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蘋果公布了2019年第二財季財報。
巧的是,坊間逐漸流傳開這樣一個段子:「我翻開蘋果財報一查,這財報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業績提升』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降價』!」
不過,雖然是坊間的段子,但也點出了當前蘋果的掙扎。
根據財報顯示,蘋果第二財季營收為580億美元,同比下滑5%;淨利潤為115.61億美元,同比下滑16%。其中,中國區銷售額同比下降21%。值得一提的是,蒂姆庫克特別指出,由於蘋果公司在中國實行了降價措施,iPhone在華銷售已開始回暖,「情況正在好轉」。
不過,儘管圍繞蘋果的iPhone硬體銷售的數據都是在下跌,但蘋果服務業的數據卻在增長,從去年99億美元上升至115億。
這些數據從側面再次印證了這家曾經引領手機行業變革的創新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的全新轉型,同時也再次說明iPhone對於用戶的吸引力正在逐漸下滑。
iPhone價值下行,蘋果「另立新歡」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關於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最新出貨量統計報告顯示,2019年Q1,蘋果iPhone在中國出貨量同比下降了30%。
雖然iPhone出貨量下滑,但手機業務仍然是蘋果最核心的業務,沒有之一。因為在蘋果總營收的580億美元當中,有310.51億美元是iPhone所作出的貢獻。
不過,同去年相比較,iPhone營收降低了65.08億美元。根據財報數據顯示,iPhone貢獻的收入當前只佔到53.5%了,這個數字在去年同期可是61.4%。
與之對比的,是服務業再創新高,收入佔比從上季度的13 % 大漲至20%,成為蘋果營收的第二大支柱。
早在今年的蘋果春節發布會上,國內外媒體圍繞蘋果從硬體到創新服務的業務轉型曾進行了超多篇幅的報導。在不少科技媒體看來,對於蘋果來說,從硬體轉型到創新服務,其實是在硬體營收壓力與賺取服務業快錢間的取捨。
從目前蘋果的布局來看,蘋果現階段的策略是增強Apple TV+、遊戲、流媒體訂閱服務等軟體服務的布局,弱化硬體營收下跌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優化整個營收結構,進而讓投資人放心。
雖然從財報上來看,貌似蘋果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從根本上來講,這只是蘋果「自掘墳墓」的第一步。
在TMT資深評論人王新喜看來,「雖然此次財報顯示iPhone的增長與服務業的增長幅度是呈現正相關的。對於蘋果來說,無論它的營收結構如何調整,iPhone硬體作為營收支柱與基石的核心地位不會,因為服務業是依附於iPhone硬體,它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iPhone的銷售如果持續疲軟,那麼也將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服務業的營收與增長速度。」
所以說,不管蘋果如何調整業務,iPhone始終都是其核心業務。而轉移注意力的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反倒會加快這些問題的暴露。
傲慢的蘋果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壇?
圍繞iPhone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尤其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中的一步步潰敗,第一觀點網總結了兩點重要原因。
其一,iPhone對於用戶的「誘惑」大不如從前。最近幾年iPhone在創新節奏上總是比國產手機慢半拍,對於追求穩健發展的蘋果而言,求穩雖然不是壞事,但畢竟手機行業屬於一個科技迭代非常迅速的產業,原地踏步其實就是在退步。
其二,國產智慧型手機的「圍剿」。當下的蘋果已經從曾經的行業領路者逐漸淪為一個較為「平庸的角色」。反觀國產手機廠商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後,已經開始扛起整個行業的創新大旗,不光在全面屏上遠超現階段的iPhone產品,更是在一些拍照表現上令iPhone感到難堪。
不過,在跟用戶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並不是蘋果的產品不好,只是蘋果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用戶的習慣。就拿拍照來說,我們採訪了一名老資歷的果粉剛哥(化名),剛哥從iPhone 3GS開始,基本上每代iPhone都使用過,剛哥覺得iPhone的拍照比較貼切現實中的實際效果,但恰恰在中國這點行不通。「現在誰拍照不弄個美顏啥的呀,不然怎麼好意思發朋友圈呢?」剛哥如是說。
相比而言,中國大部分的智慧型手機廠商在設計產品時都自帶相機美顏效果,這點就讓用戶很受用,畢竟拍照在當下已經是剛需了。
總而言之,國產手機廠商的異軍突起以及大環境的不景氣都令蘋果陷入了苦鬥。
根據第三方的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Q1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同比萎縮3%,總出貨量僅為8800 萬部,是六年來最差的表現。而一貫依賴高價策略的蘋果自然要面對更加惡劣的行業大環境以及更加強勢的競爭對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數據顯示,華為實現了逆勢上漲,而且在排名前五的廠商當中,華為是唯一一家保持增長的手機廠商。
除了數據令庫克感到頭疼之外,就連一些權威的投資機構也對蘋果重新進行了評估。其中高盛分析師霍爾(Rod Hall)在客戶信中稱預計,蘋果在今年晚些時候越來越不可能達到其銷量和平均銷售價格(ASP)預期。
他個人表示,「鑑於中國本土品牌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以及消費需求持續疲軟,iPhone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要想恢復到2018年前的水平還為時過早, iPhone在華需求減弱可能會出現一個新常態。」
為什麼說iPhone只能靠降價來挽回頹勢
上面我們曾提到過,蘋果目前正在增強原創新聞訂閱服務Apple TV+、遊戲、流媒體訂閱服務等軟體服務的布局。但是,一些投資人士並不看好蘋果這樣的選擇。
根據外媒的報導稱,股神巴菲特對蘋果的服務業布局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巴菲特表示,「流媒體不是一個容易預測的遊戲,因為這個市場已經入場了很多大玩家,比如迪士尼和Netflix,它們有著更多的資源以及繼續擴張市場的野心。」
因此,業內資深人士也給出了相應的看法,「蘋果的轉型尚處於成本投入期,加上面臨的競爭對手實力強大,大環境較為慘澹,雖然這次財報中蘋果的新業務營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資本市場其實更願意蘋果的業務可以穩定增長,而不是允許可能將會出現的過大風險在裡面。
那麼既然是前期投入,蘋果肯定要儘可能多的來提升入口設備數量,直白一些就是繼續提升iPhone的銷量。但財報中的數據已經寫得很明白了,iPhone銷量並不樂觀,那麼就意味著iPhone系列的降價調整行為將會越來越密集。
科特勒曾在《市場營銷》中寫到過,「許多公司將發明的新產品推向市場時,制定很高的初始價格,在市場上一層一層地「掠奪」收益。蘋果公司經常運用這種稱為市場撇脂定價或者價格撇脂的戰略。」
但是按照科特勒的觀點,只有在特定條件下,市場撇脂定價才可實施。首先,產品的質量和形象必須支持其高昂的定價,以至於抵消高價帶來的收益。最後,競爭對手不能輕易進入市場和降低價格。前者而言蘋果做的還算不錯,但是競爭對手的強勢介入早已成為庫克的一塊心病。
而今年iPhone的5G版本可能也真的無緣跟大家見面了。庫克在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曾表示,「5G目前還不是蘋果考慮的問題。」這其實基本上就是給今年的5G版iPhone「打上了封條」。
綜合來看,4G版的iPhone 降價是必須採取的措施,畢竟iPhone不再像之前那樣受寵,況且還要給5G版的iPhone留出價格空間以及拉動新業務的增長,不然,蘋果最後只可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寫在最後,
說到底,蘋果本意是希望通過新業務來進行風險轉移,但其中存在的風險在轉移過程中是不會消失的,畢竟如果硬體產品在市場中的表現持續萎靡不振的話,那麼剛剛才回到的萬億市值,難免會再次受到波及,這樣的結果試問投資人會願意看到嗎?
大家有什麼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