研業績,都必須在應付三天到七天一個24小時班之後,再寫文章申請課題。所以很能理解偶爾周末或節假日不值班,出去玩一趟都會覺得心虛的朋友們,因為工作常超時,業餘時間有限,而科研是永無止境的。而我周圍的人很多都是這樣子。每次看見有醫生猝死類的新聞,都會覺得這些事件離我並不遙遠,因為我周圍就有好幾個朋友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出現了健康問題。
大環境就不說了,醫患矛盾已經成為最劇烈的矛盾之一,由於分配製度不均,我們這些小醫生就處於幹得最多拿的最少的那部分群體,領導們永遠站著說話不腰疼,每次開會允諾一個美好的未來,當然我們也就當作笑話來聽聽。想起淡豹的一個講座,談到結構性的困境,覺得和自己的處境挺像的。處於一個周期很長的行業中,我擁有的資源還不足以讓自己有傲嬌的資本,而熬下去就意味著繼續接受這些不公正。
當初這個專業是自己被迫選擇的,本科和後來求學的時候覺得自己沒那麼排斥了,畢竟這份行業還是可以給人帶來希望的,沒想到一畢業就碰上規範化培訓,以至於這兩年的收入僅供吃喝和租房,更別提對家庭經濟有多大的支持了。如果當初選擇留在這家醫院還有點理想主義的話,現在都被這些外部的環境打敗了。
工作的心酸是一方面,還有來自生活上的。目前單身,而且周圍還有不少工作勤勉性情溫和又還算漂亮的姑娘們因為工作忙、圈子窄的原因沒找到對象,而奇怪的是,這個行業的男生都非常容易找到另一半。來自父母的壓力也不小,似乎進入一個情緒的死循環,與那些什麼都能做好的人相比,好像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當然我也從沒覺得人必須要走入婚姻,如果我可以做個優雅的單身貴族也不錯啊,但前提是能夠生活的好一些。所以一年前,開始正式考慮轉行的可能性了。
並不羨慕那些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人,相信自己是可以通過努力部分改變命運,也認為自己一直都是個努力又自律的人,但很多時候真的覺得,生活挺難的。
想要放空的小兔子
NOON回覆:
想要放空的小兔子:
讀著來信,我想像著一位穿白大褂的醫生,在值班後的倦怠中,給「正午」孤獨地寫信。獨處和寫字,就可能讓人的心安寧一點,我希望是。我非常了解你們的生活,因為身邊有個好朋友就是一個優秀的專科醫生,在一家很TOP的醫院。
前幾天,她也找我談心,談了好久。她和你一樣,想換工作了。我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要啊!太可惜了。中國多缺好醫生啊!」你們寒窗很多年,又是規培,又是輪崗,十幾年下來,才能當上醫生。
「我是醫生,可是我的孩子發燒了,是姥姥背著他去醫院,看醫生,我都不能陪他。孩子的運動會,家長會,我都參加不了,要值班。現在,孩子慢慢長大了,他需要媽媽的陪伴。」我的朋友這樣反駁。同為母親,我還能說什麼呢?
我們的孩子年齡相近,關係親密,以前經常一起玩。通常都是她家的老人帶著孩子出來,她要值班,要搞科研,寫論文,很少看到她陪孩子的情景。孩子也接受了這樣的生活,「媽媽工作很忙,沒空。」我看著他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去了幼兒園。這一路,我就留心,多給他拍照片,不定期發給他的媽媽。
我也問過她,當初學醫的志向。她說,熱愛醫生這個職業的,也記得入醫學院的那天,集體宣誓的時候,心潮澎湃,以為這是終身的事業。
在我以前住的社區,也有好幾位醫生在租房住。那個醫院的醫生工資都不高,包括我的朋友也常常抱怨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新聞老曝光的「紅包」,她並沒收過,因為有資格收「紅包」的醫生,需要熬很多年頭,熬出名聲。這些年,中央推了好幾輪醫療改革,並不能改善醫護人員的收入,也沒能緩和醫患矛盾,越是TOP的醫院,醫生的壓力越大。
我問朋友,「如果越來越多醫護人員轉行了,那我們怎麼辦呢?」
可是,難道為了我們,就要你們犧牲自己的生活和健康嗎?
我也想不出答案來。
2011年,我採訪過同仁醫院醫生被刺傷的案件。歹徒拿著刀衝進醫生辦公室了,徐文醫生的雙前臂、頭額部、後頸部、左下肢等多處被砍,致肌腱斷裂和顱骨、尺骨、脛骨骨折,並大量失血。經搶救,她的命保住了,可是據說手無法康復,永遠不能給病人做手術了。當時,我懷孕好幾個月了,喘著氣,歇了好幾回,才爬完樓梯,找到兇手的家。他被逮捕了,家裡剩下妻子。她給我們說了就醫過程和各種不滿情緒的累積。她丈夫是從家裡拿了一把刀,坐公交車去了醫院。 事後,我申請採訪醫院的領導和醫生,都遭到拒絕了。很多「刺醫」事件發生之後,醫院常常被上級部門通知對媒體沉默。這種沉默,很傷害醫護人員的感情。那件事情,只被新聞關注了十幾天,後來,很少人再去提及。血腥和傷痛,都不知道掩埋在哪裡了。日子依然這樣過,身邊奏著主旋律,宣傳著正能量,很多事情被選擇性遺忘。
這封回復,好像太「喪」了,我好像不能鼓舞你。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留住你,因為很多病人會需要你。人一旦生病,就是一副臭皮囊,只有醫護人員的妙手,可以重賦生命。醫生的職業,就是「偉大高尚」。這四個字,名至實歸,一點都不會過分。2016年,我生兒子,破羊水,胎位不正,躺在產床20多個小時,都沒分娩,兩分鐘一次的陣痛簡直會讓人昏迷過去。後來,很有經驗的女醫生和助產士,戴著消毒後的手套,伸入我的子宮,輕輕地調整胎兒的位置。那時候,我幾乎是屏住了呼吸,盯著白口罩上面自信的眼神,別無選擇,把自己和孩子的命都交付給她們了。
凌晨時分,新生嬰兒的哭聲安慰了所有的痛苦。等兒子長大,我會教育他,慶祝生日的時候,要記得感謝那位值得尊敬的女醫生和助產士。
親愛的兔子,如果可以,我想擁抱你。我祝福你,嫁個有能力掙錢的人,有人愛,有錢花,你可以做一位快樂的醫生。
我們這個社會虧欠了醫護人員,我希望你們終有回報,而且,那一天要快一點到來。
謝謝你的來信!
致以真摯的敬意!
正午 羅潔琪
3
不知道寫點什麼,寫了很多又刪掉了,感覺要把自己那無知的22年都寫進去……
我是一名剪輯助理,現在在劇組裡,第一次出組,再過幾天要殺青了,可偏偏在這個時候我犯了一個愚蠢至極的錯誤。
這是一部網劇,裡面的演員都是些不知名的人,前幾天的特約是某歌唱比賽出來還算有些名氣的歌手,場記跟我說要他的視頻,我一想裡面有他唱歌的部分,應該只是個迷妹的請求吧(我經常腦袋懵懵,每次犯了錯才後悔莫及)。理所當然的被我們剪輯師發現了,因為我把要上傳的文件夾就建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我的網盤也在他的電腦上登著,之後他跟我說了保密協議之類的話,以及當面刪了我上傳的連結,第二天又刪了場記的。這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處理方式了。
可我心裡卻有了芥蒂,我知道是我錯了,但我那該死的自尊心又跑出來湊熱鬧,我是該批評它還是安慰它……我用各種麻痺自我的方式來勸導它。
每次犯了錯我都想辭職,好像這樣就能求他饒過我這顆脆弱的心:你看,我都這樣了,不該同情一下我嗎?亦或只是自己的臆想和矯情。
我總是間歇性的憂鬱,為各種事,有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事。卻依然麻木無感面無表情的狀態。從小被人說內向,導致我很長的時間都特別怕這個詞以及和這個詞筆畫相像的字。這或許就是別人貼給我的第一個標籤,而它限制了我的可能性。有個人問過我是不是有憂鬱症。我承認有時候我挺喜歡那種安靜憂鬱的氣質,所以可能不經意間會有些模仿。再後來竟也分不清是模仿還是真實的自己,看文章或是電影時都會最先感知探討人性或文字性的那部分。
記得剛來北京那幾個月裡,經常莫名其妙的哭,在公交車上,在出租房裡。在某個從夢裡驚醒的夜晚……
最近喜歡的一句詩,博爾赫斯的「你的肉體只是時光,不停流逝的時光,你不過是每個孤獨的瞬息」
我並沒有丟失感受快樂的本能,和朋友在一起時,發現生活的細小和可愛時,感受到父母給予我的無聲的愛時,以及被某個陌人溫暖的瞬間……
蹲馬桶的小姑娘
NOON回覆:
蹲馬桶的小姑娘,
你的信叫我想起最近看了很多次的一個小說,每次看我都淚流滿面,叫《既有愛也有汙穢悽苦》,作者塞林格。講述的是一個在歐洲參加二戰的美國士兵和一個單純善良的英國女孩相遇的故事。怎麼說呢?它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對人的摧殘,但最打動我的不是它發生的背景,而是它傳達的另一層意義(可能是讀者的自我投射):如果人來到世上就是受苦的,確實很多人回溯生命歷程時,總不免湧現出許多艱難困苦以及如何克服艱難困苦的。可他們仍對死亡毫無嚮往,乃至畏懼,也就是說,無限依戀著生。這是為什麼? 我想,或許只有「愛」能夠解釋,就像這個故事,活著不僅有「悽苦」還有「愛」。因為有來自親人、朋友、陌生人的「愛」的存在,即便經受了戰爭般的不幸,我們仍有機會恢復成一個「身心健全」的人。
祝你的生活多一些愛,少一些悽苦。也祝我自己。
正午 李純
4
正午的各位:
周五好!
陰雨濛濛的天氣,輕柔的音樂激起了寫信的欲望,經過一個多月的混亂,很少再提筆寫字。寫信的習慣保持至今,有兩個通信的老友,一個在北京,一個在重慶,我已經快兩個月沒有回信。昨天得知一個很敬重的老師,每年在自己的女兒生日時,寫長長的幾十頁的A4紙的信,瞬間覺得柔軟。這年頭,還願意提筆寫信的,內心深處一定有某部分柔軟得不行。
我想過,如果有一天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就為他寫一封封情書,畢竟我也就只有這點能力。
整個十月都埋首於校招,不過這個經歷就懶得說了,大部分人的境遇都相似。我想說的是城市的選擇,跟風般說去深圳、廣州,又說想去重慶(朋友做過分析,重慶房價較合理,哈哈哈哈)。但內心總有一個拉扯,招聘網站寫簡歷,城市選擇永遠是「北京」。執念一般,不去待一段時間就無法做到真正放棄。總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想去北京,我說因為那裡有我想去的書店和酒館,只有那裡有。多簡單的理由,但好像確實如此。
自從正午酒館營業後,就一直想著能夠在北京工作,每周去一次酒館。我總是想得很美,但這種狀態的確是我嚮往的部分。可能會喝著酒,和正午的你們瞎聊,不過更多的時候可能什麼也不說,就悶頭喝酒,猜測著同樣在喝酒的人的生活。我愛啤酒,但從不喝醉。
記憶中和酒有關的,都是混亂的。喝醉酒的二伯拿著磚塊追趕大伯,喝醉酒的父親在病重的爺爺床前嚎啕大哭,以及那些斷斷續續卻從未休止的扭打、咒罵、哭喊。他們開心時喝酒,難過時也喝酒,我覺得他們還能喝,生活就是好的。
我喝酒,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找一些熟悉的感覺。雖然從沒有去過,總感覺正午酒館是熟悉的。就像午飯時,鑽進村子裡任何一戶人家,都能坐下來吃飯的安心的感覺。
如果去了北京,希望能去酒館坐坐,也許會看到醉酒的二伯拉著我說:「三三,你好呀,我看見鬼了。」,也許醉酒的父親會喝著罐裝牛奶,在叔叔伯伯間炫耀:「看,這是我媽媽給我喝的,你們都沒有。」【他們還能喝,真好呀~】
我依然愛啤酒,但不喝醉。
魚~
NOON回覆:
魚,你好。
跟你分享幾個我聽過的,喝大的故事。
一哥們兒喝多了特逗,把腰帶抽出來,對著路邊的行道樹猛抽,喊「Die! Stark!」(鋼鐵俠,死!)說那是喪鞭。把腰帶上的套都給抽沒了。
另一哥們兒喝多了,很亢奮。走到家樓下,看到一輛蹦蹦,亢奮勁兒沒過,心癢,特別想試一下自己的力量。於是他走過去,一抬,一下給那輛蹦蹦翻了個個兒。
還一個哥們兒喝多了,巨開心,在路上跳起舞。那會兒已經是半夜了,街上沒人,他在馬路中央舞蹈著往前跳,不時敲路邊停著的空車的車窗,喊:「哥們兒出來蹦啊!」
其中一個哥們兒跟我說:「我喝大了就是高興,好玩,幹點兒胡逼事,圖一樂兒。你看那種喝多了哭啊,鬧酒炸啊,找事兒的那種,都是活得不高興,壓力太大了。」我挺喜歡人喝大了散德行的樣子,但是得是高興的那種,不是哭鬧的。遺憾的是,我幾乎沒有喝到這個程度過,喝吐過,但意識上還是太冷靜了。基本上也是個愛啤酒,但沒怎么喝醉過的人。
距離你來信已經過了三個月,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經決定好去哪兒了。我從來沒有因為特別嚮往哪個地方而想去一個城市,一個酒館、一家書店、一條路、一道河,都沒有。我在北京工作三年了,近半年我常常想,可能把自己拋到哪兒都ok,在哪兒都能找到讓自己比較舒服的地方。
在北京,我喜歡呆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我學髒辮的髒辮店,另一個是正午酒館。這兩個地方的共同點是,很自在。有音樂,有酒,可以抽菸,可以盤腿坐,或者把腿掛在椅子扶手上,可以跟人隨便聊點什麼,也可以不說話自個兒呆著。這幾個月我很少去髒辮店了,僅僅是因為走在路上太冷。我去髒辮店要步行四公裡左右。這個冬天我明顯感覺到,自己變得軟弱了,表現之一就是怕冷。以前我非常喜歡在寒風中步行,想點事。這跟年紀變大或者身體變差無關,就是內心的原因。我不太喜歡目前的狀態,挺想改變的,明天出門我可能會試著不穿秋褲。
現在,我正在正午酒館給你回信。在這裡,我跟朋友或陌生人有過幾次還不錯的聊天。如果你哪天來,也許我們也能聊上幾句,看緣分啦。
祝你喝酒愉快,寫信舒心。
正午 小黃
5
我一夜沒睡,刷了半夜的購物網站,看了半夜的綜藝節目。
大概是電商興起以後,我漸漸有了現代購物症。網絡普及以後,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低了,從前要去到商店才能偶然得知的促銷信息現在點一點滑鼠就能夠獲得,行為經濟學認為社會人是損失厭惡的,不多見的,我的經驗完美契合了如此的學術理論,換句話說,面對SALE而不作為常常讓我感覺錯失了佔便宜的機會,於是我格外注意購物網站的紅色字體。昨晚是平安夜,距離我的期末考試還有16天,平安夜前兩天我開始著手複習,可惜一年一年,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實在所剩無幾,用力的看課本,抄筆記,眼睛裡蹦過一個一個字母,腦袋裡還是空空蕩蕩,從大一到大四,我不再因為經濟、金融、商業感覺興奮。我努力想通過香菸或者讀幾篇短文完成某種儀式,從而進入一種高效的狀態,無奈整個下午還是碌碌無為,像向上爬了很久下行的電梯,卻始終在原地踏步,這打擊到我了,我感到疲憊又沮喪,於是收了背包離開了圖書館。我打包了一份漢堡、薯條和可樂回了寢室,我低落的時候喜歡就著薯條可樂看搞笑節目,也喜歡上購物網站淘寶,畢竟學習和工作是負效用的,而短視的看,休閒和消費都是愉悅的體驗。然而我始終不是書上所謂的理性的經濟人,過於緊身的牛仔褲,大了半碼的運動鞋,我都沒有退掉,我花了時間和精力在上面,而且我也不願意放棄得來的便宜。我總是這樣,不願意割捨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猶豫著要不要退貨終於還是沒退,猶豫著要不要換專業終於還是沒換。行為經濟學把我這種不理性的行為解釋為稟賦效應,一旦擁有了什麼,對現狀的評估總比擁有之前高很多多,面對選擇常常選擇不作為,網絡上管這個叫選擇恐懼症。我沒有淘到什麼,於像輸了錢的賭徒,我更加沮喪了。
我自覺荒廢了上半夜,趕忙洗了澡,換了身衣服,又下樓吃了一根煙打算重新開始。然而下半夜我也沒能如願複習,我一夜沒睡,刷了半夜的購物網站,看了半夜的綜藝節目。這和我吃薯片的經驗相似,開始只想吃幾片,然後越吃越多,雖然吃到最後邊際的愉悅體驗已經很低。我總是如此,患得患失,在意沉沒的成本,一旦虧了本,就自暴自棄,像輸紅了眼的賭徒賠上身家性命的孤注一擲,贏一把功敗身退。
NOON回覆:
這位似乎沒有署名的、喜歡購物的同好:
你好!
選擇回這封信是因為,太好了,終於能聊聊購物了。作為一個「淘氣值」常年徘徊在2500附近的四鑽雙百分百好評買家,我把很多時間交給淘寶,我開著它看書,開著它寫稿,睡覺前也要抓起手機再刷一會兒,高興、難過、不高興也不難過就是有點無聊的時候,我都要買買東西,以志再也不會想起的紀念。
購物構築了現代人,同時也讓生活變得像原地旋轉的圓籠。
過去的2017年,我還是沒少買,但不再那麼糾結。我逐漸意識到「可能性」沒有那麼多。能夠進入自己的生活並不帶違和地停留下來的物件只有窄窄的幾類,對著購物網站,對著物質之海,不需要再掂量「是不是有可能」,而是在看到圖片的瞬間就已經知道「絕對沒有可能」。
在達到這個判斷力之前,我花費了很多,時間,錢,精力。選擇令人疲倦,猶豫真是太磨人了。我不懂經濟學,可能這就是你所說的「沉沒成本」?但我總覺得,雖然它沉沒了,好歹是有點用,不用過分怪罪自己。當然了,有時也不免覺得,要是少點就更好了。
祝你享受,但不要被束縛,譬如購物,也譬如(我真的不知道好笑在哪兒的)綜藝節目。
正午 張瑩瑩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