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0月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當年到日本留學真是太辛苦了,沒留下什麼美好回憶啊」,目前在中國國內高新產業園區擔任招商工作的樸瑞洋苦笑著說道。
1990年,樸瑞洋在中國取得碩士學位後來到日本,考入東京一所國立大學大學院進行博士課程學習。僅靠獎學金遠遠不能應付生活的開銷,所以樸瑞洋找到了一家位於池袋的中華餐館,在那裡打工。他說:「當初為什麼會選擇中華料理店,是因為接受中國留學生打工的店不多,中國餐館算一個」。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國內大學生稀缺,像樸瑞洋這樣攻讀博士的學生絕對是朋友親戚眼中的「天子驕子」。但留學日本讓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樸瑞洋的時間大多消耗在了刷盤子上。「打工時,偶爾也有日本人看不起中國服務員。我們那個時代留學生只能做中華料理店的服務員或者送報紙,現在很難想像」, 樸瑞洋說道。
工作越來越好 小時工資越來越高
到2000年為止,中國與日本之間還存在較大經濟差距,中國留學生需舉全家之力才能負擔在日本留學的費用,而他們可以打工的地點也僅限於報紙配送站或餐廳。2008年畢業於九州某大學的馬青,料理店成為了他日夜埋頭努力打工的地方。他回首過往感嘆道:「不自己賺學費不行啊,雖然大學教授幾次讓我減少點打工時間,但沒收入來源怎麼維持生活呢。最後搞得來連參加研討課的聚會都是奢侈」。
時間進入2010年,隨著日本國內人口減少,中國經濟加速成長,中國留學生的境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關西讀碩士研究生的中國留學生包天花,大學3年級時以交換留學生身份到日本讀書,然後直接考取學校的大學院讀研,如今在日本的生活已是第五個年頭。他表示,自己打工時沒有因為是外國人而被歧視過。當然,店裡也有很脾氣不好的老員工,但老員工對誰都這樣。
初來乍到,包天花從事的是一份停車場引導員工作。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個工作是由上屆校內中國留學生「傳承」下來的,雖然工作費時費力,但同事大多是中國同學,容易相處,日語要求也不高,包天花一幹就是半年。之後,他跳槽到學校附近的大阪燒料理店,工資能到1000日元一小時。研究生畢業前夕,他又到百貨店當導購,小時工資達1500日元每小時。
日本門戶大開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截止2017年10月末,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勞動者已有128萬人之多。相較自2007年有效統計以來,增加了近80萬人。其中,持有「資格外活動(留學)」的外國籍勞動者較前年同期比增加5萬人,總數達26萬人。
另外,根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的調查得出,截止2017年5月,在日本留學的外國留學生約有26萬7000人,較10年前增長一倍。外國留學生的不斷湧入,成為日本勞動力的一大來源。
最近,儘管越南和尼泊爾等國的勞動者激增,但中國人仍佔外籍勞動者總數的近3成。日本國內人口減少主要給留學生帶來兩方面影響:第一,日本大學本地生源減少,而導致留學生需求增大,經濟負擔得到緩解的中國留學生魚貫進入日本。第二,日本企業因人手不足造成不得不僱傭外籍人才,留學生就業面隨之擴大。
交換留學生從24便利店「出道」
剛到日本的留學生以在24便利店或餐館打工為最常見。特別是便利店,即便日語不流暢也能勝任,備受日本語言學校留學生和交換留學生的青睞。
交換留學生高富一,到日本不滿兩月,就開始在某大型連鎖便利店打工。日語普通交流已無障礙的他,還是花了1個月左右時間才適應打工生活。據他講,在便利店賣香菸是自己最害怕的事。他說:「香菸牌子多,很多客人有時又說不清楚,哪個品牌的香菸在什麼地方,想要完整地記下來相當費腦子,所以一旦有買煙的客人走到跟前,心裡就會莫名緊張」。
同時期來日本留學的郭宇奇也認為,餐飲店裡客人魚龍混雜,喝多了耍酒瘋屢見不鮮,應付起來麻煩至極,不如便利店來得輕鬆。
了解日本社會的「修行」
上述被採訪的同學中大半,「與其說是在利用課餘時間打工,還不如說是在打工之餘偶爾去上課」的狀態中生活。郭宇奇所打工的便利店不能請三天以上的假,留學時從來都沒外出旅行過。包天花由於是在百貨公司打工,每天接觸的均是赴日中國遊客,再加之研究生院同學也基本為中國人,置身日本卻是純中文環境,令人鬱悶。雖如此,包天花還是表示,通過打工學到了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也算是一種「留學」方式。
2018年3月,學業有成的郭宇奇即將返回祖國之際,打工同事特意舉行了三次送別會來表達對他的不舍之情。郭宇奇最後說:「雖然我已離開日本,但與日本便利店裡打工同事的友好之情定會常記於心」。(記者 吳言)