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理州有6項項目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入選的6項「國保」分別是:祥雲縣大波那遺址、洱源縣德源古城遺址、祥雲縣天峰山古建築群、彌渡縣五臺大寺、大理市雲南提督府舊址、大理天主教堂。到目前為止,大理州共有「國保」單位31處。
大波那墓地2014年發掘出土器物銅杖首
大波那遺址
大波那遺址位於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劉廠鎮大波那村龍山和象山以南區域,是一處以春秋至漢代時期為主的古墓地和古遺址。大波那遺址包括東部墓葬群區,西部遺址墓葬區,中部遺址墓葬區三個區域,總面積約4.6萬平方米。
該遺址發現於1961年,自1964年起先後進行了5次考古勘探和發掘,共清理墓葬29座,其中,墓坑長度大於6米的大型墓葬有9座,墓坑長度為3至6米的中型墓葬有11座,墓坑長度在3米以下的小型墓葬有9座。墓葬形制均為不規則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大多有木槨木棺。出土銅器、陶器、石器、木器等各類器物400餘件,其中,銅棺為雲南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大波那遺址是目前發現的滇西地區春秋至漢代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個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目前遺址完整性較好,是秦漢時期洱海區域重要的文化中心。它所代表的青銅時代文化是滇西地區最重要的古文化,對整個滇西地區青銅時代文化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填補了洱海地區戰國至西漢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構建這一地區考古學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資料。祥雲大波那遺址發掘項目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被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評為「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大波那遺址發掘區域
德源古城遺址
德源古城遺址位於大理州洱源縣鄧川鎮德源山上,居鄧川壩子東南部邊緣,突兀於平川之中。西南與蒼山雲弄峰相連,東有彌苴河水,南為大理壩子。
上世紀90年代初德源城遺址全貌
現存德源古城遺址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面積約 52700 平方米。東西窄而南北寬, 地勢南高北低。東、南、北三面坡陡險峻,西面僅高出城外地面約3米而顯平緩。城牆依山頂地勢建造,蜿蜒曲折,周長約1.3千米,系夯土築城牆,夯層厚0.07至0.13米,夯窩直徑0.06至0. 08 米,深0.015 至0.03 米,排列較規整。城牆殘存最高處約3.8米,牆厚6.9米,殘存的南城牆外側坡度為52°。西城牆今仍基本橫亙地表。
東、南、西面各種植柏樹林,北面種植梅樹林。
城牆的建造方法有三:隨山勢起伏曲折而築;將夯築地帶剷平,分層分段夯築;有的地段,將城牆外面的山坡削成幾近垂直狀,增加城牆的高度並加劇地形的險峻程度,「峭山深塹」「設險防非」,從而增強防禦能力。
城址現存南門,門前甬道利用城牆由西轉向南面,類似甕城。城中由於沒有考古發掘,遺蹟不清,唯在城中偏南有土臺一個,面積約3400平方米, 高出四周約2米,當為建築基址,臺上築「白潔夫人廟」。城內地表散布大量南詔時期的磚瓦、陶片,城內曾出土過陶水管。
1981年,曾對德源古城進行調查和試掘,發現在德源古城外山腳的東部有夯築城牆並推測認為系鄧賧詔的城牆,山頂之德源城系南詔時期所築。2001年,對城址進行全面勘探,在城牆內側20至30米的範圍內發現大量建築遺蹟,如鋪地磚、鋪地瓦、石牆基及柱洞、火堆、擂石等;在城內北部發現兩條深3至7米,寬約10米,長約百米的東西向壕溝,或許即為《新唐書》所載「深塹」。
取城牆下火塘內的木炭作碳14年代測定,為距今1340+70年。
清·慈善妃廟記碑
德源城,原名鄧川城,南詔統一六詔後,於此設「鄧川賧」,改此城為德源城。由於此城如《新唐書南蠻傳》所云「當寇路」,如徐霞客所形容的「有小山橫亙塢中,若當門之檻」,地形、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成為進人洱海壩子的鎖鑰咽喉,直到南詔中後期的豐祐在位時仍不斷修固,成為南詔國洱海壩子的北方屏障,南詔幾大重要城鎮之一。德源城遺址是洱海流域保存唐代時期較完整的三大古城遺址(德源城遺址、壠圩圖山城遺址和太和城遺址)之一,是鄧賧詔所在地重要遺址。也是研究當時洱海流域部落林立、「六詔」紛爭到南詔統一的重要實物依據。
出土的盔頂瓔珞穿管
天峰山古建築群
天峰山古建築群位於大理州祥雲縣普淜鎮天峰山。
「天自幾時有起,峰從何處飛來」的天峰山為滇西著名的正一道教勝地,有「南來道教第一山」之譽。天峰山古建築群,位於天峰山頂,北向,依山勢布局,石牆環繞成院,佔地約4000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歷代曾多次修建。
該建築群包含玉皇閣、老君殿、靈宮殿、土主廟、觀音殿、藥王殿、功德坊、三天門等8個主要建築及附屬建築。玉皇閣為三開間重簷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三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築。老君殿、靈官殿、藥王殿、觀音閣、土主廟均為三開間抬梁式青瓦頂木結構建築。三天門、功德坊為石結構牌坊式建築。建築群密林環抱,錯落有致,建築雕刻精彩紛呈,是滇西彝族地區道教建築的優秀代表。
天峰山玉皇閣老君殿建築群航拍
天峰山古建築群為滇西彝族地區久富盛名的宗教文化活動場所。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誕辰日,祥雲、大姚、姚安、南華等縣數萬彝、漢等兄弟民族同胞蜂擁蟻附,雲集天於此、載歌載舞參加盛會,舉行彝族山歌小調對唱、彈弦打歌、洞經音樂會誦經拜唱、陀螺、射弩比賽等活動。
2012年1月7日,天峰山老君殿古建築群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天峰山歌會」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從功德坊仰望玉皇閣
彌渡五臺大寺
五臺大寺位於大理州彌渡縣苴力鎮五臺村,建寺歷史悠久,為西南地區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之一。現存古建有觀音閣及兩耳、大雄寶殿、王母閣及兩耳、老君殿、孔聖殿及構成寺宇大院南北兩邊的東廂、中廂和西廂房、北院。
五臺大寺觀音閣正面
五臺大寺始建於明代,據民國抄本.清《彌渡縣誌稿》卷二,山川「五臺山」條記云:五臺山「在彌城南六十裡許,層巒聳翠,樹林陰翳,如五星之聯絡,故名,自明初照正和尚開山建佛殿一座,供佛如來,我朝雍正年間紳民又增修中殿建老君閣,厥後殿宇傾圮,香菸冷落,至光緒三年紳民又重修建,煥然一新,又如古初雲」的記載,以及寺內殘碑記述,五臺大寺始建於明代,清雍正、道光、光緒曾進行擴建修繕。
在大寺內的老君殿、王母閣、觀音閣、玉皇閣殘存壁板、大雄寶殿的民國重修題款,五臺大寺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據此可見五臺大寺自明初開山至今,600年間屢經兵燹毀損。從清雍正年間增修擴建,光緒年間再作重修,到了民國初年復重修擴建,使大寺具備現有規模,布局逐趨完善。
五臺大寺傳統廟會
五臺大寺既有佛教的大雄寶殿、觀音閣,又有道教的老君殿、王母閣,還有儒教的孔聖殿,這種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祭祀形式在西南地區比較特別,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歷史、社會文化、宗教民俗的發展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雲南提督府舊址
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政府始設雲南提督,「以雲南臨元廣西鎮總兵官張勇為首任雲南提督,駐地永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雲南提督府遷至大理古城(現大理市博物館)。
雲南提督府四合院嘉禾門
雲南提督府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2萬多平方米,先後有50多任雲南提督在此辦公,成為雲南的軍事中心長達250多年。
1856年杜文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大理府城後,在此設「元帥府」作為起義的軍事指揮中心,對原有的建築進行改擴建,形成了縱向的中軸線延伸布局,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牌坊二門、大堂(議事大廳)、白虎堂、南北花廳的建築布局,四周還砌築堅固的圍牆,又被稱為紫禁城。除中軸線上的建築外兩側還有住房、書房、倉庫等建築,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1872年起義失敗後再次恢復為雲南提督府衙門。
1949年12月,邊縱七支隊進駐大理古城雲南提督府,標誌著人民政權的建立,宣告了大理的和平解放。
雲南提督府院內碑林入口
1985年9月20日,杜文秀帥府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南提督府,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其作為雲南綠營兵最高軍事長官雲南提督的府衙,為雲南最高軍事指揮機構,250年間,50多任提督在這裡處理軍務,居中馭外,運籌帷幄,肩負著維護清政府在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主要職責,是領導「改土歸流」的主要軍事力量,其中「諒山抗法」「馬嘉理事件」等雲南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均在此處理指揮,對雲南邊疆的發展和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雲南提督府儀門
雲南提督府從清代早期至20世紀80年代一直作為雲南軍事首腦機關和軍產,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建築藝術價值及社會價值,對研究清史、雲南民族史、雲南革命史均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雲南提督府大門
大理天主教堂
大理天主教堂位於大理古城新民路6號,中西合璧建築風格形式的教堂建築,總佔地面積約5畝。
天主教堂始建於1929年,1931年完工,由伊拉季神父主持興建。教堂坐東向西,面向西方天主教聖地梵帝崗,表明天主教由西方傳入。建築布局由大門、通道、禮拜堂、四合院、教學樓組成,布局完整,功能齊全。禮拜堂作為教堂的主體部分,為重簷歇山頂、抬梁式石木結構三層建築。「三滴水」門樓,鬥拱挑簷,雕刻精緻,攢尖頂鐘樓成其突出標誌,內設祭臺、塑聖母像。
主體建築禮拜堂整體現狀
大理天主教堂現為滇西地區天主教總堂,該建築作為西方教堂功能平面布局與大理白族建築技藝、建築結構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其協調的體例和高超的技藝一直是白族古建的活教材。
1985年,教堂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成功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天主教堂主要建築材料及裝飾裝修風格採用大理當地白族建築工藝,結構上採用西方教堂的建築形式,整個建築做工精湛,結構複雜,建築藝術極高,融合了當地白族建築的古樸典雅與西方教堂建築的莊嚴美觀,是一座仿中式結構建造的西方教堂建築,是大理地區中西方建築完美融合的典範,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是大理地區天主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輻射滇西教區的中心教堂。
教堂知名度大,教徒凝聚力強。現前來禮拜的信徒除大理地區外,還擴散到德宏、迪慶等地(州)和外國教友,使其成為宗教共榮的典範,為大理地區的宗教史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