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產品前端的時候,最需要考慮就是在這一業務下到底用戶是什麼樣的心理,以及會有什麼樣的行為,這樣才能夠實現更人性化,更貼近用戶群體的交互。
最近作者又開始重新做app產品。在做產品設計交互的時候發現,其實前端產品最需要了解就是業務模型下的用戶心理和用戶行為。很多入門的前端產品經理可能只是抄襲,然後只是簡單將自己認為用戶是怎麼樣的帶入到產品設計中。其實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深入了解用戶行為。
比如小米初期的100名用戶都是來源於手機論壇。除了是種子用戶之外,他們還擔當著用戶的角色。他們的行為模型會成為我們重要研究對象。對我們的產品設計行為起到重要的影響。
這裡作者將前端產品設計路徑重新梳理了一下。(這裡指的電商產品)
用戶心理->用戶行為->產品交互->業務(品牌、市場、運營),而站在這個邏輯上層是商業模式。
在電商產品中,用戶在決定購買一個產品之前,會經過一系列產品決策點才會購買一個商品。比如,你要買一個耳機,會要喜歡什麼顏色、什麼型號等等,最後這些決策點成為你要購買這個東西原因。最後,你會直接購買。但是這裡還有一種用戶心理,就是心情不好,會直接購買。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是一般性這樣的用戶,也會有喜歡某樣東西的某點才決定的。
在電商中,最重要的且第一眼就能認知就是信息流。在信息流中,分為兩類。第一類叫決定性信息。裡面分為兩種:
這二者都是對購買產品起到決定的作用。還有第二類是非決定性信息。裡面也分兩種:一種就是通過溝通而直接購買的,像朋友圈的刷屏賣貨的店家。還有一種是通過工具而刺激購買的,像廣告這類的,通過這種遠邊界的方式決定購買。
在信息流的呈現中,最為關鍵就是首頁。首頁展示內容有很多講究。這裡開始以首頁為中心展開訴說接下來的行為。
一個電商產品首先進入後,根據首頁情況就是可以讓用戶馬上進行認知。看了美團首頁,知道是團購。看了淘寶首頁,知道是賣東西的。每種電商進入後,看到內容決定了認知。所以我們在產品初期,多半講究產品專精的方式。還有對於用戶來說,一個20歲用戶和一個50歲用戶必然認知程度不一樣。這是年紀和經驗導致的。所以我們初期的用戶畫像是哪些?這也會導致認知程度不一樣。
決策點有很多,首先我們先分為高頻和低頻需求先說。高頻中,分為剛需和非剛需。先是高頻剛需,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吃飯就是。這樣的需求點,可替代性。產品外觀(所謂食色性也)和產品滿意度決定了決策點。而高頻非剛需產品,像是打車、旅遊就是。因為打車有很多可以替代方案,比如公交和地鐵。由產品價格(價格波動)和產品時間性決定。再說,低頻剛需,這樣產品由、買手機、買車、買房等,會有購買產品實用性和產品替代性決定。而低頻非需要這樣的產品我們不會去做的。(以上例子有些存在有些不合理)
根據用戶決策點,用戶促成購買行為。其實我們在下單購買的產品往往特別快,也就因為幾個理由就可以了。回想前面的決策點來說,比如高頻低價值的產品,比如滑鼠、鍵盤等,你可能因為某一個顏色、或者樣式原因導致不會購買。而又如低頻高價值的產品,比如車和房子,可能因為這款車型或者樣式沒有,但是由相同的車型也會進行購買。其實這裡就是產品替代性和使用性的問題導致。這在購買行為心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行為。
在做產品首頁、列表頁、詳情頁的這種頁面時,你需要突出非替代性,比如像衣服,這款設計款式獨一無二。那麼你的產品就可以售賣得出。所以,你需要在產品上突出重點,標籤是一種方式。而另外就是實用性特別能體現產品價值,比如手機、汽車等都是通過大量的性能去體現。這裡的性能是能在你在使用產品的時候產生快感,所以會決定用戶進行購買。這裡你可以使用大量的性能介紹產品設計突出重點,形成購買行為。像蘋果、小米等產品頁都有這樣的設計。
品牌呈現在pc時代頁面比較明顯,就是左上方的logo。這個決定了你品牌未來的影響力。在做產品的時候,還有你的產品主色調也會是品牌呈現的一部分。很多產品設計點都時刻透露出產品的品牌重要性。
市場營銷一般性在banner和搜索中體現出來,這裡的市場營銷中是我們產品設計中也需要體現出來的。比如banner就是廣告系統,這裡的廣告需要精準到每個用戶。淘寶首頁banner每個人都不一樣的。這裡有數據分析出的結果進行推算得出。這裡就是數據產品經理和前端產品經理共同努力的結構。還有就是搜索,搜索的結果其實也是個性化推薦的一部分。你究竟想要搜索推薦什麼產品,這就是策略產品經理和商業產品經理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怎麼才能讓解決方案更為精準。
業務銷售最明顯體現就是在業務模塊的展示上,就是那些產品分類。這些產品分類是我們業務體現,也是銷售行為的體現。哪些業務是重點,又有哪些業務可以通過關鍵詞可以提升銷售業績的。
流量上來說,就是運營化思維需要解決的問題。怎麼樣提高各個運營模塊的轉化率,怎麼讓用戶進行留存和購買。這就是首頁頁面進行思考的。在流量中,需要劃分流量快去思考,將大的流量塊放在頁面更高的位置曝光。
我們要對頁面的所有內容進行抽象,這裡不僅僅是後臺產品需要這麼做。前臺產品也需要抽象。比如對於產品關鍵詞,我們抽象出最新、最優惠、最熱門、最推薦、最好等等幾個關鍵詞。對於這幾個關鍵詞進行頁面數據分析,然後得出結論進行優化。這些都是抽象結構。
電商產品中,產品會形成一個閉環。從瀏覽、下單、支付再到瀏覽。這裡的產品會形成一個圈型閉環,讓用戶不斷進行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等幾個模塊的轉化。這個在產品設計中特別的重要。
商業模式一開始就決定了這個產品的成敗。在用戶端產品中,更為重要。所以每一次迭代都需要從用戶、市場、運營、品牌等多個角度進行思考。這裡推薦《商業模式新生代》、《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篇》、《價值主張設計》三本書。
說了最近的一些感悟,希望對大家的產品設計有所幫助。
曉翼,微信公眾號:上海人在北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於電商、O2O的產品經理。會IOS開發、會P圖、會運營的逗比一個。常關注社交、旅行類產品。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