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知道心碎的滋味!
無疑,昨天對我來說,是受挫和失敗的一天。刷了學院的臉,刷了自己的臉,把一家不算最好但也絕不差的,本土4A可以排前三的廣告公司忽悠來,針對畢業生、三年級的學生做一次專業講座兼專場招聘。
結果是,用人單位來了一位CEO,來了一位Director,還來了三個人力專門來收簡歷,而我們學院,來了14個人,其中只有7個是畢業班的。好了,你們已經知道我的臉被打得「啪啪啪」「啪啪啪」了。
我當然是一肚子委屈,一肚子苦水。但我不想說關於學生的問題,而是想聊聊我作為一個教廣告的老師,該怎麼看待這樣的事。(學生的帳,我們最後再算)
我常跟我授課的對象強調過,廣告主千萬不能想當然,自己認為了不起、能打動消費者的點,消費者未必在乎。好吧,這次我就犯錯了。之前我組織過講座,同樣也沒有要求「強制」來聽,因為我覺得「強制」毫無意義,「刷卡」也是形式,所以沒有找過輔導員幫我「抓壯丁」,當然效果也可想而知。吃過一次虧,這次我想當然地認為:宣講、招聘,這樣的事情總是跟你們利益相關了吧,不用強制應該也會來很多人,你們總得找工作吧?320個畢業生,就算考研考公出國去掉一半,160,再加上已經在實習的就算一半,那還有80人,怎麼著也能來個60人左右……於是我too young too naive 地借了100人的教室(哈哈哈哈哈哈哈,太TM逗了,我怎麼這麼搞笑),結果就是來了7個畢業生,剩下7個是大三來尋覓實習機會的。這件事再一次告訴我,也告訴你們,「你認為的客戶的利益不一定真的是客戶的利益」。或者說「客戶的利益需要更具體、更明確,才能打動他們。」顯然,這次宣講的「廣告傳播」是失敗的。
昨晚,我回家後跟太座聊起這事,太座犀利地點出說,「你有做過調研麼,就借100人的教室?」說真的,我當然想過,但回過頭來看,顯然我有點盲目樂觀了,樂觀到了放棄用簡單又靠譜的方法了解「市場」。如果之前做一個調研,知道會學生的行蹤、想法,可以有很多補救措施,比如換個小教室,比如換個時間……所以,我想強調的第二點就是,企劃當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市調,了解市場有多大,了解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沒有調研的企劃活動,真的是盲人摸象。好了,我自己的臉已經被打腫了(loser x2)。
第三個,關於信息的包裝。這次活動的通知內容,其實信息很全很準確,誰,什麼時間,在哪裡,有什麼議程都說清楚了(好吧,我以前學新聞的),但顯然沒有對這些有效信息進行包裝。我之前跟學生上課的時候也提過,如果一件產品有10個特點,那麼不用10個特點都說出來,只需要抓住客戶他們最關心的那一個,放大,再放大,就好了。顯然,我也沒有做到(loser x3 )。既沒有抓住客戶的痛點,也沒有在文案上花工夫,不痛不癢的「官方通知」,客戶對此早已麻木。
從廣告實務的角度分析,我覺得這次活動,活脫脫是一個翻面教材,要引以為戒。
接下來算一算學生的帳。一共來了14個學生,一半遲到,還有早退。
於是乎,我決定:
1.以後我每節課都要點名,形式以上課下課拍合影的方式進行,期末舉行「大家來找茬」的遊戲。
2.遲到2次等同於1次曠課處理。
3.絕不給有不良記錄的學生推薦實習和工作,不良記錄包括遲到、曠課、以及其他我認定的不靠譜行為。
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是用專業方法反思的契機。
我的反應:
冬日暖陽,聽完這個故事,我心裡拔涼拔涼的。
我覺得大學廣告教育,甚至所有的大學教育。問題的癥結,可能是生產邏輯與教育邏輯的衝突。
當你進入一家廣告公司,你需要的是快速進入工業化生產的流水線作業環節,一切的工作都指向一個目的,如何快速高效生產出有爆點的內容。你可能會成為一個文案、美術、媒體、客戶等一部分,你每天需要做的就是一個螺絲釘。
反觀大學四年,它的邏輯是一種通識教育,社科、藝術、人文、體育、專業基礎、專業選修等等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教學體系,它的目的也很簡單,德才兼備,身心修養,亦或者是思維方式、理論素養等這些看起來很難被量化的東西。
其實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大學—社會—再大學」。
第一個階段,一年左右的大學培養,基礎的人文與專業教育,
第二個階段,一年左右的社會實踐,理解生產邏輯的真諦,
第三個階段,兩年的大學回爐教育,明確大學與社會的不同,找到自己奮鬥的方向,你會把大學的所有架構解構,然後去重新設計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澎湃的動力和學習的熱情會由內向外的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