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說到每一個節日或者是婚喪喜慶,在潮汕地區,最累的當屬潮汕婦女,要做各種各樣的粿,各種甜品糕類,做完了還要去各種拜拜;但是現在好多都可以上街買到了,今天就為介紹下我們潮汕地區各個節日的粿和糕等甜食。
大家好。我是小廚愛食尚。
「蜜食」其實就是潮汕一些地區傳統嫁女禮餅。潮汕乃至閩南,包括福建部分地方,都有類似的風俗,不同的是所送禮餅的數量、大小、形制和種類。廣府地區古舊也有送四色綾酥嫁女餅的風俗。甜食是從古至今均代表幸福的東西,糕餅也象徵富實的好意頭。所以,送這類東西,很是符合喜慶的氛圍。
不但嫁娶,一些節慶、儀式,潮汕人也都有應節、專用的糕餅。最出名的就是清明前後的銅鑼餅、硬殼餅和「米糖皮」。銅鑼餅又叫「桶底餅」,形似銅鑼,一掌大小,粘著白色的粉末。好的銅鑼餅,是用價格不菲的赤菜熬製做成的,口感綿實。赤菜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以小孩出水痘時可以吃銅鑼餅下火去痘。硬殼餅因為餅皮厚且硬而得名,其實大名應該為「龍文餅」。
據說初為福建龍文縣,也即現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所制。硬殼餅的餡是用烏糖、薯粉等糅合的,味道和日本的銅鑼燒很類似。從福建傳入的餅還不止這一種,清明節前後上市的還有一種餅叫「莆田酵」,。這種餅是烘焙的,表皮既酥又香。米糖皮的內餡有顆粒狀的白糖,咬起來沙沙響,我不是很喜歡。這幾種餅都是拜祖掃墓時的常用祭品。大家族參與拜祭的人丁眾多,分祭品時往往就是按照各家參加人員多少各分若干塊餅作為代替,分的餅一般是硬殼餅,所以有「算丁分餅」的說法。
中秋時有月糕和扇糕。月糕、扇糕很是特別,和常見的那種帶餡月餅完全不同,是用糕粉做的,純白色的一整塊,硬中帶綿,可以掰著吃。月糕有盤子大小,不足一指厚,有的中間還印著一個「月」字,點上個紅點。扇糕則有兩指高,是帶弧度的一個方塊,形如扇面。有的扇糕會和上芝麻粉做成灰色的,或者頂多內裡夾上一點白糖和芝麻,但月糕都是純白色的。可能月糕代表了月亮,中秋的月亮自然是又圓又白的。
這是只有過年期間才上市售賣的,平底鍋塗了朥油,將帶蔥花的小餅煎得金黃。現在很多「鹹餅糖蔥」都是用豆油煎的,不夠香,而且油乎乎的,糖蔥一包上就軟了,影響口感。糖蔥也就是拔絲糖段,是先準備好的,需要師傅將專門的糖漿一次次拉長「拔」出來,形成疏鬆多孔的長條,再分成小段裝好備用。手藝好的師傅,拔出來的糖酥、脆,入口即化,沒有糖渣。因為只在春節期間上市,所以很多人買來作為拜年時贈送長輩尤其是上了年紀老人的禮物。
有些糕餅是常年供應的。比如分甜、鹹兩種口味的綠豆餅,小條狀的油炸麵食「鐵釘條」,灰色塊狀的芝麻糕,用麵皮夾著芝麻和糖捲起來的「軟膏卷」,以及鹽硝餅等等。說到送禮,以往賣甜食、餅的夥計,都有一手包裝的手藝,可以用一張毛邊紙將大大小小、不規則糖和餅包紮成方正的盒子形狀,再用紅紙包做封皮,蓋上帶店鋪名號的印章,很是整潔大方。餅一般是十個一筒,用紅紙捲起來包裝。現在基本都是用塑料盒或者塑膠袋包裝的了。肉餅也是常年有的,餡裡有白豬肉、瓜碧(冬瓜肉做成的糖料)、芝麻花生等。
還有一些糕餅則是有特殊用途的,比如祭祖、拜神佛,以及葬禮、拜祭時所用的各類糖塔、壽桃等等。糖塔是用帶紅顏料的糖用模具澆築出來的,形狀就是一座寶塔,一般都是一尺左右高。壽桃是個統稱,包括各類用面做的桃、柿、石榴等等,講究的壽桃擺件要佔整整一張桌子,有盤有果,有枝有葉,各種水果配件點綴其中。因為是供神拜祭所用的,各類瓜果顏色有紅有綠,很是好看,分別的位置和數量也有講究。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有什麼介紹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你們家鄉的各個節日又有什麼傳統的美食?喜歡就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