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字崇如,山東諸城人,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清代著名政治家福書法家。劉墉曾任地方宮18年,興利除害、平反冤獄,人民群眾呼為「青天」。其故事在民間以多種文學形式廣泛流傳,婦孺皆知。
劉墉自32歲踏入仕途,為官53載,一生大體可分為三段。自乾隆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751-1756年),在翰林院任編修、侍講。身處清華之地,不擔負實際職務。乾隆二十一年至三十九年(1756-1774年),外任18年,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冀寧道臺、江寧知府、陝西按察使。其父劉統勳死後,劉墉入朝擔任內閣大學士、戶部、吏部侍郎、上書房總師傅、協辦大學士、直升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卒於任上。
劉墉在民間是個家喻戶曉的清官,他的故事被編為傳奇、說唱、戲曲廣泛流傳於民間。綜其一生來看,劉墉的聲譽主要是在地方官任上獲得的。在18年外任生涯中,劉墉清勤公正、剛直不阿、疾惡如仇,摧折豪強、打擊奸徒、不遺餘力。為政一方,遺惠一方,深得人民愛戴。他尤其善於決大疑、斷迷案,一時有包公之稱。劉墉之所以名滿天下,一是他廉,賄路不入門,一文不妄取,布衣蔬食,安之若素。二是勤,他像劉統勳一樣,處事全力以赴、盡心盡力。他常常微服私訪,體察下情。終日活動在三教九流、販夫走卒之間。故而再複雜的案子他也能洞燭其隱,取得真情。三是剛,他不畏權勢,不畏強梁,天王老子犯法也決不寬容。他在江寧、陝西任上就力排眾議,嚴懲了橫行不法的貪官、貴族子弟,小民望之如神。四是正,一身正氣,萬事一秉於公。不結黨、不營私、不曲法、不拘情,故而贏得上下一致讚譽。人們把劉墉神化了、傳奇化了,他的故事裡面有他的事跡,也有別人的事跡,還有百姓的希望。他與海瑞、包公一樣成為百姓的精神寄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劉墉入朝任內閣學士。當時和砷漸漸受寵專權,無人敢與其抗衡。劉墉在這種情況下也只得委蛇其間,再也沒有大的建樹,更不敢公開與和砷衝突。其性格由剛正變得滑稽、詼諧,處事變得圓滑、世故。雖不敢公開反對和砷,但他常用其他方式表示對和的不滿,甚至出和砷的洋相。有一次上朝,天雨泥濘。劉墉穿著他常穿的破朝服等在和砷上朝的必經之路上。和砷的轎子一到,劉墉趨步向前拜侯,和砷出於禮貌,只得下轎。未及和砷開口,劉墉「撲通」拜倒在地,和砷慌亂中只得跪拜還禮,一身嶄新的紫貂皮暖裘弄得汙穢不堪。山東巡撫王國泰貪汙受賄、淫邪放縱被揭露後,劉墉、和砷前去處理。王國泰曾賄路了和砷許多金寶,和砷處處維護王國泰。想把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劉墉頂住壓力,暗地調查,終於查清了王國泰的罪狀,將其繩之以法。和砷雖恨,也沒辦法。由於不敢與和砷堅決鬥爭,劉墉在這一時期清名大大受損。
劉墉書法極好,渾厚雄勁,古拙樸茂,其作品在當時便被視為無價奇珍。但平生不喜給人寫字,雖和砷亦然。有一個同僚為了得到他的宇,經常派下人給他送精美的食品,『劉墉不知是計,多次寫信表示感謝,這人因此集成了一巨冊劉墉墨跡。嘉慶九年(1804年),劉墉以85歲高齡去世.贈太子太保,溢文清,與其父一起入祀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