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代苗苗 本報通訊員 李靜 攝影報導
「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再去『扎針』啊?我還要陪你們去!」昨天,南皮縣4歲男孩遲洋笑盈盈地拉著父母的手說。
孩子說的「扎針」是無償獻血,他的父母遲冰和王玲玲自2006年以來,共獻血4.38萬毫升,相當於10個成年人總血量。據悉,在2018年,這對夫妻均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妻子已獻血10多年
33歲的遲冰和36歲的王玲玲居住在南皮縣鮑官屯鎮大遲莊村,都在建築構件廠打工。
王玲玲說,十幾年前,她還沒結婚。一次外出時,她通過我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了解到,無償獻血能幫助他人,對獻血者的身體也沒有危害。2006年8月的一天,她騎著摩託車在市區新華路又一次「偶遇」流動獻血車。當時沒什麼急事,她便停下摩託車,上了獻血車,準備獻一次血。
「一次最多能獻血多少毫升?」「獻全血一次最多400毫升,您騎摩託車來的,又是第一次獻血,獻200毫升吧。」「我要獻400毫升,多獻一點兒,或許就能多幫一個人。」王玲玲性格豪爽,她沒聽工作人員的建議,堅持獻了400毫升全血。
到家後,家人發現王玲玲胳膊上有針眼,一詢問,得知她去獻血了,就對她一通埋怨。但王玲玲沒有接受勸阻,反而瞞著家人偷偷去獻血,同時抓住機會慢慢說服家人。
「作為普通人,我做不出轟轟烈烈的大事。無償獻血是對社會做貢獻,做起來並不難,我要把這件小事做好。」王玲玲說。
2010年,王玲玲獻了7次全血後,得知血小板純度和濃度更高,在臨床上有較大需求,而且獻血小板的間隔期比獻全血短。「獻全血要間隔半年,獻血小板只需間隔兩周,我獻血小板吧。這樣,我就能經常獻血,幫更多的人了。」王玲玲一番樸實的話語,打動了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從此,王玲玲便定期獻血小板。
「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遲冰說,他在婚前獻過血,但開始時他沒能堅持下來。2014年和王玲玲結婚後,他在妻子的帶動下,也開始定期獻血。截至目前,遲冰和王玲玲的獻血量分別為2.44萬毫升和1.94萬毫升。
遲冰介紹,每當有親友擔心獻血影響身體健康時,夫妻倆就拿自己當「活教材」,為他們消除疑慮:「無償獻血對身體無害,更不會傳染疾病,反而能提高身體造血機能,降低血粘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你看我倆堅持獻血多年,『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夫妻倆比賽獻愛心
「我在孕期和哺乳期沒能獻血,耽誤了兩年,丈夫的獻血量因此超過了我。」王玲玲說,他們希望給兒子遲洋樹立榜樣,因此一有機會就帶著孩子去獻血。
小小年紀的遲洋不僅明白了無償獻血是好事,還做起了父母的「小跟班」和「監督員」。獻血間隔期一到,他總會興衝衝地提醒父母又該「扎針」了。
現在,有時候從電視上看到有人需要用血的新聞,孩子總會問:「爸爸媽媽的血是不是也派上了用場?我長到幾歲才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獻血呀?」
遲冰說,去年的一天,他預約了次日獻血小板。但在當晚,他多吃了幾塊肉,導致出現脂肪血,未能獻血。
「我一聽不能獻血,急壞了,回家後連吃3天『全素宴』,還堅持多喝水。過了幾天,我終於成功獻血。」遲冰說。
2018年,遲冰、王玲玲夫妻均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我們講不出什麼大道理,只覺得獻血很有意義。只要身體允許,我們會長久堅持!」夫妻倆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