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劉墉家族作為大官家族,為什麼不豎旗杆?

2020-12-12 紅高粱故事匯

民間故事:劉墉家族作為大官家族,為什麼不豎旗杆?

傳說劉墉的父親劉統勳與母親逃荒要飯從外地來到了高密縣(1994年撤縣設市)逄戈莊,日子過得非常苦。為了生存,年幼的劉統勳就給地主家放豬。

有一天,他放豬的時候,躺在一塊墳地的後面看見兩個南方人,在一塊名叫「老龍窩」的菜地裡楔進幾塊柳木橛子,埋進去兩個雞蛋。看到這裡,劉統勳想起老人曾經講過的故事:南方人會看風水,他們帶著上輩人的骨灰罐,全國各地轉悠,專找風水寶地埋葬,其後代就可以飛黃騰達。於是,劉統勳就天天留意著看幾遍柳木橛子和雞蛋的變化。過了幾天,柳木橛子發芽了,雞蛋也孵出了小雞。劉統勳知道這是個風水寶地,為了不讓南方人佔去這地方,他靈機一動,就回家找了幾根同樣的柳木橛子,拿了倆雞蛋,照樣放置在原處。後來,他看到那倆南方人來看柳木橛子和雞蛋沒有變化,垂頭喪氣地走了。

幾年後,劉統勳的母親去世了。他向地主求情,把母親埋葬在「老龍窩」裡了。此後,劉統勳參加科舉考試,連連得中,越做越大,包括他的兒子劉墉也做了大官。有「三輩閣老,兩輩尚書」之家業。舊時做了官,都要在住宅門前和祠堂旁邊樹立旗杆,表示光宗耀祖,外地人都認為劉家會旗杆如林,有的還專程來探看虛實。但是,到了後發現劉家一根旗杆也沒有立。據說,劉家不立旗杆有兩個原因:一是「老龍窩」是塊菜地,菜一旦竄了薹就意味著要老了,好日子到頭了;二是劉統勳訓誡後代人,為人處事要謙虛謹慎,不可翹尾巴,尾巴翹高了就會跌倒。因為這倆原因,所以劉家就一直不立旗杆。

——此為民間故事,請不要與真實歷史故事和封建迷信對號入座。

講 述:臺炳蘭

流傳地區:高密西南鄉

相關焦點

  • 劉墉為什麼稱為三千歲?民間傳說有兩個版本!
    劉墉與紀昀紀曉嵐、 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三人之中劉墉的段子雖然不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但也頗具喜劇感,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劉羅鍋」。而且還有民間相傳,劉墉是太后的乾兒子,並稱之為三千歲。其實這只是個野史罷了,歷史上並有真實記載關於劉墉稱為三千歲這件事,除非他活膩歪了。
  • 中國古代故事:劉墉
    劉墉,字崇如,山東諸城人,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清代著名政治家福書法家。劉墉曾任地方宮18年,興利除害、平反冤獄,人民群眾呼為「青天」。其故事在民間以多種文學形式廣泛流傳,婦孺皆知。
  • 高密劉墉故居,這位廣為傳頌的歷史名人,不是宰相,也並非羅鍋
    其實劉墉在當今社會廣為傳頌,少不了那些年《宰相劉羅鍋》等電視劇熱播的功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劉墉的家族中,在朝中官位最高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父親劉統勳,那麼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對劉統勳都了解甚少呢?第一個原因上面有提到,第二少了一個反角和珅的陪襯,第三少了很多民間故事傳說。
  • 發現青島:乾隆想來嶗山被劉墉一嚇唬不敢來了
    劉墉書法   高密逄戈莊劉墉墓   青島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劉墉的傳說,但凡年紀大些的都能來上兩段。這一方面代表了老百姓對這位「劉青天」的愛戴,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個疑問:劉墉究竟有沒有來過青島?嶗山上有劉墉的真跡,城陽山角村有劉墉的後人,萊西劉家都和諸城劉姓一脈相承……這些說法究竟是真是假?
  • 用正確的角度看歷史,揭秘:劉墉與和珅鬥智鬥勇,原來是民間杜撰
    因此,深知官場黑暗的劉統勳便讓自己的兒子劉墉在官場的前25年,在地方上當個小官。直到1776年,為劉統勳守孝三年期滿,57歲的劉墉到這時才被乾隆任命為內閣學士,以從二品的身份留在了京城。可是,此時的劉墉早已年過半百,卻在民間傳出了其不畏強權與和珅鬥法與乾隆鬥志的故事。那麼,這些故事當真是真的發生過嗎?
  • 「劉羅鍋」祖籍徐州豐縣 劉墉家族代表祭祖歸宗
    這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歌詞來自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片首曲,劇中的劉羅鍋就是清代名相劉墉。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劉墉的祖籍引發了各地的爭相認領。近日,江蘇省考古學會會員劉尊標和劉墉後裔共同撰文宣布,根據新發現的明代江蘇豐縣黎照堂劉氏族譜和清代劉墉父親劉統勳撰修的《東武劉氏家譜》等諸多歷史證據,宰相「劉羅鍋」的真正祖籍是今天的江蘇徐州豐縣歡口鎮劉大營村。
  • 高密這個村的起源很特殊,相傳是劉墉家族女子出閣的嫁妝
    而就在第二處轉彎附近,有個叫做「傅家莊」的地方,就是這篇故事的主角。(傅家莊位置示意)傅家莊,從名字上看應該與傅姓人有關。在高密歷史上,傅姓是明清時期有名的望族,境內傅姓村莊多本不足為奇,但闞家鎮這個傅家莊村,不僅與傅姓有關,追溯村莊歷史,還有一段與劉墉家族有關的傳說故事。
  • 江南發生兩起文字獄,劉墉真實面目被揭露,網友:比和珅還可恨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卻和影視劇中相去甚遠,他不僅與和珅沒有任何交集,而且也不是一位清官,甚至乾隆年間的兩起「文字獄」都由劉墉一手製造。這樣一個毫無功績可言的人,為什麼會被冠以「清官」的帽子呢?有關劉墉的故事,要從他的家世說起。
  • 乾隆說我45歲屬馬,劉墉說我45歲屬驢,隨後劉墉的話讓乾隆樂了
    乾隆問劉墉多少歲不是真的不知道劉墉多少歲,而是因為嫉妒而找茬。那一個君王為什麼會嫉妒一個臣子呢?還不是大貪官和珅挑撥的。民間傳說劉墉和乾隆是同歲,都是屬馬。劉墉過45歲生日的時候原本並沒有想大操大辦,但是因為多年來為官清廉為民做主,那些受過恩惠的老百姓自發的前來賀壽,一時間門庭若市。還有不少人給劉墉送了萬民傘,立了長生牌位。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和珅太厲害了,這事情都能拿來攻擊劉墉。他跑去和乾隆酸溜溜地說:「劉墉真的是個好官啊,奴才是真的佩服他。
  • 為了報恩,乾隆在民間認下一個乾女兒,事後想賴帳被劉墉當面指責
    儘管這件不光彩的事做的十分隱秘,但還是被人知道了,劉墉便上折參了乾隆皇帝一本,給他定了一個「盜墓」的罪名。乾隆自知理虧,而且人贓俱獲,只得認錯處罰自己,於是他便將自己發配江南,說是發配其實就是到江南遊山玩水去了。
  • 紀連海:劉墉不是「羅鍋兒」
    在此前說書的時候,他不叫官場鬥智,叫「滿漢鬥」,或者叫「君臣鬥」。它是一種30集的相聲段子,每一集大概有半個小時。這是通過劉寶瑞先生的相聲中我們能夠知道劉墉跟和珅鬥過智、鬥過勇的故事。  第三種,一些個年紀比較輕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從1996年開始風靡全國的一部長達40集的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了解到的劉墉這個人的。
  • 乾隆說自己45歲,屬馬;劉墉說咱倆同歲,但屬驢
    和珅差點笑出聲來,而劉墉趕緊跪下來說:「皇上,您聽臣解釋。」乾隆說:「那你就給朕好好解釋解釋,為什麼朕屬馬,而你屬驢?」當然,這個故事並非來自於正史,而是來自民間傳說,在一些評說和相聲中都能看到這段故事的身影,還有諸多類似的故事,比如就這個四十五歲,就還有別的故事,說是乾隆一直想治乾隆的罪,但又找不到機會,和珅就給乾隆出了一個主意。
  • 乾隆命令劉墉跳河自殺,劉墉是怎麼應付過去的?
    乾隆捉弄劉墉,讓劉墉跳河自殺。劉墉機智應對,說自己在河中遇上了死去的屈原。屈原勸自己不必急著尋死。屈原說了,他當年投江,是因為遇上了昏君楚懷王,而當今天子聖明,死了太可惜了。說到這,劉墉拼命地眨巴著一雙小眼睛,拿腔捏調地對乾隆說:「皇上聖明天子呢,還是昏君一枚呢?」乾隆決心戲弄劉墉到底,說:「我是昏君一枚,你還是去死吧!」
  • 清朝沒有宰相制度,劉墉為什麼叫「宰相劉羅鍋」?
    清人在人關之前本就無宰相的職位,人關後又效明制,不設宰相。由此可見,清朝根本就沒有宰相的職位,所以劉墉也不可能是宰相了。清朝雖然不設宰相,卻有內閣大學士之職務。內閣由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三殿三閣」組成,每個殿閣各設一名最高長官,稱大學士。清初的內閣大學士的實際功他與宰相相差無幾,可謂代行宰相之職。
  • 清朝的劉墉被稱為「宰相劉羅鍋」,那他真的是個羅鍋嗎
    這部劇講述的是劉墉與和珅鬥智鬥勇的故事。那真實的歷史當中劉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可以說劉墉是真真正正的根紅苗正,官宦子弟。但是他卻不像其他的那些「官二代」們,整天遊手好閒、欺壓百姓,相反劉墉全憑自己的能力勤勤懇懇,清廉為政。據說劉墉當年考中進士後進行殿試時,本來可以得個第一名,但是乾隆皇帝想提拔一名平民才俊,而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被降為第二名。
  • 【薛氏村鎮】豪康村:宗祠櫛比,旗杆林立
    ,還會在祠堂或圍屋門前豎立「功名旗杆」。考生只有高中獲得朝廷賞賜,族人方能設立旗杆。它是封建社會科舉功名的象徵。其作用有二,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後,社會地位提高,立旗杆可以光耀門楣;二是旗杆豎立後,作為後人學習榜樣,激勵後人積極進取。石旗杆的頂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區別,文功名頂部多雕成筆鋒,武功名的旗杆頂部多雕刀戟或鐫座獅。石旗杆鑿成後,家族要舉行熱烈莊重的儀式來豎立,要請嗩吶班子吹奏,鳴炮奏樂,全村人要敲鑼打鼓來祝賀。
  • 看劉墉的一生,談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然而要說一個家族為官世代清廉,那就少之又少了,而劉墉一家就是這樣的家族。我一直在想,為啥他能夠為官五十載,從來不被金錢誘惑,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呢?現在我終於有了答案:家族文化的薰陶和家庭環境的影響。祖輩幾代人的做事風格,像基因一樣遺傳給劉氏家族的子孫後代們,成為家族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加上從小受到家族環境的薰陶,耳濡目染,劉墉從小便看到了他的父親做事風格,並深深的刻在心裡,慢慢的形成了劉墉的價值觀。
  • 歷史中真實的劉墉:31歲考上進士,沒當過宰相,跟和珅壓根沒交集
    ▲劉墉劇照01早些年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宰相劉羅鍋》,因為有趣的故事情節為眾多觀眾所喜愛。「劉羅鍋」這個稱呼也是廣為人知。據說劉墉因為身材佝僂,於是乾隆皇帝戲稱他為「羅鍋」,民間還有個說法是,因為此人個子較高,又常年彎著腰讀書寫字,所以看上去略有點駝背,所以被稱為「劉羅鍋」。劉家是清朝的高門望族,先後曾有11位進士,7位二品以上的朝廷大員。這個家族曾被乾隆皇帝賜字「海岱高門第」。
  • 清朝牛人短故事:劉墉貪吃上當
    原標題:清朝牛人短故事:劉墉貪吃上當劉墉貪吃上當劉墉是乾隆、嘉慶年間的著名政治家、書法家,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他的書法造詣深厚,世人稱為「濃墨宰相」,死後諡號「文清」,後人習慣稱他為劉文清。劉墉的書法名重一時,但他根本不給人寫字,當時誰想得到他寫的字,比見皇帝還難。
  • 乾隆刁難劉墉,問他屬什麼,劉墉答:我屬驢,從此連升三級
    劉墉,民間又稱劉羅鍋,這個人可以用「狡猾」來形容,為什麼這麼說,其實說的是這個人機智到別人只能用「狡猾」來誇他。乾隆屬馬,劉墉也屬馬。當然這是一個忌諱,乾隆知道這件事,於是故意刁難劉墉。乾隆問劉墉姓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