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一則「博士送快遞」的信息引起筆者關注。延邊大學歷史系博士譚超,畢業後並沒有在高校、社科院任職,而是穿梭於快遞堆裡,奔波於大街小巷,幹起了快遞員,這一幹就是8年時間。譚超的老師知道他幹快遞員後,指責他腦子有病,高學歷的人去搶低學歷的工作。有網友評論道,譚超讀博士擠佔了多少社會教育資源,畢業後送快遞,浪費學歷;也有網友鄙視道,博士送快遞,「白瞎了」,博士現在怎麼就這麼不值錢……
研究生、名校本科畢業生選擇送外賣、送快遞……這些社會認為普通職業的消息,在網絡上層出不窮。除了上文提到的「博士送快遞」,還有「哈佛博士到街道辦任職」、「7萬研究生送外賣」……以至於「讀書無用論」在網絡上甚囂塵上。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封建文人對於讀書的美好追求。書念得好,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化繭成蝶、光宗耀祖。興於唐,盛於宋的達官貴人「榜下擇婿」之風,十年寒窗,一朝得第,等待讀書人的,不只是錦繡前程,還有如花美眷,讀書好真的就意味著娶嬌妻。也難怪範進中舉後,喜極而瘋的癲狂,讓後世人啼笑皆非,範進喜的不僅是多年夢想成真,更是隨之而來的榮華富貴。
「學而優則仕」,這種觀念在國人頭腦裡可謂根深蒂固,一輩傳一輩,流傳至今。認為「高學歷、名校學歷」這些標籤,就應該和網際網路、金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等當今熱門單位、熱門行業聯繫起來,收入高,還倍兒有面。教育正在被功利化,家庭對教育投入產出的直接算計,往往都是拿孩子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畢業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來衡量。以至於,部分民眾被「博士的高學歷」和「快遞行業的低門檻」倒掛,屏蔽了理性認知,才偏頗地得出「博士不值錢」、「讀書無用論」的結論。
「肉有五花三層,人分三六九等」,大多數人嘴上說著職業無貴賤,「大材並非小用,小舞臺也有大精彩」、「把小事幹到極致,也能成為主角」,其實心裡都裝著鄙視鏈。一聽到「博士送快遞、送外賣」的消息,就心有餘悸,無非是怕自己「十年寒窗」苦讀,沒有實現階層跨越,最後也落得和成績差的同學去送快遞、送外賣……
筆者從中看到的更多是,普通大眾的焦慮心態和期待另一個層面的公平。當社會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的時候。無論公務員、白領還是藍領,無論市民還是農民,只要自食其力,都能受到尊重,都有幸福的權利,都不用擔心無權無勢,自己的人生、權益會被無端「偷走」……那個時候教育也許才能真正回歸本質。(文/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