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丫丫個敏
在革命年代,關係錯綜複雜,形勢波詭雲譎,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也屢見不鮮。
他叫張子華,原名王緒祥,1914年出生於寧夏中寧縣。
張家世代大戶,其父為當地有名大財主,家有良田千頃、僕婦成群,其叔為國民黨特派員,可謂要錢有錢、要勢有勢。
1930年,張子華的高官叔叔為讓他出國留學,先送他到北京求學,然而在張子華並沒有按照家中願望光宗耀祖,而是經中共北平市委同志介紹,加入共產黨,並改名換姓為張子華。
1934年5月,張子華調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同年9月,化名黃漢,到陝北遊擊區巡視。
在此期間,縫補劉志丹、謝子長的裂隙,調和兩人矛盾,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委員會,統一指揮陝甘和陝北地區的紅軍和遊擊隊,黃漢的名字被記入陝甘根據地光輝史冊。
1935年,因上海中央黨組織遭到破壞,張子華與中央特科接上關係,開始在中央特科工作。
1936年1月,國共兩黨首次秘密和平談判在上海舉行。上海地下黨組織委派張子華以中共中央長江局代表名義,與陳立夫親信、鐵道部次長曾養甫等人接觸並會談。國民黨方面表達國共合作抗日意願,並派代表董健吾前往陝北蘇區接洽。
1936年2月,董張二人到達陝北瓦窯堡,毛主席、周總理、彭德懷、張聞天等人聽取他的詳細匯報,
毛主席連連誇讚他:你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
隨後,黨中央派他回南京繼續與國民黨聯絡。之後,張子華以國共雙方秘密使者的身份,常年奔波在南京和陝北之間,及時溝通情況,傳遞信息,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奔走。
1936年5月,張子華再次來到陝北,向周總理匯報進展情況,周總理十分高興,當即寫下親筆信,派他帶回南京。
然而,由於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激烈,國共合作談判被迫終止,張子華還被投入監獄。後來在上海黨組織的活動下,救出張子華。
曾養甫給周總理寫了密信和秘密電臺電碼,張子華不辭勞苦,第三次來到陝北。9月20日,再次帶著周總理的信件奔赴廣州。但經過巨大努力,由於蔣介石消滅紅軍思想固化,國共合作終未取得突破。
但張子華的接洽和聯絡,為「西安事變」後國共談判,並達成二次合作,打下堅實基礎,實在功不可沒。
「西安事變」後,張子華以周總理秘書、八路軍總部參謀身份,隨同周總理來到西安調停。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張子華又以八路軍總部參謀身份,到銀川與寧夏軍閥馬洪逵談判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然而1939年9月,有人提出:張子華在被捕後有叛變嫌疑,到寧夏談判有通敵嫌疑。隨後,張子華被隔離審查,在此期間因染上肺病,於1942年不幸去世,年僅28歲。
41年後的198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對張子華做出客觀公正結論,承認其黨籍。1985年,寧夏自治區黨委為張子華恢復烈士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