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2020-12-12 著名書畫家張言好

我國清代有兩對為官清正、留名青史的父子雙宰相,一對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另一對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劉統勳、劉墉父子的故事近些年被編成了電視劇,《天下糧倉》、《天下糧田》講了劉統勳開荒增田的故事,而《宰相劉羅鍋》則是講了劉墉與乾隆、和砷鬥智鬥勇的故事!

劉墉書法作品

話歸正傳,劉墉家學淵源,不僅是個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有名且有才的一代大臣,雖然清代沒有宰相這個官位,但是他的職權就相當於宰相,所以電視劇取名叫《宰相劉鑼鍋》。劉墉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後學顏真卿、蘇軾,直追二王,終於形成自己的獨特書法風格,他書法功力深厚,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劉墉書法圖片

在清朝歷史上,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具有創造性的書法大家,他一向的性格是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一般都是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在書法中善於寫小楷,後人稱讚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的風致。

劉墉的書法敢於突破傳統,初看圓軟滑,實則內含剛勁。但同時也受到了與之齊名的保守派翁方綱的指責。有這樣一個故事:劉墉有個學生是翁方綱的女婿,有次這個學生去看望翁方鋼,正好碰到他在寫字,於是就問翁方綱:「嶽父,您和我老師都是當代大家,您怎麼評價我老師的書法呢?」,翁方綱說:「你回去問問你老師,他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這個學生回去把話帶給了劉墉,劉墉回說:「你回去問問你嶽父,他的字哪一筆是自己的呢?」這個故事後來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實際上這說明劉墉的書法不受古人所束縛的主張,他的書法看似綿軟,細品卻是骨骼分明,神韻內藏。

其實劉墉的書法傳統功力深厚,從其小楷《入法界體性經》,筆畫遒勁有力,字體圓潤秀美可以看出,至於其被稱為「濃墨宰相」的雅號時,他的書法已經「人書俱老」,形容劉墉的書法如「墨豬」,主要是指其用墨濃重,筆畫敦實,劉墉被公認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首,與其大學士的政治地位關係並不大,畢竟後世也公認劉墉在書法藝術上的高深造詣!

劉墉小楷作品可見功力深厚
劉墉小楷作品圖片

乾隆年間,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而且還精心鑽研古文考辨,他擅長書法、善作文章,名重一時,並流傳千古。我們現在探討與研究劉墉的書法,一是欣賞其作品,二是學習他的治學理念,真正做到「師古不泥」,學習古代經典書法作品要認真讀帖,認真臨帖,最終出帖,脫離古人而自創風格,這才是一個優秀的書法家應該有的治學與創作境界!

劉墉書法作品

相關焦點

  • 讀其字,可識人,紀曉嵐、和珅、劉墉三大中堂書法賞析!
    意思就是說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是以線條來表達和抒發作者情感心緒變化的,就是說字如其人。今天,我們就結合紀曉嵐、和珅、劉墉三大中堂的書跡,來看看他們的為人處世觀,他們的品行修養。劉墉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於書法。他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故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他的書法的特殊韻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
  • 被市場遺忘的劉墉書法
    劉墉的書法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2015年春拍,嘉德、保利、匡時等各大拍賣公司都將推出劉墉的書法作品。   價格低於價值   隨著拍賣市場走高,劉墉的書法作品的價格相比前些年有所漲幅,但仍遠遠不能體現其價值。
  • 老公巨資買對聯,老婆生氣來鑑寶,專家:劉墉真跡,墨都是御賜的
    老公巨資買破字,老婆生氣來鑑寶,專家:劉墉真跡,墨都是御賜的!中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我們都只在封建社會,人們寫字是用毛筆寫的,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都是鋼筆。有時候也很佩服古人能用毛筆字寫出那麼漂亮的字跡,現在的我們很難做到。
  • 綿裡藏針貌豐骨勁 劉墉書法藝術
    帖學在乾隆年間,隨著弘曆皇帝對趙孟頫書法的喜愛,朝野士人由康熙時期尚「董」字轉而崇「趙」。圓潤豐腴的趙體取代了纖弱疏秀的董字。 劉墉工書,擅長行、楷。他早年宗趙孟頫,中年後法魏晉,得力於唐人,用心於歐、柳,兼師顏真卿、蘇軾諸家,其書用墨厚重,貌豐骨勁,別具面目。
  • 劉墉等翰林書法作品亮相瀋陽 盡展清代書法魅力
    清劉墉行書七言聯。瀋陽故宮供圖劉墉等翰林書法作品亮相瀋陽 盡展清代書法魅力中新網瀋陽10月8日電 (韓宏)「濃墨宰相」劉墉、關東才子王爾烈等清代翰林的書風,對當時的清代書壇影響巨大。10月8日,正在瀋陽故宮舉辦的「館藏清代翰林書法展」上,41件翰林書法作品齊齊亮相。
  • 清代太子太劉墉,11幅處世智慧對聯欣賞,字字遒勁句句珠璣,好字
    練字與其說書法的學習過程,不如說是參悟書法精髓的過程。從學「技」慢慢到追「藝」。越來越會最終指向書法的「真髓」。想用毛筆去寫印刷體,一定是違背生理和毛筆特性的。所以你心裡想要的是印刷體,手和毛筆不支持,就算你寫出來,字也會寫得很難受,或者長期練習,把手和工具訓練的「異化」來適應印刷體,就不能體會自然書寫的快感了。
  • 真跡欣賞:劉墉、紀曉嵐、和珅、乾隆,誰的書法驚豔了你?
    以下四幅書法為乾隆皇帝真跡欣賞:有其君則必有其臣,清朝的文化氛圍雖然不能與唐宋相提並論,但乾隆身邊倒也不乏書法精湛的臣子相伴,後世知名度最高的劉墉、紀曉嵐、和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那麼,此三人又是誰的書法水平更勝一籌呢?我們不妨一一介紹對比一番。
  • 帖學四大家之一劉墉的書法作品欣賞!
    乾、嘉以後,帖學書法日趨漸單調乏味,尤其是「館閣體」的盛行,更導致它每況愈下,並且還留下了惡劣的風氣。劉墉(1719-—1804 年),字崇如,號石庵、香巖、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冀寧道臺,以失察革職發往軍臺。釋還後授江寧知府,遷江西鹽驛道、陝西按察使。
  • 「清新超悟,有香山東坡風格」劉墉作品賞析
    劉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安。《清史稿》有傳。工書法,初學趙孟、後法魏晉,乃自成家。清張維屏《松軒隨筆》評其書云:「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
  • 慶九年七月,劉墉奉命前往江蘇為母親祝壽
    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書法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徵。正像在西方美術中建築和雕塑統領著其他門類藝術一樣,書法和繪畫則統領著中國美術的其他門類,列為中國美術之首。劉墉就以其書法和詩文聞名於世。劉墉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歷史上記載,他的「書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
  • 劉墉,一生清正的濃墨宰相
    劉墉畫像劉墉,民間廣泛的稱呼其為"劉羅鍋",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他家學良好,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養成了勤奮好學,品行端正的人生態度。與成親王,鐵保,翁方綱並稱為"成鐵翁劉"。他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又兼有蘇軾的筆意,對唐、宋諸家並六朝碑無所不臨。擅長楷、行書,也工榜書和小楷。書風多豐腴雄厚、筋骨併兼、灑脫自然,體現了他人生的胸懷。劉墉一生書法歷經變化,少年時圓潤肥美,中年筆力雄健,到晚年則趨於平淡,喜用重墨,人稱"濃墨宰相"。
  • 劉墉:我沒做過宰相
    說到劉墉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是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與和珅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鬥智鬥勇的劉羅鍋。但是真正的劉墉和影視劇中的形象還是特別大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中的劉墉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到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可不簡單啊!劉統勳官至軍機大臣,是一代大清官。所以到劉墉出生劉家已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 劉墉書法作品四幅,皆博物館館藏,兩幅真跡,您能看出哪兩幅為真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主要成就政治劉墉出身名門相府,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父親劉統勳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書法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 弘一大師的書法究竟好在哪?
    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好此味者,或謂之「奪人眼球」、 「衝擊力」 、 「創新性」)。  弘一是如何讓自己的書法擁有這種靜謐氣息的呢?  首先是作者心態好。沒有安靜的心態寫不出安靜的字宋。弘一法師是在歷盡人生繁華後,由一翩翩濁世佳公子,自願皈依佛門,自稱「朽人」的。
  • 劉墉為什麼稱為三千歲?民間傳說有兩個版本!
    劉墉敢稱三千歲?三個王爺千歲相加之和?這必須是野史!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在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用墨厚重,由此世人便稱他為「濃墨宰相」。劉墉與紀昀紀曉嵐、 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三人之中劉墉的段子雖然不是最濃墨重彩的一個,但也頗具喜劇感,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特別的稱呼叫「劉羅鍋」。而且還有民間相傳,劉墉是太后的乾兒子,並稱之為三千歲。其實這只是個野史罷了,歷史上並有真實記載關於劉墉稱為三千歲這件事,除非他活膩歪了。
  • 爺爺給的字,稱劉墉真跡,自估價20萬,專家:你小瞧了劉墉的字
    爺爺給的字,稱劉墉真跡,自估價20萬,專家:你小瞧了劉墉的字這次的藏品是一幅字,是三種不同風格的字,看上去非常的大氣,上面的落款是劉石庵,如果是真跡那應該是劉墉的真跡了,是一位小哥帶來的,小哥:這幅字是我爺爺生前給我的,當時我爺爺說是劉墉的真跡
  • 清朝牛人短故事:劉墉貪吃上當
    原標題:清朝牛人短故事:劉墉貪吃上當劉墉貪吃上當劉墉是乾隆、嘉慶年間的著名政治家、書法家,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他的書法造詣深厚,世人稱為「濃墨宰相」,死後諡號「文清」,後人習慣稱他為劉文清。劉墉的書法名重一時,但他根本不給人寫字,當時誰想得到他寫的字,比見皇帝還難。
  • 弘一大師的書法 究竟好在哪?
    浮躁,表明我們的幸福指數並不高,它是一種多發和常見的病態,是阻礙我們取得事業更大成就、獲得生活更高質量的大障礙,也是從事藝術創造(包括書法)的大邪魔。看大師書作,你會感到一種莊嚴的靜謐。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好此味者,或謂之「奪人眼球」、 「衝擊力」 、 「創新性」)。
  • 劉墉:寫實的畫有社會詩人的情懷
    如果大家不認為好,那也不見得不是好畫。我下面展出的那些「黑畫」(黑白山水畫),以前多半的人都以為很不好,但是賈老師說好,我特別感謝。我在臺灣看到賈老師寫的評論,看到另外兩位邵大箴老師跟郎紹君老師寫的論文,我當場掉眼淚。我在臺灣都沒有人給我做分析,我也不認為人家能分析我,就好像記者採訪我,出去後總是說,採訪這個人真難,媽的到底怎麼寫啊?可是,這三位老師來寫我卻寫得很深入,真的是一針見血。
  • 書法中的墨韻和章法
    筆畫由其形狀大小構成其視覺衝擊力的來源,結構以其空間形式張力大小構成其藝術語言力度,墨韻以其豐富、細膩的筆墨聚留形式,構成書法藝術視覺語言的一部分。章法則以其豐富多變的整體結構形式,完成書法藝術語言的最後「組合」,使完整的作品得以形成。筆畫、結構、墨韻、章法與書法的效果、視覺衝擊力的關係存在這樣一些變化規律。首先我們解釋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