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場遺忘的劉墉書法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被市場遺忘的劉墉書法

  駱海燕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他引領書法浪潮,學習古人卻又超越古人。劉墉的書法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2015年春拍,嘉德、保利、匡時等各大拍賣公司都將推出劉墉的書法作品。

  價格低於價值

  隨著拍賣市場走高,劉墉的書法作品的價格相比前些年有所漲幅,但仍遠遠不能體現其價值。

  劉墉書法在市場上出現還是較早的。1995年,北京嘉德公司第14期周末拍賣會上,首次推出一件劉墉的書法四條屏,一露面便引起買家爭購,從2萬元起拍,直至4.51萬元成交。有此良好開端,劉墉書法成了各家拍賣公司的常客,不論尺幅大小,身價越來越高,一幅書法扇面即可拍至萬元。1997年,瀚海公司曾在一場拍賣會上同時推出5件劉墉書法,收槌後統計,5件拍品悉數成交,最高價為3.08萬元,最低的也有2.2萬元。除北京外,其他城市如上海、廣州、南京、成都都有劉墉書法上拍,價位也穩定在單件數萬元的水平。1998年前後,大量劉墉作品入市,加之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國內藝術品市場低迷,劉墉的書法作品一度走低。1997年7月,北京榮寶拍賣一件劉墉的行書聯,竟然只以3800元成交,價格之低難以想像。2000年前後,因市場行情看弱,藏家惜售,市場一度少有劉墉作品出現,價格一直在2萬-3萬元之間徘徊。

  在近十年的書畫拍賣中劉墉書法作品向上趨勢已初見端倪。2002年秋,上海敬華拍賣一件劉墉《臨初唐軸》,就以13.5萬元成交。上海新世紀亦有一件劉墉行書立軸,因作品精到,1.2萬元起拍,被爭至11萬元。2013年,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上,中國古代書畫夜場中一件劉墉行書作品經過買家輪番爭奪,最終以575萬元落槌成交。此軸為水墨紙本,高189釐米、寬88釐米。此作品沉著豐肥蘊含內力,生拙天真,拙中寓巧,集前人諸家特點融會貫通而成自家面貌。初看此作,字體柔軟圓滑,細賞則結字分明,內含剛勁,變化無常,氣象恢弘雄偉。此幅作品前後經過三次拍賣才創造出這樣的高價,穩居劉墉字畫拍賣最高成交紀錄。同年,北京匡時秋拍古代書法專場中的行書《風月堂詩話》也以259萬元的高價成交。去年一年中,各大拍賣公司也都相繼推出一幅或多幅劉墉書法作品,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中國嘉德秋拍中一幅行書手卷以196萬元成交,北京盈時秋拍中行書六條屏立軸以173萬元成交,西泠拍賣秋拍中的行書臨古帖,成交價也在109萬元。隨著藏家審美觀念的提高和精品意識的增強,劉墉書法作品的整體價位還將上升,其中的精品價格完全有可能超常規。

  未來潛力無限

  作為書壇公認的清代帖學第一的劉墉書法,一直備受褒貶,這點從其綽號上便可知曉。因其喜歡濃墨用拙,所以時人稱他為「濃墨宰相」,也有些人叫他「墨豬宰相」。劉墉書法的市場表現與其學術地位不盡相符,反差之大在這個級別的書法家中是少見的。與劉墉同時代書壇另一流派「碑學」大師鄧石如相比,早在1995年嘉德秋拍鄧石如的書法作品,一件七言對聯就能拍到高達20.8萬元的價格,而劉墉的單幅作品還是萬元級別。當然,不可否認,劉墉作品的存世量相對同時代的人要多,部分收藏者對其作品風格也持有保留態度,但公正地看待劉墉書法,確實不敢側目,必須正視,他畢竟是清代書壇上開宗立派、獨具自家風格、屈指可數的大師級書法家。那些看似棉花團團的筆墨之中,暗寓無限風光,細細琢磨,便有鋼針隱匿,敲之有金屬之響。因此,劉墉的作品,特別是代表性的精品,應該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

  專業人士也提醒買家,由於劉墉在世時社會影響及社會地位極高,由於公務繁忙,其書法作品有贗品和代筆,尤其劉墉姬妾的代筆作品流傳更多,但是她們的作品字體多肉而無骨,落款經常只有「石庵」,並鈐有「石庵」長腳印等特點。因此,買家及藏家在入手的時候應多做功課,查找資料,和專業人士交流。

  拍賣專家告誡,收藏者不能只看價格,而不關心作品本身,千萬不要抱有撿漏的心態進入市場。劉墉的作品有的每平方尺十萬元,也有的每平方尺一萬元,這其實就是精品與應酬之作的差別,或者是真跡與贗品的差別。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有序的真跡會慢慢沉澱在真正喜歡劉墉書法的藏家手裡而不再流向市場。因此,在未來的藝術品市場,劉墉的書法價格只會越來越高。

相關焦點

  • 綿裡藏針貌豐骨勁 劉墉書法藝術
    劉墉(1720~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諸城(今山東高密縣)人。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清」。劉墉為官清廉正直,位高權重,是乾嘉兩朝重臣,在清史上與其父親劉統勳並稱「賢宰相」。只因劉墉父子深通佛老之學,對浮名虛譽看得極輕,故不喜銘記自己功德。在書法史上,劉墉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 劉墉等翰林書法作品亮相瀋陽 盡展清代書法魅力
    清劉墉行書七言聯。瀋陽故宮供圖劉墉等翰林書法作品亮相瀋陽 盡展清代書法魅力中新網瀋陽10月8日電 (韓宏)「濃墨宰相」劉墉、關東才子王爾烈等清代翰林的書風,對當時的清代書壇影響巨大。10月8日,正在瀋陽故宮舉辦的「館藏清代翰林書法展」上,41件翰林書法作品齊齊亮相。
  • 欣賞劉墉信札書法有感
    近日,欣賞劉墉寫的六封家書之一,寫給十三弟的一封信,打動我的除他的書法以外,還有信札中所反映的中國士大夫平淡而優雅的生活,與他們瑣碎、細緻的情感。人生的溫暖與真實,一個京官的鄉愁與生命悲情,真是歷歷在目。其中對家人的那一片手足之情,真讓我感動。現代的人們手足之間,遠沒有古人那般融洽,各人都在忙自己的,平時聯繫太少,相互關心也不那麼多了,讓人羞對古人!
  • 劉墉的字被人稱為「墨豬」,其書法好在哪裡呢?
    劉墉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後學顏真卿、蘇軾,直追二王,終於形成自己的獨特書法風格,他書法功力深厚,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 帖學四大家之一劉墉的書法作品欣賞!
    乾、嘉以後,帖學書法日趨漸單調乏味,尤其是「館閣體」的盛行,更導致它每況愈下,並且還留下了惡劣的風氣。劉墉(1719-—1804 年),字崇如,號石庵、香巖、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冀寧道臺,以失察革職發往軍臺。釋還後授江寧知府,遷江西鹽驛道、陝西按察使。
  • 真跡欣賞:劉墉、紀曉嵐、和珅、乾隆,誰的書法驚豔了你?
    以下四幅書法為乾隆皇帝真跡欣賞:有其君則必有其臣,清朝的文化氛圍雖然不能與唐宋相提並論,但乾隆身邊倒也不乏書法精湛的臣子相伴,後世知名度最高的劉墉、紀曉嵐、和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那麼,此三人又是誰的書法水平更勝一籌呢?我們不妨一一介紹對比一番。
  • 讀其字,可識人,紀曉嵐、和珅、劉墉三大中堂書法賞析!
    意思就是說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是以線條來表達和抒發作者情感心緒變化的,就是說字如其人。今天,我們就結合紀曉嵐、和珅、劉墉三大中堂的書跡,來看看他們的為人處世觀,他們的品行修養。,我們再來看看劉羅鍋劉墉的書法。
  • 和珅、紀曉嵐、劉墉的書法比較,人品真的可以代表書品嗎?
    從和珅的書法看,字裡行間流露出紮實的功底,和珅在書法、詩文上有很高造詣,他的字和乾隆相似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其實和珅很有才華,聰明過人,精明權術。但恐怕鮮少有人知道他的另外一重身份,那邊是文學大家,不光是在文字編輯能力上的卓越,更兼在整個文學史上的貢獻,還有人說紀曉嵐的書法也算當時一絕,那麼紀曉嵐的書法到底水準如何?
  • 劉墉你知道是誰嗎,就是劉羅鍋啊,來看看他的書法
    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他誕於書香門第,長於顯宦之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釋文:霏微梅雨暗林塘,潤被琴絲草木香。卷箔小窗看遠岫,篆煙低嫋伴清涼。石庵。
  • 爺爺留的書法稱劉墉真跡,小哥自估20萬,專家:千萬別小瞧他的字
    持寶小哥:這幅有三種風格字體的書法是我爺爺留還在世的時候給我的,那時候告訴自己說是一個叫劉墉的人的墨筆真跡。可惜我對書法不是很懂,所以這次就打算來讓專家看看是不是像爺爺說的。主持人也注意到了上面的落款便問小哥說有沒有一個心理預估價,小哥表示如果是真跡的話最多可能值20萬吧。
  • 劉墉,一生清正的濃墨宰相
    他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又兼有蘇軾的筆意,對唐、宋諸家並六朝碑無所不臨。擅長楷、行書,也工榜書和小楷。書風多豐腴雄厚、筋骨併兼、灑脫自然,體現了他人生的胸懷。劉墉一生書法歷經變化,少年時圓潤肥美,中年筆力雄健,到晚年則趨於平淡,喜用重墨,人稱"濃墨宰相"。
  • 爺爺給的字,稱劉墉真跡,自估價20萬,專家:你小瞧了劉墉的字
    爺爺給的字,稱劉墉真跡,自估價20萬,專家:你小瞧了劉墉的字這次的藏品是一幅字,是三種不同風格的字,看上去非常的大氣,上面的落款是劉石庵,如果是真跡那應該是劉墉的真跡了,是一位小哥帶來的,小哥:這幅字是我爺爺生前給我的,當時我爺爺說是劉墉的真跡
  • 劉墉書法作品四幅,皆博物館館藏,兩幅真跡,您能看出哪兩幅為真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主要成就政治劉墉出身名門相府,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父親劉統勳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書法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 劉墉:我沒做過宰相
    說到劉墉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是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與和珅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鬥智鬥勇的劉羅鍋。但是真正的劉墉和影視劇中的形象還是特別大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歷史中的劉墉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到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可不簡單啊!劉統勳官至軍機大臣,是一代大清官。所以到劉墉出生劉家已是當時的名門望族,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 乾隆、和珅和劉墉的書法比較,誰的造詣更高呢,人品能代表書品嗎
    然而,這些皇帝們,除了在國家統治、後宮處理上,十分具有才能,更是喜歡琴棋書畫,尤其對書法十分擅長。在清朝初期,內務府開辦"如意館",培養書畫人才,書畫藝術同時也成為皇室成員的家傳。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文化修養很高,執政後也十分重視文化建設,「稽古右文,崇儒興學」。
  • 紀連海:劉墉不是「羅鍋兒」
    山東商報:看了您的書感覺真實的劉墉和影視劇裡的差別太大了,那些誤讀對大眾有什麼影響?  紀連海:正如,我在《劉墉:陽謀高手》這本書裡提到的,單論劉墉家譜的這一塊就存在很多誤會,說誤讀有點不合適。提起劉墉,我們大家似乎也都很熟悉。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大家是怎麼認識劉墉這個人的。
  • 同為一品高官,紀昀和劉墉,誰更牛?劉墉樣樣領先,唯有一處不如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病逝於上朝路上,劉墉的仕途反倒落於平靜,開始了逐步升遷的仕途生涯。嘉慶四年,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獲封太子少保,成為正兒八經的國家級正職幹部並掛銜政協副主席。官場資源不及劉墉的紀曉嵐,雖於仕途也有過黑暗時期,但總體而言較為平坦,只不過擔任的虛職官銜較多,較之劉墉的諸多實權官職而言,遠遠不如。
  • 「清新超悟,有香山東坡風格」劉墉作品賞析
    康有為認為劉墉書法「力厚思沈,筋搖脈聚,近世行草書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範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劉墉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乾隆四大家」。劉墉。劉墉學古不追求外表的形似而注重用筆之法。起筆喜用藏鋒,轉折處用偃筆作折鋒,字形豐滿圓潤,內中骨力強勁,猶如棉裡裹鐵;用墨於潤中見枯,拙中見巧;結體疏密有致,點劃輕靈多變,氣韻蒼遒。清人張維屏在《松軒隨筆》中指出劉墉的書法特徵:「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可謂中的。康有為也高度評價劉墉的書法成就:「力厚思沈,筋搖脈聚。
  • 中國古代故事:劉墉
    劉墉,字崇如,山東諸城人,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清代著名政治家福書法家。劉墉曾任地方宮18年,興利除害、平反冤獄,人民群眾呼為「青天」。其故事在民間以多種文學形式廣泛流傳,婦孺皆知。
  • 慶九年七月,劉墉奉命前往江蘇為母親祝壽
    嘉慶九年七月,劉墉奉命前往江蘇為母親祝壽時,儘管貴為大學士,卻仍是殘衣破靴的打扮。這種情形著實令人感佩,故道光《諸城縣誌》等稱他「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府時即謝絕饋賂,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